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肖绍国“诗画语文”节奏论的哲学思辩

“诗画语文”节奏论的哲学思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周一贯

为肖绍国老师的专著作序,算起来这已是第三篇了。但我每次都欣然领命,竟忘了自己的才疏学浅。实在因为为其作序确实是一项快事。不知为什么,每一次开篇,都令我从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上获得新的启示。于是,笔下生风,写得颇觉顺畅。

第一次是在2008年,他的《诗画语文》专著出版,约我写序。“诗画语文”是他对自己的语文教育主张的一种表述。取意于苏东坡在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一画中的一段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句话,道出了诗与画对立统一之交会融合之道,也因此为一切文艺创作开拓了新的视野。

现在肖绍国把它提升为一种语文教育主张,确实可圈可点。于是,我的“序”便立意于引申孔子关于“文”与“质”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文”与“质”的对立统一,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

如果说,“文”是一种精神的提升,“质”便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生命之“质”,需要“文”的提升和超越;但“文”的生命意义并不是可以远离乃至背弃了生命之“质”的,文饰的生命还必须生命之质的充实。借此以引证,如果“诗情”是一种“文”,那么“画意”便是一种“质”,一种生活场景的自然之态。诗情来自于画意,画意中散发出诗情。

保持“文”与“质”的张力臻于融通,不仅是肖绍国对语文诗情画意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每个生命个体发展的要义。于是,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在这里起到了沟通提升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是2015年,他的第二部专著《荡舟英伦》出版了。这是他在2014年10月以“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身份,随教育局组团走访英国,考察教育两个月后写成的一部教育散文著述。

22篇文章,他以珠玑落盘、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英伦教育与异国风情,字里行间不仅传递着文采风流的濡染,书香墨韵的熏陶,更有着对西方教育的诸多感受和研究,“行”与“思”的水乳交融,使本书更像是一部教育散文,或者是一部脚尖上的“教育学”,一样体现着“诗”与“画”的相得益彰。

于是,我还是从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给序文赋予“行万里路,教万卷书”的主题,开掘了在“诗画语文”教育中行、思一体的另类诗情画意。

这次是2017年的年初,他的第三本专著《诗画语文节奏论》又将面世。这显然是对“诗画语文”作了深层的学理探究,对“诗画”得以统一的本质要素:“节奏”的探究与论说。显然,肖绍国的“诗画语文”又迈入了新境界。

“节奏”的本义虽是音乐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即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但广义的“节奏”可以存在于宇宙万物发展变化规律交替组合所产生的律动。对宇宙万物而言,时间是其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其运动的广延性。

对此,恩格斯曾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而所谓“节奏”不正是所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有规律的交替组合之表现。“诗画语文”作为语文教育学理存在的一种思想,自然也不例外。

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明确指出:“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文章如是,语文自然不在话下。其实又岂只是语文,一切艺术皆是如此:“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朱光潜语)。又岂只是艺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的“不言”、“不议”、“不说”还不是因为有节奏在昭告天下、通达世人。

然而,要构建诗画语文“节奏论”这一学理体系,我们自然更多地关注对“节奏”本身的哲学思考,即在“诗画语文”之中,节奏又如何体现着这种对立统一。这当然是一个大话题,可从不同侧面切入去探索语文教学科学规律的某些奥秘。笔者在这里不揣冒昧,也想略说一二,虽不免挂一漏万,但献上一孔之见,也算是凑一回切磋研讨的热闹吧。

如上所言,“节奏”的形成从哲学观点说,可以理解为是对立的事物在时空运行中交替统一的某些规律。那么,在人的言语行为中又有哪些“对立”可以得到“统一”而形成别开生面的节奏呢?从大处说,我们可能会关注的,如:

一、曲与直

语文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生命的存在与表现。人类生命以内部语言展开思维活动,所以居于万物之灵的宝座,为其他任何生物所不及;又以外部语言作表达和交流,形成协同、共处的社会生活。正是凭借了“语”和“文”,生命得以存在和表现,文化得以承传与弘扬。

然而生命成长、发展的过程,并非直线推进,而不知要经历多少的曲折起伏,方能获取经验和教益,变得强壮而盛大。于是人类生命的语言行为,也就如生命成长过程一般有了曲与直的节律变化。

君不见,在语文大师的笔下,可以有时大道如砥、一马平川,挥笔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有时却会出现山重水复、曲径弯道,于是行文若崎岖山路,曲如羊肠。这样从生命节奏到文字节奏,便形成了“诗画语文”的一种节奏,极尽曲直互生的状态。

二、巨与细

在语文表述的独特天地里,“巨”与“细”如咫尺天涯,足以极尽人们的胸臆。“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可见诗人杜甫的眼界之大;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又会令人惊叹他的观察之细。

就在这“大”与“细”之间,我们都会感慨语言文字在那些大师们的笔下既可以一观宇宙、纵揽乾坤;还可以独具只眼,洞察幽微。而且又往往能巨细并存、小中见大。

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的积病之认识,目光可谓大矣;但当他对暗黑社会投以匕首时,却往往从细小处落笔:头发、胡须,喝茶或照相……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足见鲁迅先生不仅看得大,也看得细,而且常常是由细见大,大处着眼,细处落笔,自然就能“尺水兴波”,“咫尺有万里之势”了。这就构成“诗画语文”的另一种节奏,是巨细之见的统一。

三、抑与扬

生命在事物发展与生活际遇中总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反映在语文世界里,也就有了起伏与强弱的种种变化。有的如早春花开,先抑后扬,扬得气象万千;有的如秋叶红尽,先扬后抑,抑得蓄势待发。

这是扬与抑艺术辩证法的神奇玄奥,正如古典文论中所谓“文之妙当于抑扬对峙中求之”。这是“诗画语文”又一种艺术变化的节奏,是抑扬之态的显示。

四、张与驰

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经作者的匠心独运,在反映人世生活时,其情节发展或人物表现上,总是冷热场前后搭配,动静面交互出现,有时以瀑布飞泻的气势,令人震撼;有时似林泉叮咚的幽韵,催人陶醉。

既有碧海狂涛的雄奇;也有青荀出土的秀丽。这是“诗画语文”中艺术变化的另一种节奏,是张弛之道的呈现。

五、疏与密

虽然一般的文章不像诗歌有固定的韵律,整齐的音节,但作者笔下的“文势”却一样具有优美的节奏。这种节奏则常以行文的“布局”,即文字上的疏与密造成的。

这正如刘熙载在《艺概ž文概》中所描述“'疏密’二字,其用不可胜穷”。“疏”时如浮云托月,如轻风过花,若有还无,颇有小桥流水之趣;而“密”时则如急风骤雨,紧锣密鼓,有金戈铁马之势。这是“诗画语文”的又一种节奏,是疏密之状的对照申张。

……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如“巧”与“拙”,“艳”与“朴”,“松”与“紧”,“轻”与“重”,“擒”与“纵”……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存活在人类言语生命之中,当然也就无不呈现着诗画语文在对立统一之中的多彩节奏。

再说下去,“诗画语文”的“诗”与“画”之相互映照,从本质上看便是“神”与“形”的对立统一。“神”在“形”中凸现,“形”借“神”而生辉,于是“神形兼备”就成了“诗画语文”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难道不是“对立统一”生成的更基本的节奏?

嗟乎!宇宙浩渺,天地宽广,万事万物,竟生滋荣,冥冥之中都传递出一种生命的节奏,永远唱响着不生不灭的赞歌!

拖拖沓沓地写到这里,若能得到肖绍国老师的宽佑与厚爱,也就算是一篇序了。

丁酉年初一日

开笔大吉于容膝斋

【关于作者】

诗画绍国(肖绍国)

生于江南小河旁,漂于岭南大海边。一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爱语文、教语文。苏轼评王维之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悟。诗乃文字,画乃画面,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特级教师肖绍国“诗画语文”的理想和境界。原创、精致、诗画、小资,关注“诗画绍国”,给您一个不一样的母语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