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录45.22

发布时间:2021-06-25

贵目贱心

原文

【45.22】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45.23】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有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

曰:“'居敬’是存养功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曰:“存养个甚?”

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

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

曰:“且道如何穷事物之理?”

曰:“如事亲便要穷孝之理,事君便要穷忠之理。”

曰:“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且道如何是'敬’?”

曰:“只是'主一’。”

曰:“如何是'主一’?”

曰:“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

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敬功夫?”

日孚请问。

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了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是无事时'义’,'义’即是有事时'敬’,两句合说一件。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须'义’,孟子言'集义’即不须言'敬’,会得时横说竖,说功夫总是一般。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功夫都无下落。”

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功夫。”

日孚曰:“先儒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如何?”

先生曰:“'夫我则不暇’。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日孚悚然有悟。

【45.24】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45.25】守衡问:“《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功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功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45.26】正之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功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功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功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功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功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45.27】志道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诚’字有以功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明道说'以诚敬之’,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阳虎,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

【45.28】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

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

先生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萧惠曰:“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今思之,看来亦只是为得个躯壳的己,不曾为个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离着躯壳!恐汝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且道汝所谓躯壳的己,岂不是耳目口鼻四肢?”

惠曰:“正是。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声,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乐,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岂得是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时,便须思量耳如何听,目如何视,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动。必须非礼勿视听言动,方才成得个耳目口鼻四肢,这个才是为着耳目口鼻四肢。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汝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四肢。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汝若真为那个躯壳的己,必须用着这个真己,便须常常保守着这个真己的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惟恐亏损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认贼作子,缘何却说有为己之心,不能克己?”

【45.29】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

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

【45.30】萧惠好仙、释。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汝今所学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鸮窃腐鼠耳!”

惠请问二氏之妙。

先生曰:“向汝说圣人之学简易广大,汝却不问我悟的,只问我悔的!”

惠惭谢,请问圣人之学。

先生曰:“汝今只是了人事问,得汝办个真要求为圣人的心,来与汝说。”

惠再三请。

先生曰:“已与汝一句道尽,汝尚自不会。”

【45.31】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是如何?”

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观时请略示气象。

先生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时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45.32】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45.33】马子莘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

先生曰:“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若如先儒之说,下面由教入道的,缘何舍了圣人礼、乐、刑、政之教,别说出一段戒慎恐惧功夫?却是圣人之教为虚设矣。”

子莘请问。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此'教’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之'教’同。'修道’字与'修道以仁’同。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功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45.34】黄诚甫问:“先儒以孔子告颜渊为邦之问,是立万世常行之道,如何?”

先生曰:“颜子具体圣人,其于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备。夫子平日知之已深,到此都不必言,只就制度文为上说。此等处亦不可忽略,须要是如此方尽善。又不可因自己本领是当了,便于防范上疏阔,须是要'放郑声,远佞人’。盖颜子是个克己向里、德上用心的人,孔子恐其外面末节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处帮补说。若在他人,须告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达道’、 '九经’及'诚身’许多功夫,方始做得,这个方是万世常行之道。不然,只去行了夏时,乘了殷辂,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便治得?后人但见颜子是孔门第一人,又问个'邦’,便把做天大事看了。”

学员心得

王同学:

这段时间观照功夫有所提升,昨天陪妈聊天,无意间观到自己想去教育母亲的念头生起,立刻止住,往深里看,一颗胜心作祟;贪名之心也炽热,做了工作,总想得到个认可,刷存在感。观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沮丧情绪下,是贪名之心作怪,当下惭愧,马上尽心尽力做,没做好就去向人家学习,不以向年轻人学习为耻,更不以向领导认错为耻。

张同学:

老师讲到时间要有效利用,不虚度,特意讲到不追剧,让我一下子感觉到自己贪舒服、贪娱乐,晚上哪怕复盘结束也要追两集自己喜欢的电视剧,美其名曰热爱生活,现在看来,其实是自己不好的“外好”,要去除!

庹同学:

昨晚老师教我们练“见善即迁,有过即改”功夫,3分钟发现要做的善、要改的过好多,比如链接小组同学,这个事纠结一上午还是没行动,各种念头:是不是唐突啊?是不是打扰别人呀?要不要选个休息时间等等。看起来是拖延,深究是不明,所以没有能量。阳明先生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今天就改这个“过”。

贾同学:

今天班级共读,特别有感触,还有很多位长者共读,无形中增添了能量!读书就是当下练功夫,所以不放过这么好的练习机会。

今天在读书中观照到轮到自己读书就认真对待,然后跟读就没那么认真,这不是大大的“作伪”吗?即时纠正自己,诚于己认真读书。这也告诉我什么事都是要一样“诚于己”,不做样子看。

林同学:

深悟:讲“去外好”时,想到读书时的自己,喜好写作文,会去寻求华丽的词藻,专用排比句式来显示自己所谓的“写文”功底。而当自己写不出来时,那种懊恼、不喜欢自己的心就很强烈。观照到这个,我便去找内心的真诚。现在真的是会想着感恩大家、怎么把自己的感激之情更好的表达出来,不去讲究词句,而是表达真情实感,人很舒坦!

(转载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四部曲教育”。)

(0)

相关推荐

  • 《传习录·卷上 3·一以贯之的功夫·薛侃录》译文

    薛侃(?--1545年),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扬人.王陽明的学生,力倡陽明心学.进士,后困上疏获罪下狱.见<明儒学案>卷三十. 薛侃问:"操守志向犹如心痛一般,一心只在痛上,哪 ...

  • 存乎心 悟致知

    2020 美乐爱觉 亲爱的你 今天是女神节,祝你节日快乐! 这一路走来,感恩你的陪伴! 真心感觉 一个女性精神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 是这个世界莫大的福气. 女人的灵魂一旦有了安放 心便有了一个家. 成 ...

  • 薛侃录45.1

    发布时间:2021-06-21 去花间草 原文 [45.1]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功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 ...

  • 薛侃录45.8

    发布时间:2021-06-23 无中生有 原文 [45.8]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 ...

  • 细品|《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中华诗词名人录】(22号)入选诗人:白晓忠《白衣天使,最可爱的人》//2021东方典藏●金榜名篇.

    <中华诗词名人录>珍藏版书刊 玫瑰主编微信:13665752749 投稿邮箱:1903682766@qq.com 善意提醒:投稿出书,请认准世界楹联中国诗人作家网协会品牌,保护自身权益! ...

  • 传习录‖45.马长勋老师的“推手三规”

    推手"三规"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吴式拳推手有一个规定的方法,也算是经验之谈吧. 一.平手研究,你给[按:给,指做手.给劲]我化,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2)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六.阳明里热夹瘀证 1.桃核承气汤 [组方]:桃仁五十个(参考50克),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 ...

  • 阴阳法风水案例精解录45

    案例七十四:藏风聚气 昨日玉山之行,在我姑妈附近却见到一个风水不错的房子,在此,我 把这个房子发出来,让同好一起鉴赏一下,好风水好运气的典型案例: 风水好,龙方高大 人的能力也强 藏风聚气了! 藏风聚 ...

  • 《医学衷中参西录》22.浓朴解

    浓朴∶味苦辛,性温.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浓朴麻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