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清扫术后淋巴囊肿的防治
淋巴囊肿就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热、感染、慢性盆腔痛及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磊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手术方式也存在多种潜在的术后并发症。淋巴囊肿就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生率约为20%-35%,主要表现为发热、感染、慢性盆腔痛及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盆腔淋巴囊肿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原因
目前对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淋巴囊肿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存留于腹后腔中的液体间隙。切除淋巴结后腹膜后存在死腔,或者局部的间隙较大,由下肢回流的淋巴液、手术渗液及出血聚集于腹膜后死腔而形成淋巴囊肿。
二、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表现
淋巴囊肿一般发生在术后4-6周内。淋巴囊肿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其大小和发生的部位。淋巴囊肿直径多为2-30cm,直径<5cm时多无临床症状,较大的淋巴囊肿则可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可引起肠梗阻、肾积水、下肢水肿和静脉血栓形成等。若淋巴囊肿伴发感染,则可导致发热和败血症等症状,特别是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三、盆腔淋巴囊肿的诊断
1.触诊:可触及张力较大、边界清晰和不可移动的包块,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在术后6个月内腹部触及包块首先考虑淋巴囊肿,术后超过6个月需注意与肿瘤复发相鉴别。
2.超声:盆腔或腹股沟超声检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囊性薄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或液性暗区。
3.CT和MRI:CT 检查结果提示为髂血管区或腹股沟区的囊状水样密度影、囊肿壁薄、内部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MRI 检查结果提示为呈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 信号影、边界清、囊壁薄而均匀。
四、盆腔淋巴囊肿的鉴别诊断
1.盆腔炎性包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大部分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痛及腰骶部不适。下腹部触诊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抗生素治疗有效。
2.盆腔血肿:血肿多于术后短时间内发生,超声检查提示盆腔包裹性积液,超声引导下进行盆腔血肿穿刺,可抽出血性或咖啡色样液体。
3.肿瘤复发转移: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与淋巴囊肿相鉴别。
五、盆腔淋巴囊肿的治疗
1.期待疗法:对于较小的淋巴囊肿,多可自行吸收,不需特殊治疗。
2.药物治疗:使用中药外敷,大黄芒硝(1:4)混合研粉,纱布袋装敷在淋巴囊肿区,具有明显效果。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或散结镇痛胶囊等对促进淋巴囊肿消散也具有一定作用。
3.手术治疗:
(1)穿刺抽液: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简单易行,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复发率也较高,而且反复穿刺是引起感染的高危因素。
(2)硬化治疗:为了减少复发,可注射硬化剂使囊壁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进而使囊壁纤维化、萎缩。硬化剂包括乙醇、四环素、多西霉素、博来霉素和纤维蛋白胶等。但必须警惕注入硬化剂可引起周围组织发生萎缩及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3)淋巴囊肿切除:当上述方法无明显效果且压迫症状严重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囊肿,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和腹腔镜两种。开放性手术能将囊肿较彻底的切除,但是创伤大、恢复慢。腹腔镜手术不一定能彻底切除囊肿,但可将其残余的囊壁与周围腹膜组织进行缝合,效果较好。
六、盆腔淋巴囊肿的预防
1.术后充分引流:盆腔引流在预防盆腔淋巴清扫术后淋巴囊肿形成中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放置腹膜后引流可明显降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
2.保持盆腔后腹膜开放:传统观点认为腹膜完整可减少腹腔盆腔感染和避免肠粘连。但是关闭腹膜可增加炎症和异物反应和导致缝线周围组织局部缺血,而且缝合盆腔后腹膜多留有死腔,自下肢回流的淋巴液滞留于局部间隙中,更易导致淋巴囊肿的发生。
3.术中结扎淋巴管:在淋巴结清除术时,应尽可能结扎淋巴管,特别是较大的淋巴主干,这样可有效预防淋巴囊肿的形成。
4.网膜成形术和网膜固定术:手术方式为,游离结肠脾曲,锐性分离横结肠和网膜之间的无血管区,打开小腹膜囊,使网膜能填充盆腔,形成一个带蒂的活瓣。网膜具有丰富的乳色斑毛细血管,其强大的重吸收功能,可使腹腔内的液体和颗粒向网膜的淋巴系统转运。
5.生物蛋白膜的使用:生物蛋白胶的作用主要是使盆腔中的小淋巴管阻塞,从而减少淋巴液的流出。
参考文献:
[1] 卢淮武,林仲秋,周晖,张珍,陆晓楣.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与防治[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4):308-310.
[2] 郄明蓉,王卡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的防治策略[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4,10(5):57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