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还有几十块的某雪糕,不禁想起童年的雪糕车
来听一首珍藏的私房歌。所谓私房歌,大概就是个人非常钟爱,相对不为太多人知道,但也一般不愿意推而广之的歌。
不愿意推而广之,主要是因为不敢,害怕自己的钟爱被没有曾经共同的经历和心情的人听后淡然以对。这首《雪糕车》就是这样。
先说说林一峰这个人。2000年以后不再关注粤语歌坛的人可能对这个名字会比较陌生了,毕竟他的主要精力都在执着于自己的音乐上,虽然也有点缀的国语歌,还参演过几部电影,但那都没留下什么印迹。
他的音乐还是不那么商业化的民谣,而且是特别本地化的那种,不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未必能有同歌曲的共鸣。这也就使他的知名度很难出圈了。
好在还写过几首被其他歌手唱红的歌,也许能让人想起这个名字。比如孙燕姿的《遇见》。
这是电影《向左走向右走》里的歌,也是孙燕姿的代表作了。不过我更喜欢梁咏琪的粤语版本《回旋木马的终端》。
林一峰的音乐创作经历比歌手要早上几年了,还曾经加入过一个叫星盒子的乐团,就是前两天提到的《十七岁》创作者徐继宗曾经待过的那个,但林一峰不愿意离开香港发展,很快就退出了。于是留在香港开始更多的创作,虽没有大红大紫的作品,但往往也是专辑里耐听的慢热钟爱。
这首《王子公主》本是收录在张信哲的《信仰》专辑里,林一峰曲,李宗盛词,后来在“金曲捞”这个节目被再次挖出来又翻红了一次。
据说这首《雪糕车》是写出来打算给陈奕迅的。但陈奕迅的制作团队认为歌词不太符合商业定位,要求做大的变动。偏偏这次林一峰对自己写的歌词特别钟意,不同意修改,于是就被退货了。
这倒刺激到了林一峰,干脆自己唱吧,再一鼓作气干脆出一张自己的专辑吧。于是便有了《林一峰的床头歌》这张香港新世纪民谣的开山之作。
粤语歌坛从开始兴盛起,民谣就有其一隅之地。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交汇那几年,还曾有专门的民谣创作比赛,出现了区瑞强、陈迪匡等为代表的民歌手,但香港歌坛过度商业化和不重视原创,使得这类歌始终没能成气候,到了90年代更成了凤毛麟角。
新世纪之后,粤语歌坛商业大潮逐渐退去,林一峰的民谣风反倒迎来了春天。其实对于这些年粤语歌式微的言论,也是可以一分为二地看的。就华语音乐的影响力而言,粤语歌确实较以前低太多了,歌手想要作品大卖或者广泛传播,应该不会选择粤语了,但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包括城市民谣在内原来的小众形式越做越精致,在现在,本来小群体的分聚也是一个趋势了。
《雪糕车》就是一首典型的怀旧民谣。在湿热的香港,夏天肯定是难熬的,雪糕也自然曾经是没有太多消暑方式的人们的刚需。香港也一度是雪糕车满街,有人力车,也有机动车。
林一峰就是从童年记忆里的雪糕车开始说起。
背上过重书包放学,看看店里新到笔盒
穿梭机快快四点开
一家七口三百呎内,各有各缤纷一角
电视剧晚晚都精彩
叮叮当,楼下笨重音响渐大,催促小子快下来
迷住了,顷刻开心了
每当听到雪糕车靠近,功课也溶掉
红绿灯,飞机一起跳
你出包,我出剪,他有布,输赢继续笑
第一段歌词里虽然有不少香港本地特色,比如少儿节目“穿梭机”(周星驰、郑伊健都做过这个节目的主持人),还有香港人经常自嘲的三百呎“豪宅”,其实换算下来就是不到40平米,但往往是三代人挤在里面,但是童年的嘻闹无忧无虑都是相通的,放学飞奔回家,跳飞机、石头剪刀布,还有雪糕车靠近“功课也溶掉”的愉快。
然而,成长的烦恼也是相通的。“要供车要供楼
水与电差饷也不少……红绿灯,街中争分秒,你有卡我有钱他有叠支票。”进化太快,高速过度,退化了一些感觉,未及着地又要起飞。
而雪糕车也慢慢不再被需要,变旧了,消失了。
而这也是实情,由于香港政府自1978年起停止发出流动小贩牌照,因此目前只保留了14辆雪糕车。据说这牌照还只能一代一代传承,不能拍卖。
所以当歌的最后,雪糕车的叫卖声再次响起,可想是多么久违了,足以让人心完全溶化了。
听到这首歌,也总想起小时候。楼下推着雪糕车的叫卖声。我家住五楼,想吃还不愿意下楼,爷爷还专门为我们发明了吊篮,把钱装在篮子里用长绳慢慢放下楼,然后冰棍放到篮子里我们再拉上来。而雪糕也从最简单的几分钱的冰棒,到奢侈点的娃娃头,哪会想到现在还能有几十块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