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哲学思维就是学会死亡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883年生于德国奥登堡。最初在海德堡、慕尼黑学习法律,后来在柏林、哥廷根与海德堡学习医学。

1909年以《思念家乡与犯罪行为》的著作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海德堡大学精神病理学编外讲师。

在胡塞尔的影响下,他于1913年发表了探讨各种心理学方法的《普通精神病理学》,于1919年发表了《世界观的心理学》;这本著作是探讨各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宣扬存在主义的,标志着他从医学到哲学的过渡。

1921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32年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哲学》(三卷本),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表现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进行疯狂冒险,以求免于毁灭的反动愿望。

1937年因为他的妻子盖尔特鲁德是犹太人,被纳粹政府解除大学教授职务,侨居瑞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回到德国,被资产阶级报刊吹捧为“反法西斯的英雄”,并于1946年任海德堡大学荣誉评议员。

雅斯贝尔斯于1948年迁居瑞士,任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并取得了瑞士国籍。1958年以他那本鼓吹侵略战争的《原子弹与人类的未来》,获得了所谓“德国出版业和平奖金”。1969年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资产阶级受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强烈震荡妄图卷土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秉承着胡塞尔和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晚期谢林的运动衣钵形成的。

他的哲学思维方法来源于胡塞尔的描述现象学方法;他所描述的资产阶级颓丧情绪,诸如“病态心理”、“边缘状况”、“死里求生”等等,都是克尔凯郭尔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我的走向哲学的道路》里承认,“1914年以来对于每个人都发生过个人生存的震动,我的哲学思维在此期间决未遭受过任何破坏。危难极境、边缘状况自来是我的哲学思维的源泉”。

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不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指主观精神的存在。

存在主义从人的主观精神状态,从情绪、冲动、意志、生活体验、烦恼意识、畏惧感情、悲观情调等等去强调主观精神的第一性,雅斯贝尔斯认为,这种“存在”是不能用概念把握,而只能加以体验的。

他说,“我似乎是一种持久的东西,但关于我本身,我决不能说我是什么”;“存在哲学如果以为自己又认识到人是什么,那也就会立刻遭到失败”。

雅斯贝尔斯在其《哲学》中详尽地叙述了人所体验的三种存在方式:

一、客体存在。

他认为,人们首先是在各种各样的时空客体中把握存在的,对时空客体的研究是各门科学的事情。

他贬低科学知识,否认科学不断深入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科学只能不充分地把握“真正存在的东西”,而不能得到统一的、完整的世界图景,只有“真正哲学的窥测世界”才能超越各门科学的界限。

二、自我存在。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思维以“阐明实存”为课题,这个课题就是阐明自我,阐明我们的实存。

他宣扬一种反求诸己、不假于外的主观唯心论,认为我们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作为客体给予我们的,而只有通过一次飞跃,我们才能脱离开感性事物的时空世界,进入“自我存在”这个所谓真正实存的世界。

三、自在存在。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自我存在的阶段,我有自身也有环境,或者艰苦卓绝,坚持奋斗,或者精疲力尽,逆来顺受,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恐惧也有希望,还不能自满自足。

为了得到自满自足,雅斯贝尔斯主张从自我存在飞向自在存在,从世界飞向上帝。他的形而上学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

他断言,只有人在认识时空客体的活动中遭到失败的时候,只有人在实存的自满自足欲望中遭到失败的时候,他才会力求达到超越的本质,而密码就是人们达到自在存在的哲学语言,就是上帝在世界中显现自身的形象。

从开始从事于哲学生涯的时候,雅斯贝尔斯就认为,“哲学思维的根本问题是虚无,是绝对进行毁灭活动的东西,是没有形态的东西,是死亡。”

他把死亡视为生存的最高准则,认为在死亡面前保存下来的重要东西就是生存所完成的东西,甚至于宣称,“哲学思维就是学会死亡”。

微课推荐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