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层次的人,都有这种能力
一个年收入20万元的白领,要工作多少年才能买的起这幅画,估计三生三世都不行吧!
但为什么这些名画这么贵?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当然是因为他的稀缺:创作者是大师级人物的经典作品,喜欢的人很多,想拥有的人更多,所以价格就到天上去了。
但抛去这些,你真的觉得这个画很好看吗?
不怕大家笑话:我真看不出许多名画的好来。他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说他好而成为名画,我真的不懂。
类似的,我也看不出许多中国的名画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书法也是,很多看起来很舒服的书法作品,内行人一看却说这是“小学生水平”,不叫书法。而一些说很好的东西,自己却不会欣赏。
为什么我们无从判断一个东西的好坏呢?
背后是我们欠缺判断一个事情的标准:好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坏的样子或者特征是什么样的?
再进一步,为什么说这样子是好的,而另一个样子是坏的,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里面的标准、特征、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一个领域或者专业的知识,当你没有这些知识积累的时候,就是这个领域完全的外行,就不可能判断,就是一种“不分好坏”的状态:
看不出好坏,可能把在专业人士看起来很垃圾的东西奉为至宝,而对于好的东西放在跟前视若无睹。
世界这么广阔,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对很多领域精深,但起码要具备基础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许多指鹿为马的错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学那么多学科的原因,除了常见应付考试的语数外史地生,还包括音乐、美术......
这是从一个现代人素养的角度讲的。
分不出好坏来,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
一个小孩很规矩的学习,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也去做作业,各个步骤都有,但就是学习不好,原因是什么?
很可能是他根本没搞清楚怎么算课前预习、该预习什么、怎么才算预习到位,如果不了解这些,即便他有这个预习的东西,但却达不到预习的效果,日积月累这个预习就没用了。同样的,怎么算认真听讲、该听什么思考什么问什么,如果不知道好的“认真听讲”是什么,那么可能上课听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这种每个阶段的折扣合起来,这个孩子大致就成了一个挺认真学习,但就是说不会的例子。
在工作中如果分不清好坏,就更加可怕。
最浅显的一个例子,我见到过许多单位请外部“专家”上课,但这个专家就是一个“伪专家”,即便听课的人如何认真,这样的课也没什么效果。
而背后是相关的人对于什么是好的专家没有标准,还是分不出好坏来。
在管理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中国的企业把世界上几乎大部分管理思潮都学习过:精益生产、学习型组织、创新、敏捷等等,但真正做出效果的则很少。
虽然这些内容的流程和步骤都有,但怎么算做好的人们却不知道,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有个笑话说:某人说今年准备学学心理学,先从乐嘉的性格色彩学开始。这大致是不分好歹的典型例子,开始就走歪了。
一个致力于成为高手和专家的人,首先要知道高手和专家牛在什么地方,如果连这个都不懂,是没有办法学习的。
但事实上是,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只能看到高手们把事情做的很好,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却不知道人家为什么做好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做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就没法学习。
所以我们在即将开讲的“知识体系构建能力”训练营中,很核心的部分就是通过案例让大家去分析这个人之所以将某件事情做的特别好,是因为他掌握的什么内容才做到的,这些内容分几种方式,如何才能学这些内容。
通俗点说,就是让参与者真正知道为什么牛,牛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以在自己的专业上快速的分析找到可学习的东西,他的学习就不是发散的、跟工作无关的,就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从问题学、跟高手学,快速提升能力。
概括一下说:
分不出好坏来是一种常态,对于你完全陌生的领域,因为没有相应领域的知识积累,就只能依赖外部的评估和基本的逻辑,不符合逻辑的大部分是骗子,然后认可大家的公认、专家的说法等。
这里也是人们上当受骗最多的部分。
但每个人对自己工作中核心部分,一定得修炼出真正的评估能力来:知道好坏背后的逻辑,积累相应的经验和知识,不断练习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好做精。(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 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
周六开讲:底层思维能力提升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