国内游记(2017年)(第二部分之二)
(骊山脚下)
之二 骊山
兵谏亭在骊山山腰,上至朝元阁,下至华清池,都是1000多级台阶的路程。由朝元阁上烽火台,还需登1050级陡阶。
坐缆车抵老母殿和朝元阁后,趁精神头足,便上下2100级台阶观烽火台。
当下至兵谏亭(捉蒋亭)时,周遭突被浓云吞没,春雨似乎不喜欢山风松涛,而乐于独自问候峰峦碧树。“虎斑石”浑身流淌着雨水,绝壁上的“虎谷灵岩”“史垂千秋”色题字愈显得深沉。
那天夜里的事情蒋公始料未及。他曾下榻五间厅外墙上的弹孔,八十年来,像一只只眼睛注视着游人。曾被困在屋内的住客,当时听到的定是杂乱的呼喊和密集的枪声。寒夜里,故事主角趿拉着拖鞋,披着睡衣,越过墙头,攀爬到山腰一个只可容身的石罅里。
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竟始于此,我注视着雨帘中的石壁石缝石刻,被困在雨中的游人立于亭里默默无言,低洼处的积水泛起一圈圈涟漪。
骊山,人们记得它曾有的欢乐,更记得它曾有的悲怆;常使人难以释怀的是,它为何总是改写华夏的历史?
烽火台立于骊山之巅,这是近年来在西周烽火台原址上再建的砖木建筑。站在烽燧(烽火台)上,可以设想太史公曾描述的2800年前的画面。周幽王和美女褒娰估计不会在烽燧上,他们没有力气也没有兴趣爬到山顶。他们会端坐城头,一边仰望烽烟,一边看着奔來的勤王兵马构成的画面。几番游戏过去,周幽王和西周王朝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又过了500年,骊山脚下的阿房宫被楚霸王付之一炬。元朝词人张氏发感慨道:“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至今遗恨迷烟树。”
又过了800年,唐明皇将修华清宫的剩余材料修了道观朝元阁。香烟缭绕之间,兵变鼙鼓动地。“干戈一起文武乖,欢娱已极人事变。圣皇弓剑坠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唐.韦应物)唐明皇两次光顾的朝元阁和华清池一起毁于他曾信任的安史之手。
有研究者称:周幽王的逆行导致了西周灭亡,开启了春秋战国大幕,终结了孔老夫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阿房宫大火熄灭标志着华夏文明开始由北地向东南转移。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竟言在秦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内附,秦之后与中原关系“始有中外之分也”。
安史之乱后,汉唐之际的华夏文明西扩停止了上千年。
而华清池五间厅的枪声不仅重塑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秩序,而且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复兴埋下了伏笔。
骊山,一座奔马之山,一座美丽之山,一座告别历史和改变历史的离别之山。
(兵马俑方阵的背影)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