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之奇恒篇:针灸这样做,可以激发人体潜能

奇恒篇

奢龙,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藏并主藏精,皆可名藏乎?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藏矣。岐伯曰:腑谓藏者,以其能藏阴也。阴者,即肾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肾精也。精中有气,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藏也。

奢龙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于此乎?岐伯曰:人欲长生,必知斯六义,而后可以养精气,结圣胎者也。

奢龙曰:女子有胞以结胎,男子无胞何以结之?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属之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以养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 者则胞与脑也,脑为泥丸,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丸,下降于舌,由舌下华池,由华池下廉泉玉 英,通于胆,下贯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泻,即返还之道也。

奢龙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藏乎?岐伯曰:广成子有言,毋摇精,毋劳形,毋思虑营营,非不泻之谓乎。

奢龙曰:命之矣。

陈士铎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非藏也,非藏而以藏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藏名之,人可失诸藏乎。

我们分析了天地太极能场与人体的共振,但是如果只有天地太极的大场,人体的气化不流动,那么天地之场对于人体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人体的气场是动态的,是运动的,有一定的方向和速度,而且在特定状态下,天地大太极与人体小太极会产生很强的共振效应。

比如,当①人体小太极任督脉环平面与太阳地球太极能场平面平行,方向一致的时候;②小场和大场的气化运行方向一致的时候;③在保持两个动态的同步平行平面重合的时候,即会产生很强的场,加强共振效应,像原子能加速器一样,使人体能场加强,并逐渐重新调整到最佳状态。    

如果能把这种太极能场理论运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即选用一些特定的穴位,如五腧穴、俞募穴,运用灵龟八法等,则可能会使针灸的效果眀显提高。问题是有些人的任督脉、小周天是不通的,如何使其通畅,再与天地大太极共振,这是个较大的问题。下面笔者说明如何将其具体运用于针灸临床。

在设计诊床时,在床的四个支柱下角各装了一个可以稳定旋转360度的轮子,这样,诊床可以在原地作360度中任何角度的旋转。患者平卧在床上,一般是仰卧,调整枕头的高度,以舒适为度。在早上12点之前,半夜12点子时之后,头顶朝向太阳,双脚心远离太阳;在中午12点之后,半夜12点之前,调整方向,使双脚心朝向太阳,头顶远离太阳。

因为从两仪四相可以看得很清楚,从中午12点以后,到半夜12点之前,太阳方向是下降的,属阴。此时若以任督脉环属阴的任脉对准下降的太阳,则任脉向下运行的气化方向与太阳运行的方向相同,太阳的向下的气化运动或天地气化运动可加强推动任脉气化的下降,使之相谐共振;而半夜12点以后,到中午12点之前,太阳的「运行」方向是向上的,属阳。此时若以任督脉环的属阳的督脉对准向上运行的太阳,则含有巨大能场、能量的太阳气化运动或天地气化运动,可加强推动督脉阳气「向上」的运行,与之相谐共振,使任督小周天的运转加快加强。

这也是为什么用此种方法指导学生在不同时间,选择不同方向的气功静坐和站桩,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在临床中用这种方法,利用天、地、人、太极能场进行针灸治疗效果也会相当好。不过在临床实践中也会发现有些患者任督脉环很难推动起来,特别是对些重病、疑难病、久病患者,由于气滞血瘀,顽痰寒湿裹挟瘀血阻塞经络,即使将患者按上述方法安置在诊床上,行针后置于太阳—地球能场的引导下,任督脉环仍然不能推动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使用下列方法:   

1.令患者舒适仰卧,调整好诊床方位与患者头脚位置,以灵龟八法选择患者此时的子午流注开穴,或辨证论治找到相应的针灸穴位,施以针刺。  

2.医者调整本身的位置,或者背对(上午)或者面对(下午和前半夜)太阳,意念气化由自身下丹田向下过会阴,再沿督脉向上通过三关,过百会,然后下行经上、中丹田,再入下丹田,旋转几周,将医者本身的小周天与天地太极相谐共振。此时医者本身会感到下丹田发热,大椎亦温热,且两手臂外侧微微发麻。  

3.以医者本身已转动起来的任督脉环去带动影响躺在诊床上的患者,一般3~5分钟内,患者本人的任督脉环也会转动起来。检验患者任督脉环是否转动的方法是:看患者是否感到手臂外侧及手指尖(阳经)轻微发麻,有一种静电的感觉,脚心(涌泉穴)有少许能量流缓缓流出来,有时发凉,有时是「湿湿」的,有时是一阵发冷、一阵发热的感觉。

医者可用一只手掌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并,垂直指向患者的任脉,放松手指,手掌沿任脉走向向上、向下划动。如果任督脉环气化已开始运转,任脉的「气流」当自上向下运行,任脉为阴,阴主降,有时医者手指自上向下划动时,手指尖上无任何感觉;而医者手指自下向上划动时,则会感到一股相反的、向下的「阻力」,这就是「气」在任脉自上向下流动的指证。 

4.再次轻轻调整病床位置,使患者任督环恰好对准太阳方向,即任脉弧线督脉弧线与太阳中心点在同一平面上,则运动中的天地太极能场(每4分钟太阳在天空中移动1度)会继续自动推动,再调整、「充电充能」于患者的小太极能场(其具体特征和切入点是人体的任督脉环)。笔者对很多疑难病患者都是通过配合这种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崔某,女,34岁。1989年9月初诊,在两年前发现有乳腺癌,进行手术,术后半年发现向胸骨转移,3个月来胸骨剧痛,呼吸困难乏力,经介绍来找笔者诊治,在午时12点之后,针灸申脉、三阴交,患者仰卧在诊床上使双脚心对准太阳,由于诊床不时转动,而使患者的任督脉环平面与太阳光直射面同步(任脉、督脉与太阳处于同一平面),患者自觉有一股极冷的气流(她形容像冰水样)从脚心涌泉流出去。经过太极能场针灸治疗两次后,患者的胸痛逐渐减轻,乃至停止,之后两三个月都未再痛。   

例二、Mary,德国人,女,50余岁。自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她只有10岁左右,因过于饥饿,长期营养不良,后逃离德国,在亲戚家一下子吃了许多面包、乳制品、肉类,当天即双下肢水肿,一病就是40多年,看过很多医生,一直没有什么效果。从1989年开始找笔者诊治,最初笔者用针灸、中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后来选用太极能场针灸疗法,三次后腿肿开始消退,六次后腿肿完全消失,且疗效巩固。笔者在史坦佛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为医学院学生讲中医针灸时,还特别请她讲述自己的治疗经过,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奇。    

例三、Pamela,女,38岁。乳腺癌患者。患者在乳癌手术后进行化疗,血象下降,全身乏力,胸痛,失眠,处在一个极度衰竭的状态,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后经人介绍来找笔者作太极能场治疗,经三次治疗后,体力明显改善,胸痛大减,睡眠亦逐渐好转,血象亦有所上升。患者自述,在治疗中,有一股冷气从涌泉流出,30-40分钟后逐渐减少。    

例四、王某,女,35岁。太原铁路一中教师,患脑瘤,经常头痛发作,每天3-5次,每次约1小时,头痛剧烈,难以忍受。1987年9月初诊,当时笔者用了天地太极能场治疗方法。首先以自身小太极与天地大太极能场共振;再将自身太极场去同步感应患者的任督脉环;然后将患者的任督脉环对准天地大太极能场。10分钟后,患者头痛大减,两次治疗后头痛消失。    

例五、张某,女,40余岁。萎缩性胃炎患者,1987年9月初诊。患者主诉无食欲,经常腹胀,乏力,大便干结,身体处于一种衰竭状态已近半年。当时使用太极能场疗法,与上述例三基本相似,治疗两次后,排出很多恶臭粪便,食欲大增,三次后脘腹胀痛大减。

例六、An,女,50余岁。乳癌患者,手术后不愿意化疗,但感觉乏力,胸闷,血象很低。自1996年初开始用太极能场针灸疗法,辅以中药,每周一次,三四次以后体力明显上升,舌由暗红变为淡红,身体感觉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同时患者在接受能场治疗时,闭上双眼,在其天目部位竟然可以看到彩色的光环、光束在振荡,并变化颜色。由于患者擅长绘画,便把当时所见到的图像,用彩图画了下来(见图5-10)。      

(1)刚开始治疗时,从「天目」看到灰蓝色的能量如潮般地涌动;

(2)治疗2~3分钟后,能量场化为深蓝色,中间出现一条明亮的光带;

(3)5分钟后,光带变成非常耀眼的能量团;

(4)10分钟后,可以看到太极能场的波频在不断变化,最后变为高能量的、极其壮观美丽的紫红色辉光,呈太极状旋转。

在「实相五」我们讲过,不相同但相似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谐共振,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讲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相召」之理出于一辙。所谓气功「超距诊断」、「超距治疗」的作用,已被古今许多临床事实所证实,但直到1978年,这一事实于第一次被现代实验所证实。

这项实验实属意外的收获,当时为了研究气功师阙阿水发放「外气」时,气在体内运行时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规律,林雅谷等采用瑞典的AGA热谱图仪测试。实验证明,气功家阙阿水在运气时,一股热流自受测人手臂而下直抵掌心。根据实验常规,除了实验对象之外,还应有一位不懂气功者作「对照」。

意外的是,当阙阿水内气运行时,AGA热谱图仪显示,一股热流居然也会出现在这位做「对照」的不会气功的小青年身上的相同部位。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同的生理部位「气」感召的客观存在,为气功外气的「超距」治疗和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实际上,笔者就是根据太极能场理论,巧妙地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相同的生理部位『气』的感召」,天与人之间的太极环的同气相求、同类感召,使「天与人」、「人与人」的气化共振感召形成一个环环相接的气化感召的连环链条,最后达到天地能场通过医者,再为患者调整、输入并补充能量的目的(见附图5-11)      

  图5-11如何启动天地太极场与医生、患者的太极场共振示意图    

  膈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第十七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因本穴内应横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七焦之间。该穴疗效明显,刺灸该穴可起到养血和营、理气止痛作用。现结合临床简述其配伍应用。
  1、用于血瘀证
  “血会膈俞”,因此针刺膈俞有活血化瘀之功,临床上常与血海相配伍治疗多种血瘀病证。
  如配肺俞、列缺、血海等可治气滞血瘀,迫血离经的紫斑;
  配三阴交、蠡沟等治血淋;
  配膀胱俞、肾俞、气海等可治疗尿血。
  与风池、血海、太冲等相配治疗行痹,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配大肠俞、环跳、承山等可治腰腿痛;
  配迎香、印堂、血海等可治血瘀鼻鼽;
  配太阳、睛明、球后等可治白内障;
  与肝俞、天枢、行间等相伍可共秦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腹痛;
  配日月、丘墟、肝俞等可治胁痛;配巨阙、厥阴俞阴陵泉等可治气滞心闷;
  配膻中、厥阴俞、内关等可治瘀血心闷。
  此外,本穴还可与期门、中封、章门相配,治疗以腹胀大如鼓,脐周青筋暴露为主症的鼓胀;
  与关元、足三里、脾俞等相配可治正虚瘀结的积聚。
  配三焦俞、心俞、人迎等可治脉微弱或消失的无脉证;
  配肝俞、大陵、太冲等可治瘀血攻心的健忘。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膈俞穴对血瘀证者能有效地阻止血粘滞性的增高,改善血液循环。
  2、用于血虚证
  刺灸本穴不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兼具养血生血,健脾补心之力,临床常与脾俞相伍以治疗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的病证。
  如配脾俞、足三里、神门等可治心悸;配心俞、脾俞、三阴交等可治健忘;
  配血海、肝俞、膻中等可疗眩晕;
  与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相伍可治疗气血亏虚的男性不育症;
  配承满、隐白等对脾胃虚损,气不摄血的吐血有较好疗效。
  本穴还可与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相配治疗呕吐;
  与心俞、气海、百会等相伍可治卒然昏仆的血厥;
  配伍胰俞、肾俞等可治消渴;
  与华佗夹脊、身柱、命门等相配治小儿痿证。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动物“膈俞”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
  临床观察证实,针刺膈俞穴有降血压作用,对I、II期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
  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3、用于胸膈气机不利
  因本穴靠近胸膈,因此具有利气、开胸膈的作用,
  如配伍阙可治胃气上逆的呃逆;
  与膻中、列缺、肺俞等相伍可治肺气壅闭的呼吸衰竭;
  配伍内关、中脘、丰隆等可治痰阻的噎膈;
  配伍足三里、气海、膻中等可疗气虚阳衰的噎膈。
  有报道,针刺膈俞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尤其能够调整两侧呼吸功能的平衡。
  4、用于暑湿高热
  本穴还可清泄暑热,宽胸凉膈,适用于治疗暑湿、风湿及邪热盛实的高热。
  治疗暑湿常配少府、行间、肺俞等以治伤肺络型;
  配少府、曲泽、中冲等以治暑入血分型;
  对于余热未尽,痰瘀阻络者则常椟太溪、三阴交、太冲等。
  治疗水湿为病常配外关、内关等以治热郁胸膈型;
  配合谷、支沟、天柱等以治热滞胸膈,微兼腑实型;
  与郄门、冲门、曲泽等配则治热灼营阴的风湿。
  对于邪实高热者可配伍大椎、少商、曲池等以速退其热。
  取穴时患者应呈俯伏位,施术者应注意针剌方向,只能向脊柱方向斜剌0.5-0.8寸,不可直剌或向斜剌,否则易经肋间隙剌穿胸壁,造成气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0)

相关推荐

  • 穴位密码-中脘穴

    中脘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中脘也是手太阳.少阳.足阳 ...

  • 针灸协调气机基本方

    协调基础方:合谷.太冲.曲泉.阳陵泉.神门.百会. "三部六病"协调基础方具备寒.热.补.泻.升.降.收.散的特性.合谷.太冲为人体的四关穴,在穴药同源中功同小柴胡汤. 合谷为手阳 ...

  • 八会穴八穴总结篇

    八会穴最早由<难经·四十五难>提出:"经言八会者,何也?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 ...

  • 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奇恒篇

    奇恒篇 奢龙,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藏并主藏精,皆可名藏乎?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藏矣.岐伯曰:腑谓藏者,以其能藏阴也.阴者,即肾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肾精也 ...

  • 《黄帝外经》天人一气篇与中医治病8法

    大挠(1)问于岐伯曰:天有转移,人气随天而转移,其故何也?岐伯曰:天之转移,阴阳之气也.人之气亦阴阳之气也.安得不随天气为转移乎.大挠曰:天之气分春夏秋冬,人之气恶能分四序(2)哉?天之气配日月支干( ...

  • 《黄帝外经》阴阳颠倒篇

    ​阴阳颠倒篇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 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 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 ...

  • 《黄帝外经》·异传篇六十七

    以武学打开世界 雷公问曰:各脏腑之病皆有死期,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死者,有四五日死者,有五六日至十余日死者,可晰言之乎?岐伯曰:病有传经不传经之异,故死有先后也.雷公曰:请问传经.岐伯曰:邪自外来, ...

  • 《黄帝外经》·阴阳颠倒篇第一

    以武学打开世界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

  • 《黄帝外经》小心真主篇及针海拾遗之鼻针疗法验案

    为当(1)问于岐伯曰: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阳,火也:阴,水也.二者在身藏干何物乎?岐伯曰:大哉问也(2).阴阳有先后天之殊也,后天之阴阳藏于各脏腑.先天之阴阳藏于命门. 为当曰:命门何 ...

  • 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胆木篇与胖人速瘦法和瘦子狂胖法

    少师曰:胆寄于肝,而木必生于水.肾水之生肝即是生胆矣,岂另来生胆乎?岐伯曰:肾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胆.然肝与胆皆肾子也,肾岂有疏于胆者乎.惟胆与肝为表里,实手足相亲,无彼此之分也.故肾水旺而 ...

  • 失传千年的《黄帝外经》之脉动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手太阴肺.足阳明胃.足少阴肾,三经之脉常动不休者何也(1)?岐伯曰:脉之常动(2)不休者,不止肺.胃.肾也.雷公曰:何以见之?岐伯曰:四末(3)阴阳之会者(4),气之大络也.四街者(5 ...

  • 《黄帝外经》命门真火篇

    少师曰:命门居水火中,属水乎?属火乎? 岐伯曰:命门,火也.无形有气,居两肾之间,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 少师曰:藏于水以生水,何也? 岐伯曰:火非水不藏,无水则火沸矣.:水非火不生,无火则水绝矣.水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