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预备铃声响过之后

一、问题或现象

我想每个老师都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笑容满面地来到教室门口准备上课时,却看到虽然上课铃声已响,教室里却依然“吵”声依旧,学生全然不顾老师的存在。此时,老师当时愉快的心境荡然无存。

二、目的

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预备铃声响起之后,都能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好书本,预备上课,而不是做与上课无关的活动

三 、前人或他人的看法

1、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陶行知

2、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急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欲望过盛,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

——苏霍母林斯基

3、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陶行知

4、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美国作家萨克雷

四、实施办法

谈话法,反语启发法。

五、具体实施过程

刚开学的一天,我拿着崭新的教科书,信心十足地走向教室,却看到这样的情景:

预备铃响了,十几个孩子像野马归巢似的奔进教室,有的满脸通红,有的气喘吁吁,还有的大声嚷嚷,还有的在争吵着什么------

上课铃响了,只有一少部分的同学知道老师的存在,大部分同学还在开心地说着自己的话,做着自己的事,吵着自己的口,打小报告的声音此起彼伏:

“老师,他拿我笔------”

“老师,他骂我------”

“老师,他------”

面对着此情此景,我心中急剧地搜索着对策。但心急的我却只能生气地大喊几声镇住他们,孩子们都心惊胆战地看着我,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那一节课,我怒气冲冲地讲完了那一节本来可以很愉快的英语课,孩子们也屏息凝气地听完了那一节课,但是下一节课,“吵”声依旧,于是,我请教了很多老老师,并上网查了很多教育资料。一周之后,预备铃声响起之后,我就站在了讲台前,虽然刚刚进来的学生一开始能够默默地收拾自己东西,但不到一分钟,便开始窃窃私语,上课铃声响起之后,教室里又闹翻了天。在这个时候,我用力地鼓起掌来。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掌声震住了!吵声瞬间停了,惊奇地看着老师。

我停止了鼓掌,严肃地和他们对视了几分钟,大部分同学知道自己做得不对。这时候,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讨论,我刚才鼓掌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1:老师的掌声是表扬刚才向老师报告情况的同学。(全班哄然。明明是恶作剧!可老师不动声色。)

生2:不对,是批评。我们刚学过“反语”,老师的掌声是批评我们刚才很吵!(好家伙,还知道活学活用。)

生3:老师的掌声是表扬几个坐得又端正又没吵的同学。

-  ------

同学们发表完自己的想法后,面面相觑,等待老师的裁决。定了几分钟后,我才说:“老师发现你们很聪明。其实,老师的掌声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表扬,另一方面是批评。究竟表扬谁,批评谁,你们心知肚明,自己好好想想吧!”紧接着,我就把该怎样上我的课的要求作了强调,旨在训练他们课堂上既严肃有活泼。懂得“动静分明”。什么时候该“静听”,什么时候该积极地发言。通过这一次,同学们领教了我是一个既可亲又可畏,既严肃由温柔的老师。在以后的课中,预备铃一响,只要我往教室门口一站,同学们都会很快地安静下来,准备上课。当然他们有时也会反复,但只要反复训练,一定能养成好的习惯。

“反其道而行之。”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用“出其不易”的掌声来制服他们,确实效果不错。从教以来,碰到“课已始,吵声依旧”的场面真是无数次。以前或是提起“高八度”的声音“大吼一声”可能学生会被震住,暂时安静下来;或是“杀鸡给猴看”,抓一个学生训斥一通;或是发“烽火告急书”,把班主任请来镇压……随着教龄的增长,不断的反思让我磨练出一点教学机智,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对策:或是做一个右手食指顶住左手心向下的动作,同学们因这篮球比赛的暂停动作在非体育课上出现感到新奇,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是播放学生熟悉的乐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或是老师带头朗读一首学生爱听的诗,让学生一起读,读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老师身上来了;或是树立榜样,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六、结果

学生能够在预备铃声响起之后,自觉回到自己的座位,准备学习用品,课堂纪律也大有改善。

七、产生新的问题

同学们只有在看到老师的情况下,才能遵守纪律,老师不在的情况下,还有学生管不住自己,所以要经过时间的磨练,让学生们养成这样的习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