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西部山区闹元宵比城里还热闹......快来围观了!
我的家乡在太行深处,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
约莫正月初六,村里开始筹备闹元宵。村民砍来松柏树枝,在街道搭起牌坊,寓意四季常青。先生在牌匾上,写下遒劲的“庆元宵佳节”等大字,悬于牌坊正中。彩纸裁剪后的红花绿叶,点缀在牌坊周边,春意盎然。一排排彩色的吊挂飘飘洒洒点缀在街道沙沙作响,一对对红灯笼悬挂在街道、庭院,充满喜庆。
正月十五,村民们早早涌到街旁,大概九时,锣鼓队身着节日的盛装,在自制彩色展板围绕的三轮车上,演奏着喜庆的节奏。三轮车前方展板上写着醒目的“恭贺元宵”,车身被花朵点缀得喜气洋洋。
巡游队伍整装出发,秧歌队俏丽的大嫂、姑娘们精心妆扮后个个明艳动人,统一红色衣衫,分为两列纵队,随着锣鼓铿锵有力的节奏边舞边行,时而将绸扇扬上高空,时而左右回旋飞舞,时而两列交错行进,时而二人挽臂成双,看得人们心花怒放。
学生花棍队、秧歌队紧跟其后。花棍是将彩色纸条,斜着缠绕在约1.2米的细棍上,两头为彩穗儿。学生右手持花辊,整齐而有节奏地拍手,触肩,翻转,回踢。欢快轻盈的跳跃中,仿佛旋转出一朵朵花儿来。后面还有“坐花轿”的,“骑驴”的,舞龙的,故意扮丑逗笑的,打彩旗的……统一红装的洋鼓队收尾,演奏着另一种高亢的韵律。
队列巡游后,村民们聚集到村东的戏台下开始大联欢。周边的房顶、北侧的小学楼道,或坐或站挤满了人。宽阔的场地中,秧歌队表演难度升级,队形千回百转,或回环流动,或“8”字交叉,或层层盘旋,或分组成花,把扇子舞得眼花缭乱,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几位青年身穿金黄镶红边的服饰,头系红带,舞着一条青色“长龙”,追着“红绣球”飞奔而来,随着锣鼓的节奏时而盘旋,时而翻滚,时而伏卧,时而腾跃,个个脚下生风,将龙舞得活灵活现。广场舞表演中,俊俏的姑娘们手持火红的八角巾翩翩起舞,曼妙的舞姿令人如痴如醉,意犹未尽。
今年,村里阔别多年的“转黄河”活动回来了。“黄河”为正方形,由365根木桩组成,桩高一米多,间隔约两米,用绳子把木桩有规律地绑定成环套环、城套城九曲阵,暗示黄河九曲十八弯。“黄河”中间一杆红旗随风高高飘扬,道道小彩旗由中心扩散开来。
人群通过写有“黄河城”的牌坊,进入“黄河”,经过迷宫般曲曲绕绕后从出口离开,寓意从艰难险阻中安然穿过,祈愿新的一年通顺大吉。十里八乡的村民特意赶来,在锣鼓喧天中,千人“转黄河”,场面极为壮观。即便尘土飞扬,也没人在乎是否脏了衣衫鞋袜,人人喜笑颜开,转得不亦乐乎。
晚上,村民齐聚观看晚会。璀璨灯光下,村里组织的的歌曲、舞蹈、小品等节目精彩纷呈,讲的都是百姓身边事,台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看得津津有味。晚会在难忘今宵大合唱中落下帷幕后,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开始放烟花。
地上三五个喷花齐放,银光闪闪,呲呲地迸射空中约3米高向周边散开,照得犹如白昼。“天女散花”冲上云霄,“啪”的一声,无数拖着尾翼的彩色碎点,呈硕大的圆形缓缓散开,陨落。
几朵“天女散花”相继绽放,升空后化为满天星,夜空灿若星河,如梦如幻。“火树银花”如银针、似瀑布倾泻而下,化为“烟花雨”,令人啧啧赞叹。
“起火”引燃后,吹着“吱——”的长哨,倏地一跃冲天。旋转烟花则呈曲线状,哼着小曲,拖着点点星火,舞着冲向空中,最后“啪”的一闪,销声匿迹……欢呼声、赞叹声、笑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子洋溢在元宵佳节的欢乐中。
作者:路翠英,女,1981年2月出生,河北邢台县人,邢台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保财险邢台市分公司文员,爱好文学、摄影,在《中国保险报》、《中国人保》、《中国人民保险》、《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河北工人报》、《河北农民报》、《燕赵晚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各级报刊发表新闻类、报道类、诗歌、散文200余篇。曾多次参与文学刊物校对工作。文学作品《又是一年7.19》曾获河北省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我和保险的故事”征文二等奖;摄影作品《邢台7.19查勘》获保险厚德大爱“中再杯”中国保险业第五届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征稿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