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子
坝子 - 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
坝子是山区或者丘陵地带局部平原(直径在10公里以下)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坝子
地区
属于
局部平原的地方
分布
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
目录 |
1形式原因
|
2研究成果
|
3形成演化
|
---|
形式原因
根据坝子的形态和成因,大致分为:
(1)盆地坝;是地壳断裂而陷落成的山间构造盆地,最初积水成湖,后淤积成平原,有的坝子里的低洼处还有湖泊存在。例如昆明坝子有滇池,通海坝子有杞麓湖等。有的盆地坝是石灰岩长期受流水溶解和冲蚀而成的溶蚀盆地。这种盆地面积很小,盆地内积有较厚的红色土,如贵州省境内的贵阳、遵义、安顺等坝子。
(2)河谷坝:分布在河流沿岸,多呈狭长状,一般宽约几公里,长可达几十公里,为局部的河谷平原。如西双版纳地区的景洪坝、勐海坝等。
研究成果
注:下文引自《云南坝子研究》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现有的研究表明,云南山地与高原占全省面积的94%左右,缺少大平原。但在山地、高原中,镶嵌着很多相对平坦的山间小型盆地、小型河谷冲积平原、河谷阶地、河漫滩和冲积扇、起伏较和缓的高原面和剥蚀面及其上的宽谷浅丘、较大的山谷等地貌类型,其面积不大,但数量很多。这些相对低平的小地貌类型,在云南省俗称"坝子"。据《云南坝子研究》,云南坝子的总面积仅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52%,但由于山地和高原的比重大,缺少大型平原,面积虽小但数量很多的各类坝子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云南省缺少大平原的不足。尤其是面积较大的坝子,经过长期的利用与改造,均已成为省内各地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成为人口集中、居民点和交通干线密集的地区。坝子不论在云南国民经济发展历史中,还是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其地位远远高于山地、高原等地貌形态。由于云南的人口、耕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主要分布和集中在坝子中,故坝子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意义重大。
云南省的"坝子"是一种独特的、亟待系统研究的地貌现象和自然地理现象。20世纪初叶以来,已有一些杰出的自然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研究。对云南坝子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由于受当时的条件所限,研究成果不多,成果文献已很难见到。当时曾依据坝子的形状特征与构造基础对坝子进行过简单分类,但已没有人采用。1964年,为了全面了解作为农业基础条件的坝子的基本情况和进行农业机械化区划,陈永森、唐乃焕、杨川龙、裘祖苏、王霞斐、苏佩颜、杨明等人曾对坝子进行过系统研究。当时的研究以云南省1:50 000地形图为基础,直接在l:50 000地形图上勾画了坝子,统计坝子数量,量算坝子面积,并对坝子进行了分类。当时提出了按坝子的海拔高度分类、按沉积物类型分类、按形态和成因分类三种粗略的分类方法。可见的并被广泛运用的当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统计了面积大于等于lkm2的坝子数量。共计l 442个,面积24 465.39kin。,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6%;虽然由于当时1:50 000地形图中有些图为蓝晒图、分辨率低,以及对"坝子"的认识还不全面等原因,"1 442''个坝子的数量统计并不全,但这是唯一的坝子统计数量,1964年以后"1 442''个坝子和坝子占云南省总面积的"6%"这两个数字已被广泛采用。
(2)提出了按坝子的海拔高度分类、按沉积物类型分类、按形态和成因分类三种粗略的分类方法,此方法还在应用。
(3)对坝子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云南坝子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面及断陷平台上,有东部多西部少,东部大坝子多、西部大坝子少的分布规律。1964年以后,由于政治运动的缘故,坝子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停止了,此后对坝子的系统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98年出版的《云南省志·地理志》首次发表了1964年的部分研究成果。
形成演化
动力因素
云南的坝子包括多种小地貌类型,其成因较为复杂。但从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来看,无外乎内营力和外营力两大类动力因素。坝子是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由地貌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产物,但因各地的内外营力组合类型、强度及作用时间的差异,所形成的坝子各不相同,发展趋势也不相似。除自然的地貌营力外,塑造坝子的另一个重要营力因素是人为地质作用。因人类对各类坝子的长期强度利用与改造,坝子的形态、结构较人类利用初期已有了较大、较快的变化,坝子的地貌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1.坝子形成的内营力
内营力是坝子形成的主要动因。构造运动一般形成坝子的雏形,再由各种外营力对坝子雏形进行改造,最终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坝子。云南坝子形成与演化的内营力条件,主要是老构造运动的遗迹(如断裂、拗陷、断层、向斜构造等,不少坝子是沿着这些构造的基础发展演化的)和新构造运动中的地壳不等量抬升。新构造运动除产生地壳的相对下降、不等量抬升、局部隆起,形成大量断陷坝、拗陷坝、河谷坝外,还对各种外营力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坝子的形成和演化;新构造运动还表现为近代断裂运动发育、地震比较强烈和频繁,断裂运动、地震也是坝子形成的重要内营力。此外,火山活动也是坝子形成的内营力之一。
2.坝子形成的外营力
外营力在内营力的基础上,对坝子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内营力作用的强度、方式又因内营力作用的加强或缓和而变化。在把坝子雏形改造成现代地貌形态的过程中,外营力的作用十分显著,成为区分不同类型坝子的重要依据。
影响坝子形成的自然外营力主要有:流水作用(包括喀斯特作用)、冰川作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气候因素等;此外人为地质作用也是影响坝子形成的重要的外营力。
流水作用是影响坝子形成的最重要的外营力。流水作用包括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对碳酸岩分布区的溶蚀、侵蚀、堆积作用,湖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冰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坝子主要有:以河流作用为主改造断陷等构造形成的河谷坝、断陷河谷坝,以间歇性水流作用为主形成的冲沟、凹沟形态的坝子,以洪流作用为主形成的洪积坝,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泥石流堆积坝等;湖水长期作用于因内营力作用而成的积水洼地(湖泊、水塘),则形成湖成坝;石灰岩地区经过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后,可形成溶蚀坝、陷落溶蚀坝、溶蚀河谷坝等;在高山地区还可出现冰水作用形成的坝子。
其他地貌外营力,如气候因素、冰川作用、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等也影响坝子的形成与演化,如冰川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可形成冰成坝,在冰缘区还可出现冻融作用形成的坝子。
影响坝子形成与演化的各种外营力作用于坝子时,其组合方式各异:有的为单一因素作用,但更多的是几种外营力因素综合作用。但在多种外营力因素综合作用中,多是一种外营力占主要地位,其他几种外营力处于辅助地位。
3.人为地质作用对坝子形成的影响
坝子是云南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在人类长期的对坝子的强度利用过程中,坝子的形态和特征因人的改造而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及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坝子的改造将越来越强烈。人为地质作用已成了影响坝子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外营力。
人为地质作用对坝子的地貌特征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从而改变坝子地貌形态;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影响和改变云南坝子地貌特征的人为地质作用主要有:
(1)坝子边缘的坡地被人工梯田化或台地化,地貌形态被改变,坝子边界不断后退;
(2)坝子内部的起伏及残丘、低山和洼地被人为推平、填平加以利用,人为地减小了坝内的地面起伏度,如削山为平地,从而扩建城市及道路等;
(3)坝子内的各种人工设施和人造地貌直接改变了坝内陆貌形态,并使影响坝子地貌发育的自然外营力条件--如气候、水文、植被等--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坝子地貌的发展方向。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修建水库、对河道人工裁弯取直或改道,改变了坝内的地貌结构,也改变了坝中冲积扇、冲积小平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并改变了影响坝子发育的气候、水文、生物条件;城市用地增加,坝内小气候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坝子的地貌发育。
(4)坝子内部及边缘地区的原有植被条件被改变或破坏、坝子小气候被人为改变,使地表侵蚀发生变化,影响坝子地貌的发育。
发展与演化
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期以前的云南区域老地貌形态(包括坝子在内),经过长期剥蚀、夷平作用,已基本形成准平原的一部分,除古河谷和少数微凹洼地外,已不能辨认。故众多的坝子的形成与进一步演化,应从第三纪中后期准平面抬升并解体时算起,从这时起,云南现代坝子大量形成,并在内外营力作用下不断改变其形态。
云南区域地貌发育的回春作用使云南高原地貌发育具有如下特征:从高原边缘到内部,越往高原内部,地貌越老,形成时间越早(可追溯到"地形回春"之前),地表起伏越和缓;越往高原边缘,地貌越年轻。云南坝子的发展演化与上述云南高原地貌的发育一样,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位于高原内部(顶部)及高大山脉顶部的坝子形成时间早(长),地貌发育老,坝子内部地面起伏小;位于高原边缘和高大山脉山麓地带的坝子,形成时间晚(短),地貌发育年轻;随着侵蚀裂点不断向高原内部移动,早期形成的老年期坝子在"地形回春"作用下,地貌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云南坝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按时间的顺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晚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