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中国健儿表现出色,30件珍贵文物再现中华体育风采
东京奥运会已经于8月8日正式落下帷幕,中国奥运代表团取得了88枚奖牌(38枚金牌)的辉煌战绩,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遥远的文明,它讲述着人类社会活动和掌握特殊技能的历程,一些地区的史前洞穴壁画展示了短跑、摔跤和游泳等运动场景。古希腊则第一个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式把体育运动制度化——在希腊城市奥林匹亚举行的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一直持续到公元393年。
据考古发现,在中国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春秋战国时期,蹴鞠已经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严密的组织和比赛规则。目前我国境内还未发现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大型运动遗址,然而在各地出土的青铜器、画像砖、陶俑等文物中,古人丰富多彩的运动得到生动体现。
1.商作册般铜鼋
此器作鼋形,首至尾长21.4厘米,最宽处16厘米,通高10厘米,爬行状,伸头,尾左偏,四足外露,爪下各有一方钮作为支撑足。颈侧及盖上插有四箭:左肩部1支,背甲左部2支、右后部1支。皆为箭射入鼋体后露出的箭羽部分。鼋背铸铭文4行33字,作者作册般,记述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射鼋,商王射1箭,作册般佐射3箭,全部命中,商王将射获的鼋赐给作册般,铭文所记正与此器取像相合。2003年国家文物局征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器形制特殊,且是根据商王所射的鼋形制作的,不但丰富了像生类青铜器,也为研究商周时期的射礼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写实主义的表现风格,是目前仅见以鼋造型的器物,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2.西周柞伯簋
此簋通高16.5厘米,口径17厘米,圆形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腹外鼓且略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耳上端位于颈部,下端位于下腹部,耳下垂珥,矮圈足略外撇,内附接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两组共八个以细雷纹为地纹的夔龙纹,每组的四个夔龙纹各以一浮雕兽首为中心,分列两侧,位于同一侧的夔龙纹前后相从,皆面相兽首。腹部饰两组以细雷纹为地纹的凸目兽面纹,且在每组纹样的左右两侧配以两个相对称的夔龙纹。耳上端饰龙首,下部两侧饰阴线“C”形卷云纹,整耳作龙口吐长舌向下内弯曲状。圈足上饰凸目斜角云纹,喇叭形支座为素面。簋内底部铸有8行共74字铭文,铭文表明作器者是柞伯。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242号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簋制作精细,装饰纹样布局合理,对称庄重,线条自然流畅,轻盈飘逸,其斜直矮圈足并配以喇叭形支座的造型在目前已发现的商周铜簋中绝无仅有,其铭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记录了周康王在周都举行大射礼的过程,字体秀丽,堪称早期书法珍品,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国宝级文物。
3.战国“行气铭”玉饰
此器高5.2厘米,宽3.4厘米,为一杖首,青玉质,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此玉原为合肥李木公旧藏。其拓片20世纪50年代最早刊印在《艺賸》,20年后又收在《三代吉金文存》中。根据器物本身外部光泽晶莹,中空部顶端不透,而且内壁异常粗糙的情况推断,它应当是套在圆柱状物体上的。传世品,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器制作技巧精湛,其所刻俊秀挺健的篆书文字以及优美流畅的文体,也是历代古玉文中首屈一指的,铭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是迄今所见战国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国宝级文物。
4.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
这对铜壶器身图画从上到下分为四层,其中最上一层表现贵族射箭和采桑的情景。在“射箭图”中,一群腰配短剑、手持弓箭的贵族男子,正列队走上一座高台进行射箭训练,还有一些人在鼎和俎案前忙碌着,为这些贵族男子准备酒食,供他们射箭之余享用;“采桑图”表现了一群贵族男女两人一组,在桑林中一边采桑、一边嬉戏的情景。人物姿态多变,场面生动有趣。第二层图画由多个单元组成,表现贵族们射箭比赛、射猎飞鸟和乐舞等场景。天空中,鸿雁成行飞翔,下面三个人半跪着,正用带绳索的箭射向它们,三只鸿雁正中箭坠向地面。射箭比赛是在一座比较讲究的台榭中举行的,台前设箭靶,台上站立五人。台榭下有一大帐,帐内六人或跪或站,形态各异。第三层图画表现的则是陆战与水战场面。第四层也就是最下一层表现的是斗兽和对兽图案,其中斗兽图案共四组,每组由一位手持戈、矛一类兵器的武士及七头形态各异且高度抽象化的禽兽构成,颇为奇特。装饰这一类图画的青铜器,流行于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三晋地区,但出土数量极少。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这对铜壶通体嵌错表现“乡射礼”、“大射礼”等周代贵族生活的图画,内容丰富,在中国青铜器中极为罕见,是战国时代华丽圆壶的代表之一,反映我国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的进步和发展,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5.战国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
此壶口径13.2厘米,高40.3厘米,侈口溜肩,鼓腹圈足,盖面微拱,有三鸭形钮,并饰有卷云纹、圆圈纹及兽纹。肩部有对称兽面衔环双耳。通体用金银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画面分四层:第一层,习射和采桑。第二层,宴乐战舞(四川流行的巴渝舞)和弋射、习射。第三层,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第四层,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圈足饰菱形纹和四瓣纹。该壶通体遍布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反映了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巴蜀大地上生产、生活、军事、礼俗的多个生活场面。1965年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壶嵌错工艺精致、制作技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整个壶身仅有40厘米高却刻有200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6.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
这件铜钺呈金黄色,高9.8厘米,刃宽12.1厘米,锋利如新。器身一面素面无纹,另一面铸有一边框,框内上方为龙纹,双龙昂首相向,前肢弯曲,尾向内卷。下部以弧形边框线为舟,上坐四人成一排,四人皆头戴高高的羽毛冠,双手持桨作奋力划船状,羽冠的羽毛似乎迎风飘扬。铜钺上的“羽人”,反映了百越民族的“鸟神”崇拜。百越民族崇鸟,自称“大越鸟语之人”。1976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今鄞州区)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现藏于宁波市博物馆。此铜钺保存完好,光亮如新,精美的纹饰反映了宁波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文物,也是有关宁波中秋划龙舟的最早图案,是宁波中秋划龙舟的雏形。
7.西汉马王堆帛画《导引图》
这幅帛画长133厘米,宽51厘米,图中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40多幅。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运动保健的重要性,并创造了一套以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方法已相当普遍。到了汉代,导引疗法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养生保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达官显贵们求仙炼丹的闹剧从秦始皇到汉武帝,都乐此不疲。有“脚都”之称的长沙也可以说是传承了古人自我保健的意识,长沙人选择了用足疗的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中,就记载了二千多年前关于足疗推拿、导气的方法与内容。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此图反映了先期秦汉时期人们的养生保健思想,不仅年代早,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它使古代文献中散失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形资料,对导引的发展、变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卷道家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
8.西汉狩猎场面铜贮贝器
此器通高65.8厘米、底径45.2厘米,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上鼓器盖单独制作,以活扣与鼓身相连,下鼓焊铸一底。该器上鼓足部焊铸4头卧鹿,下鼓足部焊铸4头卧牛,胴部与腰部之间有4个绳纹耳。器盖上铸有立体狩猎场面3人身背长剑,其中两人骑马,左手握缰,右手持兵器,策马共同追杀1头奔跑中的鹿。有1人通体鎏金;另1人站立于器盖中央,双手执长兵器(已残),欲猎杀另1头鹿。此人前后各有1犬,作欲扑向两鹿状。两骑士马下还分别有1兔、1狐。两个 鼓身均布满阴刻线纹图案。上鼓胴部刻11只展翅同向飞翔的犀鸟;腰部为狩猎图,分4部分,分别描述了猎人手持长矛,捕猎野猪和鹿的场面;足部为各种动物相互争斗的情景,由阔叶植物纹间隔为4组。下鼓胴部由7只飞翔的凤组成;腰部描绘了各种动物和植物,亦分为4部分,其中有虎牛相斗、虎猪撕咬及鹿、鹰等。1956年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石寨山71号墓,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此器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图案的组合与布局,以及纹饰的雕刻工艺都显得相当成熟,是唯一一件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而且器盖上的圆雕场面和鼓身上的阴刻图案完全吻合,对石寨山文化贮贝器、滇国的人群构成、生态及动物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国宝级文物。
9.西汉彩绘木雕六博俑
六博是中国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故称为六博。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应包括棋局、棋子、箸(即后世所称的骰子),另外还有博筹,用于记录对博者的输赢情况。这件彩绘木雕博戏俑由两个跪坐老者和一棋盘构成。松木雕刻。一俑高29.1厘米,宽15.5厘米;一俑高26.7厘米,宽14.6厘米。棋盘长29.2厘米,宽19.3厘米。对弈老者手脸涂白,墨线勾勒面部五官,交领袍衣灰色为底,白色粗线勾勒,领口、袖口和襟口施以重墨。两位老者跪坐对局,一老者右臂置膝上,左臂前伸,目光平视前方,似在向对弈者说“请开始吧”;另一老者左臂斜向下伸,左手拇指与食指执长方形棋子,欲落棋子于棋盘之上。两者之间放置棋盘,棋盘以黑色作底,白线勾格,棋盘下衬黑色掷骰木枰。两位老者神情凝滞,蓄势待发,显然正在针锋相对的紧张对弈之中。1972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48号汉墓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这件六博俑造型最为独特,在全国独一无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其精绝的构思和卓越的雕技而享有盛誉,是我们了解汉代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人民生活、文化的第一手形象资料。
10.东汉七盘舞画像砖
七盘舞又称盘鼓舞,是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传统舞蹈,起源于中国汉代。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大约在唐代失传。盘鼓舞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此画像砖高28.5厘米,宽48厘米,共有三人,中为一女伎,头梳双髻,身着交领长服,腰间束彩带,手持长巾,左手前举于头部,右手舞于腰间,蹋鼓起舞,地上放置着七盘二鼓,以两鼓为间隔将盘子分为三组,表演的舞伎手曳长巾,正从一鼓向另一鼓跳跃。伴随着舞女腾空,罗群飘起,长巾飞扬,划出一道和谐优美的弧线。女伎的左侧为重叠的十二案,一梳双髻女伎立于案上,双手表演“反弓”,动作轻盈灵巧。女伎的右侧为一男子,表演“跳丸”,丸有三枚。1956年四川省成都彭州市太平乡汉墓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此画像砖生动还原了久已失传的盘鼓舞,舞姿优美矫健,充满技巧,呈现出惊险绝伦的艺术特色,体现出汉代艺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为我们传承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11.东汉平索戏车画像砖
这件平索戏车画像砖高35厘米,宽118厘米,整幅画像砖画面由车骑出行、狩猎、迎宾、比武和戏车构成,其中的平索戏车成为画像砖中的绝对主角。此画像砖图像表现的是双车戏车,前后两车均为双马驾驶。前车之前还有一匹马在飞奔,有一艺人一手抓住马尾,一手抓住绳索的一端,前车橦杆上的艺人手抓绳索的另一端,这根绳索因有一艺人吊悬前进而呈现出弧度。前车橦杆顶端的艺人两手各抓一根绳索,一根与后车相连接,一根与地面上的人相连。在此根平行绳索上有一艺人倒挂身体,其两手也握住两条绳索,分别与前后车橦杆的爬杆人连接。整个表演都是通过绳索相互连接,需要大家共同协力完成。20世纪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樊集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画像砖画像着力于动态描绘,用较为夸张和整体概括性极强的手法,将戏车描绘得淋漓尽致,线条简洁明快,均表现戏车上桥的场景,而且出行队伍后跟着戏车的场面较少见,反映出汉代社会文化娱乐发展的趋势。
12.东汉打虎亭汉墓壁画《相扑图》
打虎亭汉墓位于郑州市区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墓主人是汉弘农郡太守张德(字伯雅),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墓壁保存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二号墓中室天顶绘画中,专家们却发现一幅逼真动人的《相扑图》。图中两个头大体胖的男性大力士,对面相斗,他们头顶均为束发,全身几乎一丝不挂,下身各穿条小短裤,腰部束布带。左侧力士脸微微上抬,胸部挺起,两上臂向后伸,右腿前蹬,左腿后弓,做欲斗状。右侧大力士,也是头向上仰,左臂前伸微微上折,手心向上,右臂斜向下伸,右腿前蹬,左腿后弓,做迎斗状。两位大力士前蹬之足接近,“战争”一触即发。1959年发现于湖南省郑州新密市牛店镇打虎亭汉墓。此壁画人物英勇威武,动作栩栩如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相扑画面,说明汉朝已有相扑运动,也证实了日本相扑发源于中国的传说。
13.东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乐舞百戏图》
和林格尔汉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境内,墓壁、墓顶及甬道两侧有壁画50多幅,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画面最多、图画场面最大、内容又极为丰富生动的汉代壁画之一,墓主为东汉王朝派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最高官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画面中央绘有一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桴擂击。左边是乐队伴奏,弄丸表演者同时飞掷五个弹丸;飞剑者跳跃着将剑抛向空中;舞轮者立在踏鼓上将车轮抛动;倒提者在四重叠案上倒立;童技是最惊险的节目,一人仰卧地上,手擎樟木,樟头安横木,中间骑一人,横木两侧各一人,作反弓倒挂状;画面上部,一男子与一执飘带的女子正翩翩起舞。表演者都赤膊,束髻,肩臂绕红带,动作优美、矫健。在图的左上方观赏者,居中一人似为庄园主,正和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杂耍的表演。画面设色鲜艳,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透露出天真质朴的气质,表现出作者稚拙的艺术思维和熟练的绘画技巧。1971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汉墓。此壁画中人物形象近似速写,寥寥几笔,就生动地表现出处于激烈动作中的种种神态和热闹的气氛,构图处理为罗列式,反映出中国早期绘画的观念,是和林格尔汉墓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壁画之一,堪称汉代壁画的精品之一。
14.三国吴青瓷楼台百戏堆塑罐
此罐高48厘米,腹径24.5厘米,底径15厘米,整体造型为一大罐,上塑九层庑殿式楼台,由盖、体两部分组成。下部是一盘口鼓腹大罐,鼓腹上堆塑虎、狮子、羊、人骑异兽、蜥蜴。盘口中心为三层庑殿式楼台,底层四角前有四阙,前后门前均设有平台、勾栏。前门勾栏内的平台上对立二人,双手平持一杖。门正中一人骑狮形辟邪。后门勾栏内对立两人。楼台左侧庑廊下堆塑舞乐杂技人物俑,或倒立,或弹琴,或耍球等,前方塑人骑狮形辟邪、卧狮。二层楼台四角塑四小罐。第三层楼台为罐口,楼台四角塑有手捧寿桃的猴。1973年出土于江苏省金坛县(今常州市金坛区)白塔公社天玺元年墓,现藏于镇江博物馆。此罐雕塑层层相叠,建筑雄伟,集捏塑、模印、堆贴等工艺手法于一身,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充分展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超水平。
15.隋白瓷围棋盘
这件围棋盘灰白釉,正方形,高4厘米,边长各10厘米,盘上刻纵横17道,加上边线便成纵横19道。这些纵横交错的直线交织成许多小方格,共有361目。为便于识别棋子位置,每角4Ⅹ4处和中央,各有一小孔,形成"五星"、与今天的围棋盘完全相同。围棋的棋子分为黑白两色,黑子181枚,白子180枚,黑白子加起来是361枚,恰好和棋盘的点数相同。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北郊张盛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件围棋盘保存完整,和现代的围棋盘几无差别,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19道围棋盘。
16.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此壶通高18.5厘米,系用银片锤打、焊接而成。壶口位于顶部一侧,形体粗短,略呈圆柱状,其上配有鎏金覆莲形盖,壶盖以一条银链与弧形鎏金提梁相连;壶腹为扁圆形,下接圈足,微向外撇。壶身两侧各饰一捶揲出的鎏金舞马纹样,舞马口衔酒杯,颈上彩带飞舞,昂首奋蹄,前腿直立,后腿弯曲,长尾上扬,正自翩翩起舞;壶身与圈足相接处饰有“同心结”一周,亦鎏金。该件作品造型饱满,富有张力。唐代宰相张说曾用“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这样绝妙的赞颂诗词,向世人描绘出唐代舞马祝寿的盛景。此壶的舞马骨肉停匀,结构准确,生动逼真;边缘处理巧妙圆熟,具有极好的体积感和空间感。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壶造型别致、纹饰别具匠心,制作精湛,线条圆润自然,极具实用价值,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证,也是盛唐时期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印证了史料文献上所记载的舞马一事属实,其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17.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
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文明元年(684)李贤被武则天逼令自杀,神龙二年(706)中宗复位后以雍王礼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重开墓室与妃房氏合葬 ,并追赠为章怀太子。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墓中有壁画五十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等都比例匀称,和谐准确,造型逼真,技巧圆熟,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水平。《马球图》绘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1971年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壁画全图有起有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非常成功的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壁画布局安排的紧张而有序,真正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场面宏伟,构图绝妙,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被定为国宝级壁画,国宝级文物。
18.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
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墓中有壁画五十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等,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水平。《狩猎出行图》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1971年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壁画全图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犹如一曲优美的交响曲,由序曲引向主题与高潮,呈现出大唐达官贵族出猎的壮观景象,是唐墓壁画中的上乘杰作,国宝级文物。
19.唐胡旋舞图石刻墓门
这两扇墓门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者。舞者为典型胡人形象,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石门上舞者展示的舞蹈为胡旋舞。胡旋舞源于中亚,传入唐王朝后,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偏爱。唐诗中多有胡旋舞的描述,如白居易的《胡旋女》就记述了胡旋舞的旋律快、转圈急等特点,它在唐代的流行也可见一斑。1985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硝池子村窨子梁唐墓,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此墓门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奔放,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情,这类题材的石刻作品是在我国唐代墓葬中首次发现,既是古代丝路乐舞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国宝级文物。
20.唐《弈棋仕女图》屏风
此图纵62.3厘米,横54.2厘米,为屏风画,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11位妇女儿童形象。画面以弈棋贵妇为中心人物,围绕奔棋又有侍婢应候、儿童嬉戏等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生活的一组工笔重彩风俗画。此图中贵妇发束高髻,额间描心形花钿,身着绯衣绿裙,披帛,手戴玉镯,做举棋未定、正在沉思状。她举棋欲置的手指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较高的绘画技巧。1972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7号墓,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此图画面线条流畅,质感逼真,赋彩凝重,带有浓丽丰肥的周昉仕女画风格,画中妇人神态优雅娴静,雍容华贵,极具唐代特色的代表性,为研究唐代绘画技艺、服饰艺术、地方民俗,化妆技术、围棋发展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形象资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21.唐菱花形打马球图铜镜
此镜直径18.5厘米,厚1.0厘米,菱花形,镜背纹饰是四名骑士,手执鞠杖,跃马奔驰作击球状;人与球之间衬以高山、花卉纹,显现出在郊外运动场比赛的情景。马球运动源于波斯,汉代传入我国,到了唐代,此运动十分活跃,深得皇帝和贵族的喜爱,是铜镜纹饰中的一种题材。目前我国仅存三面有关打马球图案的铜镜,一件为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品,另一件收藏于安微怀宁县博物馆。1965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这面铜镜工艺精湛,整个画面表现出打马球比赛生动活泼而又激烈的场面,是研究古代马球运动的可贵资料,是目前所见三件中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唐代铜镜苑中的一枝独秀,是唐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国宝级文物。
22.唐彩绘泥塑打马球俑
马球又称“波罗球”,源于波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见证,在唐代曾经风靡一时,还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打马球”经唐太宗提倡在长安盛行成风,后经我国先后传至日本和朝鲜等国。此俑高37厘米,俑马一体,俑骑于马上,飞奔的白马上男子蓄八字胡须,身穿唐朝流行的圆领紧身酱色长袍,头戴幞头,脚穿黑色皮靴。两目紧盯地面,手臂高挥球杖,做击球状。此俑和马均被刻画得风采神怡形神兼备,令人观后深感震撼,不免对唐代的马球运动的盛行程度遐思一番。197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此俑躯体浑圆,前胸宽阔,四肢强健,不仅展现了驰马挥杖、强体魄的大唐雄风,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见证,对于研究古代西域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及体育运动史等均具有重要价值,是一尊唐代泥塑彩绘精品。
23.唐三彩叠置伎俑
此俑高40.8厘米,由7人分5层组成:最底层为1个少年大力士,他双目圆睁,袒胸露腹,双脚开立,张臂握拳,表现出力挺千钧之势;第二层是两个童子,单臂拥抱在一起,单腿并立在一块,脚踩少年头顶,其余的手臂和腿脚呈伸展状,童子面含微笑,憨态可掬;第三层是一个童子,双脚站立在下面两童子的肩上,双臂平伸,双手握拳;第四层有两个童子,各用一足立于下面一童子的双肩上,造型与第二层相同,但看上去更为惊险;最高一层是一小童,站立在下面两童子的肩上,小童顽皮可爱,站在高高的人梯上,还调皮地做撒尿状,童趣盎然,天真无邪。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该文物作为中国唐三彩艺术的代表在中国馆参与展出。2002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31号唐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博物院。此俑造型优美,做工精细,人物形象逼真,眉目传情,再现了中国唐代杂技艺术的生动场景,是目前仅见的此类题材唐三彩作品,曾作为中国唐三彩艺术的代表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参与展出,是唐三彩中罕见的反映杂技活动的珍品。
24.北宋铜象棋
象棋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楚辞·招魂》就出现了“象棋”一词,在发展过程中,形制也不断完善。宋晁无咎(1053~1110年)的《广象棋》记载,其时象棋棋子发展为32枚,基本与现代中国象棋一致。这副套铜象棋为黄铜铸造,32枚棋子,每枚棋子形状呈圆形,直径2.7厘米,厚0.3厘米。棋子两面铸造阳文楷书,分别为将(2枚)、仕(4枚)、象(4枚)、马(4枚)、车(4枚)、炮(4枚)、卒(10枚),与现代象棋相比,无帅、兵。1974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城关公社出土,现藏于西和县博物馆。这副铜象棋共32枚,完全无损,铸造极其精致精美,轮廓规整,且铭文字迹清晰,文字俊秀,是国内古代象棋遗物的精品,为我国最早发现的宋代铜质象棋,对研究我国象棋史、书法史、铸造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极具艺术性和研究价值。
25.南宋足球纹铜镜
此镜直径11厘米,镜面光洁,背面浮雕的图象是一对青年男女对面踢球,女子高髻笄发,作赐球状。男子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小球介于起落之间,球身隐约可见爪棱状痕迹,形态逼真,旁边有裁判和观众,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蹴鞠”图案,现代足球的前身。宋代铜镜上出现足球纹饰,是与宋代社会喜爱这种活动紧密相连,《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文武百官每年为宋徽宗祝寿时要进行足球表演。湖南省长沙市征集,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此镜铸造精美,镜面光洁,人物形象准确,姿态生动,为研究我国宋代足球运动提供了实物资料,为铜镜中罕见之珍品。
26.元钱选《摹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此图原为宋代名画家苏汉臣所绘,钱选在临摹之后题字:“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表现出了对此画仰慕已久的心情。明人唐文凤在《梧冈集》中有《题蹴鞠图》诗,诗中说明前两人踢球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后四人观看的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都是宋朝开国的功勋,他们都喜欢踢球;“明良相逢同一时,乘闲且复相娱嬉,军中之乐谅亦宜。”此图说明了蹴鞠是宋代初年军中之乐,是宋朝开国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赵匡胤踢球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尤其擅长白打(即“花式足球”),踢球时可以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设色淡雅,用线古拙,描绘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和近臣赵普等一起蹴鞠玩乐的情景,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足球发展的宝贵形象资料。
钱选(1235—1299年),字舜举,浙江吴兴人,宋末元初著名画家。理宗时期乡贡进士,“吴兴八俊”之一。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人物画师法李公麟,山水师法赵令穰、赵伯驹等,花鸟师法赵昌,所提倡的绘画“士气说”,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7.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轴
此图纵182.9厘米,横104.1厘米,绢本设色,作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二月(公元1280年),属于大幅作品,画北方沙漠地带,一片黄沙坡地,景色单调。在沙丘无垠的远方,正有一列骆驼驮队横越。近处人骑数众,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其中骑著黑马、身穿白裘的,应为元世祖,与世祖并驾的妇女,似为帝后,其馀八人,应是侍从,其中尚有中亚黑奴一名。图中人物、马骑无论衣著、装备皆刻画精细,表情神态自然生动,而世祖的面容,更与院藏<元历代帝后像>册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证两图的写实。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虽然刘贯道的画作传世甚少,但由此轴中人物的传神,可明刘氏善画的美名,非凭空得来,此作署有明确纪年及名款,是元代宫廷鞍马人物画中的难得精品,国宝级文物。
刘贯道,大概在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在世,河北人,字仲贤,善画。至元十六年称旨,补御衣局使。所画道释、人物,全宗法晋、唐。画山水宗李成、郭熙,佳处逼真。花竹鸟兽,亦能集合诸家之长,成为当时画坛的高手,传世作品《忽必烈出猎图》、《积雪图》轴、《消夏图》卷等。
28.明《明宣宗行乐图》卷
此图纵36.7厘米,横690厘米,绢本设色,此幅描绘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的场面。画面上从右至左依次为射箭、蹴踘、马球、捶丸、投壶,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当时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画面中皇帝形象与传世明宣宗朱瞻基画像接近,戴笠子盔帽,身穿浅色辫线袄式样长袍,宦官身穿青绿等色曳撒,显示出受到蒙元服饰影响。其人物和风景细部描画较为呆板,反映了明前期院体绘画的艺术成就。由于要反映特定的地点和环境,以工整细腻的写实手法,按照历史原貌对明代皇宫的楼台殿阁作了既真实又概括的描绘。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构图严谨,色彩浓丽,主题突出,是研究明代宫廷历史以及皇家建筑的重要资料,也是后世了解明代宫廷文娱活动的重要素材,堪称传世宫廷画中仅见的一幅巨作。
29.清《乾隆皇帝挟矢图》轴
乾隆皇帝作为以畜牧、游猎为主的满族人后裔,严格遵守被清朝诸先帝奉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的骑射尚武典制。他通过带有游乐性质的狩猎活动,将满族人弯弓射箭的传统习俗发扬光大。乾隆皇帝为了弘扬这种尚武精神,谕令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以及中国宫廷画家创作了数十幅专门表现他行围狩猎场景的画作,此图便是其中之一。此图纵259厘米,横172.2厘米,绢本设色,图绘30余岁的乾隆皇帝骑于马上,独自欣赏其御用箭的情景。其御用箭的种类名目繁杂,形制多样。镞有铁、铁镀金、象牙、角、骨、木等质地。柯多取材于杨木、桦木。羽则选用一些罕见的或富有艳丽色彩的飞禽羽毛。凡行猎时射中过猎物的羽箭,均在其上刻留功绩,贮藏不用,以便用来告诫后世子孙“勿忘武备”。从笔法上分析,此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及白马系由擅长写实的西洋画师郎世宁绘制。郎世宁在运用中国绘画工具对马匹加以晕染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吸收了西洋画光影的技法,利用光线明暗的变化,以深浅不同的色调,真实生动地表现出马的体积、肌肉和皮毛的质感。图中的山石树木当出自中国画家之手。钤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鉴藏印。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人物和骏马描绘生动,栩栩如生,是乾隆皇帝谕令宫廷画家绘制的巡狩题材系列作品之一,开阔的水域、清秀多枝的树木配上乾隆皇帝优雅的赏箭动作,为研究乾隆朝的皇室武备无疑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不失为一件中西画家合璧的精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