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小学和初中分班的故事

今天是正式开学上课的第一天。

似水流年,脚步匆匆。一晃,三十多年就过去了。让人百感交集。

但是,那些美好的回忆,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永远都不会被时光抹去似的。

34年前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子校上小学的欢乐情景

28年前与小伙伴们一起在子校读初中的难忘时刻

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甚至每张面孔,每个场景,都仍然是那么的清晰和鲜活。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一样。

引子:1984年的夏天

1984年的夏天,只能称之为夏天,而不能称其为暑假。因为当时我和后来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还处在“学龄前阶段”。关于那个夏天的记忆至今回想起来都是极其美好的。那时候我家住在家属区西北角紧靠着围墙的那栋大板楼。总之,便是跟着一帮上海小朋友、上海姐姐一起玩。玩的项目主要就是沙包、跨步之类,这大概是后来对玩沙包游戏比较偏爱的源头吧。

1984年的夏天,印象深的还有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大型体育代表团参赛,所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此非常看重。这其中的一个热点,就是人们都期待着当时的世界跳高纪录保持者----来自上海的朱建华能在这届奥运会上再破世界纪录,夺取金牌,那时候中国人对他的期望之高远胜于04年悉尼奥运会上的刘翔(当然,最终传奇并未上演)。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收看这届奥运会,当时厂里专门对职工的上班时间做出调整:不再分上下午两个白班,而是白天连续上六个小时的一个整班儿(应该是早上七点上到下午一点)这样等于白天有半天时间是可以在家收看奥运会比赛的。当然,这对于尚未入校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这个,就算有人没什么印象了也不打紧,只要问问各自的父母,他们应该都还会记得那个别样的夏季吧。

这个吉祥物,是否还能勾起你对84年夏天的回忆?

1984年的夏天,还有两个电视节目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省台当时在放《聪明的一休》前52集,时间是每晚8点左右;另一个节目就是每天早上十点央视一套重播的美国科幻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麦克哈里斯是当时最令人着迷的男神啊。我是集集不落啊,相信大家对这两个片子都不会陌生吧。

84年的夏天,陕西台第一次播放的外国动画片,曾带给我们无数的欢声笑语

最早看过的一部科幻美剧,清晰印象始自84年之夏,图为当年的电视报

二、1984-1986-1987:小学的三次分班回忆

1984年9月1日的情形至今也是记忆犹新。一大早,我老爸就把我交到了一位姓宋的老师手上(和我们家关系特别好),并对宋老师说:“小宋,你领孩子去报到吧。”他还给了宋老师一张十元的大团结,哈。于是我就跟着宋老师上学去了。走到学校门口,墙边立着一块黑板,上面公布的是本学期的入学收费通知。总共分了两档,小学和初中。那时候的费用简单而明晰,学费(大部分时候是免收,有些年份会象征性的收一点儿)、书本费以及杂费。印象中,在1990年之前,也就是整个小学阶段,每次开学所收的费用都没有超过35元。

接下来就是看看自己分到了哪个班,好去所在的班级报到。大部分分到一个班的同学原本就是认得的,因为多半是来自之前幼儿园的小伙伴。其实,当时对分班并不是太在意,一方面自然是因为那时候的年龄还太小,另一方面则是对上学的新鲜感更胜其他。倒是另一件事至今让我难忘。当时,N位代课老师言语间表达着不满-----虽然他们一再向学校要求,希望把孩子们分为三个班,但最终我们这118名同学还是仅仅分成了两个班级。我们一(1)班是60人,一(2)班是58人。也许是师资的问题,也许是教学条件所限,这个就不清楚了。总之,这件事是让人印象最深的。

在1984-1986年的两年间,不断的能听到各科的代课老师关于此事的抱怨:“一个班60个学生,实在太多啦”。也正因此,就有了1986年秋天的第二次分班。小学三年级,我们这些小朋友终于被分成了三个班。我在三(3)班。1986年9月1日,我居然没有赶上开学!当时整个暑假我都在省城我外婆家待着。因为我老爸出差去了外地,迟迟不来接我。等我回到家,赶到学校报到时都已经是9月3日了。教我们班数学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王老师。她还专门给我补了前两天的课。她课教得特别好,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至今令人怀念。

关于1987年秋季为什么再次分班的原因,不是我忘了,而是当年我也并不清楚。总之,在经历了短短的一年后,小学四年级,我们这些人被再次打乱,仍然是分成了三个班。我在四(1)班,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小学毕业。一般来说,同学们关于小学的或难忘或美好的集体回忆故事多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们(1)班美女如云,(2)班熊孩子多,两个班又紧挨着,所以我的印象也最深。更何况,我和几个四(2)班的小伙伴原本就关系最好,逢忘带课本及学习用品时相互串门借借,又或者课间休息在二楼走廊聊聊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走动得也更多些。(当时我们1班的教室位于进入子校最靠里面的楼梯二楼上去正对着教室后门的那间,2班的前门正连着我们班的后门)。

这是我能找到的有关六(1)班的最早遗存了,我美女同桌的笔迹清秀吧?

虽然(3)班也有很多熟悉的小伙伴,但作为一个整体,感觉反而印象不太深了。也许是因为(3)班的“好同学”太多了吧,比如栋栋、琳琳、小熠这样成绩好的,一直是我妈拿来作为榜样教育我的范例,哈。说起来也怪,在(1)班时,大家似乎对“学习成绩好”的概念很模糊。那时候似乎是谁玩得好,谁有特长,哪个男生有人缘(OR哪个MM长得水灵),谁便更吃香。关于我们班的各种趣闻轶事,多如牛毛,如果让我讲三天三夜,大概也讲不完,只能留待以后再罗嗦了。

三、1990年:最难忘的初中分班经历(一)

1990年的夏天,小伙伴们小学毕业了,放假格外早。当时,正好赶上意大利世界杯。我原本对足球并没有过多的兴趣,但我哥是铁杆球迷。所以,我每晚都爬起来陪他看球。应该就是那个时候把身体搞坏的。时值暑假,白天在家属区打闹疯玩一天,晚上还要和小伙伴们逛到小桥/G家村或者化肥厂/植物园,不是抓青蛙就是逮知了。半夜又要爬起来看球。这样的连轴转,一直没有好好休息,身体处于严重的透支当中,只是自己还浑然不知。

临近开学的时候,特别的关心起分班的问题来。因为对六(1)班有着无限的留恋,所以自然是希望自己尽可能分在一个六(1)班同学相对多的班里。但结果却是大失所望。虽然这种失望现在看起来是那么的幼稚与可笑。

六(1)班的时候,我、勇勇、小戈和小翔的关系是最铁的,有点小帮派的性质。但分班的结果,我们三个男生居然被分到了三个班!勇勇在初一(1),我在初一(2),小翔在初一(3)。我当时甚至一度认为这是不是学校有意为之???(真是太自恋了。。。)紧接着,便是对勇勇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恨----我们六(1)班的美女和才女十之八九都被分到了初一(1)班,也就是勇勇所在的班级。像小芳、丹丹、莉莉、文文、小陈等俱在(1)班。天啊,这是什么状况??

当时还在想,退而求其次,如果分在(3)班也算是凑和了。除了能和小翔分到一个班外,那里至少还有一个神吹乱侃的老同桌君君啊。想分在(3)班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几位老师。因为我哥当年也是子校上学的,我读小学时他读初中。当初他也特别调皮捣蛋,是初中各科老师重点“管教”的对象。所以,相比很多同龄的小伙伴,我对这些初中老师更为熟悉。比如物理杜老师,比如英语马老师,比如化学陈老师。很小的时候,我就和他们很亲近了。但似乎一切都像是在和我开玩笑:马老师给(1)班和(3)班带英语,偏偏不教我们(2)班;杜老师则是(3)班的班主任!

1990年的8月31日,“关系最要好的邻居”飞飞(经常站在我家二楼阳台上和对面一楼院子里的他聊天)来叫我,说开学要大扫除了,新来的班主任张老师叫他找一些分在(2)班的同学去学校帮忙。虽然有着强烈的失落感,我还是很爽快就去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次开学前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主动去学校打扫卫生似乎已成了一种习惯,这也是家长的要求。到了学校,得知小李、樱樱、大鹏、楠楠这些六(1)班的好朋友还在一个班,也包括小俊、笨笨、伟伟、东东这些虽然是六(2)班的,但打小就是好朋友的小伙伴们也都分到了一起,总算是个心理安慰。

其实后来九三届都不再用这个东东了,但“今天我值日”始终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第一眼见到班主任张老师时,她微笑的朝我们点头打招呼,脸都红了。我当时多少有些意外,这么年轻的女老师!学校书记宋老师还打趣说,她可以算是你们的师姐啦。当时我只知道小张老师是新分来的大学生,居然就挑起班主任的重任了,真是厉害!因为当时忙着打扫卫生,也没有更多的交流。回家听我父母一说才知道,小张老师不仅是厂里的子弟,而且和我们家的关系还挺密切的。小张老师的父母和我父母是关系极好的老同事老朋友。十多年前,小张老师的妈妈吕阿姨还常常带着还是小朋友的她和我哥一起玩,我哥至今都记得那些已经是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童年琐忆。

每次回忆起子校的老师们,多是一种单纯的怀念。惟有想起小张老师时,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除了感恩、思念外,还包括了诸如歉意、内疚、委屈、遗憾等多种情愫,有些事只有小张老师和我清楚,有些可能她到现在也未必知道。这些或难忘或美好的回忆就像定格的电影胶片一样,经常在我的脑海中一一闪过。特别是在我最困顿的日子里,总会想起这些。包括小张老师说过的许多话、穿过的衣服样式、和我们在一起的很多场景,我都感觉是不久前才刚刚发生过的一样。我不是小张老师最得意的门生,也不是当年(2)班中最“粘”她的弟子。但她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初中老师!我可以很自信的说,(2)班里不会再有哪位同学比我对当年所发生的有关小张老师和我们的故事“储存”得更多了。希望有朝一日,能有精力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也算是对那段难忘岁月的纪念吧。

回到1990年的8月31日,分别了一个暑期的不少小学同学,不管是不是分到一个班的,都在当天为各自班级的大扫除中碰面了。互相的亲热问候,以及对新老师新学期新课程的那种新鲜感,都让因为分班而导致的诸多遗憾被暂时抛到了脑后。我和勇勇边拖着地板边相互打趣着:虽然没分到一个班,毕竟还是门对门-----当时初一(1)和初一(2)的教室是子校三楼最靠东的那两间(最靠里的楼梯上到三楼最右的两个教室)。

然而我却没有料到,一天之后,初中开学的第一天,也就是1990年的9月1日,我却怎么也不可能和同学们一起,坐在一个教室上课了。

四、1990年:最难忘的初中分班经历(二)

1990年8月31日晚,是一个例行的活动-----小伙伴们都约好了去澡堂子洗个澡。当然,这也是家长们的要求:开学第一天,要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给老师们留个好印象。那天的澡洗到很晚,澡堂子都要关门了。快十点了,我才和小伙伴们出来。一般来说,到这会儿,大家都应该是各回各家了。但那天晚上,暑期一直都没见的几个好朋友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便在洗澡堂对面的小亭子里又聊了起来。

想到没和那么多老同学、好朋友分到一个班,难免又是一番莫名的惆怅,这也成为几个小学好朋友们聊天的中心话题。小吴一个劲的安慰我,可我心里仍然不是滋味,就连他和我也没分到一起啊!虽然小学四五六年级我们俩不是一个班的,但两人也属于子一辈父一辈的交情了,是那种在幼儿园时就朝夕相处的小伙伴,这让人很是不爽。八月底的天气,晚上天已经很凉了,一阵阵微风吹过,让人多少都感觉到有些寒意了。

当晚回到家,就关灯躺下了。用京华牌随声听插着耳机听着《小虎队》的那些歌曲,想着过往的那些快乐小学时光,思绪万千,就是睡不着,全身一阵阵的发冷。

1990年的9月1日早上,我就没起来。高烧到39度多。我妈赶紧把我送到了厂医务所,小汪的妈妈马大夫很快就安排我打上吊针了。我小时候的身体很不好,三天两头生病,属于琼琼的妈妈王大夫、小汪的妈妈马大夫这两位阿姨的“老病号”,算是医务所的常客了。所以,尽管在打吊针,尽管身体很难受,我也还是没当回事,以为只是一般的感冒发烧罢了。

然而,接下来的两天,我仍然是低烧不退,体温总在38度以上,后来去拍了X光片才知道,原来是急性肺炎。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得病主因是连夜看球熬夜不好好休息,白天又整日的疯,体质已经很不好了;辅因则是头一晚在亭子里和小伙伴们聊天着凉的缘故。但我心里知道,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情绪低落所致,只是这是属于懵懂小男孩心中的一个秘密,不便对家长、老师言明罢了。

在此后的大半个月里,我每天都是在医务所二楼的病床上躺着打点滴度过的。这期间,除了陆续有同学来探望之外,小张老师来看过我,英语马老师带儿子来看病时也顺道来看过我,物理杜老师也来看过我。因为上小学时和杜老师就是老熟人了,他又健谈。所以就聊了很多。从他那里,我才了解到初一分班的基本流程---首先是对小学六年级参加小升初的三个班的同学进行成绩大排序(只排语文和数学)。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分班:全年级第一名分到(1)班,第二名分到(2)班,第三名分到(3)班;第四名分到(3班),第五名分到(2)班,第六名分到(1)班。。。。以此类推。全部分完之后,再看看各班的男女生比例,适当的做些微调,以避免性别的严重失衡。(感觉这么分法还蛮科学的哟,嘿嘿)

当时每个班同学初中入学时的学号其实就是你在本班的小升初的考试成绩排名。我记得当时我的学号是15,这也意味着我在初一(1)班所有同学的小升初考试中排名是第15名。依稀记得大国的排名是第1(总分194,语文94,数学100),小熠的学号是第6,明明的学号是13。(总之,当年的小升初我考得并不好,只是因为这些都不影响到初中入学,当时也没有什么重点班非重点班之类,因此没人会太在意这些)相信大家对这些多少还有些印象吧。。。

二十多天后,我的双手手背已是密密麻麻扎满了针眼,但终于可以离开医院了。属于我的初中校园生活虽然姗姗来迟,但总算是开始了。由此我也成了九三届全年级最后一个入校的同学。好在班主任小张老师、英语邓老师很耐心的给我补了前面我落下的课程,算是单独给我开小灶了。因此,即使到了今天,都还记得她们是在哪间办公室的那个办公桌前给我补的课,包括补课的一些知识点,到现在都还记得一清二楚,享受“VIP”待遇果然是让人难忘啊,哈。关于此后三年的初中时光,无疑永远会是我们大家津津有味的话题,但与本文无关,这里不再赘述了。

初中一年级开学之初,究竟全年级三个班级有多少人,我不得而知。因为当时我还在医院躺着。我出院后,我们班还有因为种种缘故才上了几天课就离去的借读同学,别的两个班是不是也有类似情况,不得而知。总之,初一开学最初的几周全年级的学生人数应该是处于一个浮动的状态。但有一个数字我记得清清楚楚。1990年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结束的时候,全年级参加考试的同学总数为116人,因为这是我们升入初中的第一次排名考试,这种所谓的成绩排名今天并不值得多说一句,但它却也在无意之中让我记住了这个确切的数字----这应该是93届基本稳定下来后的最初规模,116位同学是九三届初中美妙时光的最初亲历者和见证人。

1990年的11月初,九三届迎来了入校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关于这场考试的很多细节,至今仍然是可以如数家珍的。这个可以留待以后再做关于考试篇的回顾。但是,这里面却有一件事是值得拿出来说道说道的,同样是与分班有关的。那便是语文期中考试的作文。尽管,我已经记不得准确的作文题目了,大致应该是“最难忘的XXXX”,或者”最刻骨铭心的XXXX”、“最想说的XXXX”之类的典型性套路作文命题。

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到大,我在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总是发挥的很一般,只有这一次是个例外。就像当初在小学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杨老师教我们时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吾手写吾心”了。这是一次真正的真情流露,也是我参加过的应试作文中唯一的一次。我几乎是没加思索就把曾经难忘的小学四五六年级(1)班的点滴往事,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美好集体生活一股脑写了进去。这大概也是我从小到大写应试作文最流畅的一次。

当时,为了避嫌,我们的语文试卷既不是教我们语文的宋老师批改的,也不是教(3)班的李老师(记得当时听宋老师说试卷是她出的?)批改的。判卷子的是当时给初二教语文的张老师。最后,我的语文成绩虽然不高,但作文却得了满分---35分。当时,全年级的两个作文满分都在我们班,另一个得满分的是飞飞。我当时还“不服气”的对赵永飞调侃道:“我这个说的可是咱们六(1)班的真人真事啊,你也是六(1)班的,对不对?可你那个作文都是编的故事啊!”

分班的故事有些伤感,但后来想想实在是可笑。因为很快,大家就都会发现,到了初中阶段,其实分到哪个班,对同学之间的往来交流、友情的建立和加深都不再是什么障碍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新打乱而建立的新班级,让你会更珍惜和昔日同班同学的情谊,同时又能在新的班级里交到许多新朋友。此外,和别的班级的同学成为好朋友的也大有人在。九三届作为一个整体,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其实真正是一个其乐融融、密不可分的大家庭了。只是,这些都是后话了。

  18年前刚开始在互联网上写这种东西时,记忆力是何其的好。现在不行了。错误难免,总感觉似乎有些事有记混的嫌疑,多担待吧。

                 2014年9月初稿 2018年9月又改

广而告之

《太空堡垒·决战地球》众筹进行中

《太空堡垒:决战地球》是由美国金和声公司授权,由太阳耀斑游戏出品的卡牌桌面游戏。2018年,在《太空堡垒》登陆中国27周年之际,“故事银行”正式引进该款游戏,将之献给中国的太空堡垒粉丝,希望大家籍此一同追忆经典,再续前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