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小史

眼下正是年根儿,所以每天都有讲究。比如: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春节,是国人最大的节日。“二十九、蒸馒首”,也是有典故的。国人蒸馒头的历史有多长?那就得看中国何时种植了小麦?何时有了石磨?何时有了面粉、面起子?何时有了蒸煮器?这些都与馒头的历史有关。

近两千年前成书的《说文》中关于小麦说道:“来,周所受瑞麦。一来二缝(一茎二穗),象芒朿之形”。这个麥是来字下面有个“夊”字,夊的本义就是慢慢地走,这个麥字,也许有小麦慢慢地来到中国的意思。一千五百年前的《齐民要术》中说:“旋麦(春小麦)三月种,八月熟,……出西方”。直截了当地说中国不是小麦原产地,小麦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现代的农学家们也认为,最早的小麦起源于西亚,经过各种变异,沿着新疆、甘肃逐渐到了山东等地。前些年,山东某遗址挖出过一批人骨,经科学检测是白种人。有人据此推测山东地区的“莱人”就是这样一批善于种小麦的白种人。他们从西亚一路向东,凭借着种植小麦的祖传本领,不远万里来到山东,“来”通假“俫”,有从远道而来的意思。1955年在亳县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已经炭化了的小麦,可见小麦来到中国至少好几千年了。只是,馒头的历史有这么久吗?

一般来说,有了小麦,还得把它变成面粉、才有蒸馒头的可能。早期的面粉是用石磨棒、杵臼等加工出来的,效率忒低,加工后的颗粒也大,而且因为吃的人少,创造出来的面食花样儿就不多。秦汉以前,大部分中国人吃的麦子都是“粒食”,而不是面食。大名鼎鼎的晋景公想吃新麦做的饭,《左传》中说:“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译成大白话就是:(晋景公)准备吃,肚子涨,去厕所,掉茅坑儿里死了。哈哈!可见堂堂一国之君,也吃的是粒食而不是面食。传言鲁班是石磨的发明人,这说法当然不靠谱儿。考古证明,陕西临潼秦代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的半扇石磨,是已知最早的石磨,河北满城出土的两扇汉代石磨,是最早出土的完整石磨。到了两千年前的西汉,石磨得到普遍应用,“饼”这种面食才逐渐走入千家万户,并变出各种花样,成为中国北方人的主食。至于蒸煮器,“甑”与“甗”在面食出现之前就有了,它们并不是制约面食包括馒头产生的主要因素。

那么,有了“甑”、“甗”这种可以蒸馒头的炊具,又有了白面,就可以蒸馒头了吗?那也不尽然。喧腾腾的大白面馒头是发面做的,这发面大馒头被称为“蒸饼”。蒸饼被叫做馒头可以从宋朝的《事物纪原》、清朝的《谈征》里找到说法。比如:“盖蛮地人头祭神,武侯(诸葛亮)以面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比诸葛亮略晚的西晋太庙祭祀用的“面起饼”,就是最早的发面馒头。在诸葛亮所处的汉代,发酵得益于制酒,用的是“酒酵发面法”,到了唐代又有了“酸浆发面法”,都是技术活儿,普通老百姓想蒸好馒头,还真不容易。这发面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从最早汉代的酒酵发面法、到唐代的酸浆发面法、再到宋代的酵面发面法、元代的碱子发面法,都让发面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所以到了北宋年间时,馒头就流行起来了。这时不但皇帝时常给群臣赏赐馒头(包子),市井中也有了“蒸做面行”。早期的馒头大多是带馅儿的,比如“假肉馒头”“笋丝馒头”等等。那么,什么时候带馅儿的馒头又被称作包子了呢?史载宋仁宗刚出生时,其父宋真宗“喜甚”,“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这是以“包子”一词寓吉祥之意。也可能是有馅儿馒头向包子一词转化的滥觞。

虽然《事物绀珠》中记载了两千三百多年前的秦昭王“作蒸饼”,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齐书》中说,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发面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据说,石磨是两千年前的汉代发明的,在这之前出现的蒸饼(馒头),只能是用其它研磨器加工的面粉制成的,效率可是低了去了!就像咱们老祖宗做木器家具的历史很长,但刨子却是西方人发明的,所以在郑和以前的时代,中国的木制家具都是拿腻子找平的(大漆家具),反正也看不见木纹,红木家具就没有出现的理由。同理,没有磨,就没有大量的白面,也就没有普及馒头的条件。

据《名义考》:古代凡以麦面为食,皆谓之“饼”。以火炕,称“炉饼”,即今之“烧饼”;以水沦,称“汤饼”(或煮饼),即今之面条;蒸而食者,称“蒸饼”(或笼饼、炊饼),即今之馒头、包子;绳而食者,称“环饼”(或寒具、子推燕),即今之馓子。饼里最著名的,要算是武大郎的炊饼了,据说“宋仁宗赵祯时,因蒸与祯音近,时人避讳,呼蒸饼为炊饼。”明朝于慎行在《谷山笔尘》里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饿得饥肠辘辘,杨国忠自己掏钱买了胡饼给唐玄宗吃。这胡饼就是上面撒了胡麻的馒头,也即蒸饼的前身。《辞源》中也说:炊饼“即馒头,亦曰笼饼”。《晋书·何曾传》中说:美男子何曾“性奢豪”“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开十字花纹的蒸饼就是“开花馒头”。《水浒传》中也提到了馒头,如孙二娘店里卖的“人肉馒头”,但有馅儿,显然更像今天的包子。宋人笔记中说:“包子即馒头别名”,后来不知为什么,带馅儿的通称为“包子”,而不带馅儿的则被称为“馒头”。但这种变化也并不绝对,比如现在上海小吃“生煎馒头”就仍然是带馅儿的。里谚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土馒头,就是带肉馅的。大过年的,谈这个不吉利,略过。

“馒头”原作“曼头”,西晋《饼赋》载:“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这是有关馒头最早的文字记载。而更流行的传说,则跟比西晋稍微早一点点的诸葛亮有关。元朝人林坤所著《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肉,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稿》说:“馒头本名蛮头。”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十七个人头祭祀,因诸葛亮感到自己历经征战,杀戮太过,不忍再为此断送十七条人命。诸葛亮命人用面粉合面裹以肉馅儿、做成人头状,用以祭祀。因为是用来顶替俘虏蛮夷的头,所以称为蛮头,再后来加了“饣”旁成为馒头,也就是包子。包子虽说是祭祀品,但是谁也没见过被祭祀的鬼神亲自来享用是不是?包子最后还得是人吃。吃包子级别最高的主儿,在古代要算是宋神宗了,岳飞的孙子岳珂写过一首《馒头诗》:“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犹传笋蕨(一种包子)厨。公子彭生红缕肉(猪肉),将军铁杖白莲肤(白面皮)”。据记载,北宋太学食堂的主食,春秋是炊饼,夏天是冷淘(凉面),冬天就是馒头。一天、宋神宗心血来潮,想知道太学生们吃什么,就派人到太学的食堂去看,皇帝尝过太学食堂孝敬的肉馒头后,说了句话:“以此养士,可无愧矣。”据说,因为宋神宗吃过太学的馒头(肉包子)后,太学肉包子就开始风行于大宋朝,名字就叫“太学馒头”。

宋人面食中带馅的馒头(包子、馄饨)很多,如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等等,名目繁多。以上种种馒头,无非荤素之别,但都是能吃的,它有别于前些年奢侈的水晶月饼、金银月饼之类。只不过这种奢侈古已有之,改革家蔡京就曾经“集僚属会议”,“命作蟹黄馒头”,竟“为钱一千三百馀缗”,其府第专设“包子厨”。——相府食堂专设包子厨,可见蔡京生活的豪奢。

接着说馒头,《金瓶梅》里有个卖炊饼(馒头)的小贩武大郎,他虽然在京城(开封)有楼上楼下的铺面房,又白捡了如花似玉的媳妇儿,惹得邻里光棍儿个个愤愤不平,但是乐极生悲,最终被老婆的情人害了性命,还戴了天下第一的绿帽子。大作家欧阳予倩后来给杀夫的潘金莲翻案,把冤屈的武大郎说得很不堪,一点儿是非曲直都不讲,这到哪儿说理去?!但是武大郎的同行前辈、在唐朝京城(长安)卖蒸饼(馒头)的小贩邹骆驼,就是个幸运儿。这位邹骆驼每天推着小车上街卖蒸饼,走到胜业坊拐角的地方,被地上几块凸起的砖把车轮一硌,车子就翻了,蒸饼也滚了一地。看着沾满尘土的蒸饼,邹骆驼火儿了,回家拿了把头,就刨那几块砖。刨了十来块儿后,挖出一个瓷坛子来,里面居然“有金数斗”。邹骆驼一下就阔了,再也不用卖蒸饼了。

卖馒头不光能让人发财、丧命,还能救命呢。武则天那会儿,有个两朝大臣娄师德到梁州视察,正好赶上当地有个姓娄的老乡,因为贪赃枉法要被处死。娄同乡听说显赫的娄师德来了,托人向娄相爷求救。这位正派的娄相爷对送信的人说:“犯了国法,就是我亲儿子也不能放啊,何况老乡呢?”第二天,赶上当地都督给来视察的娄师德接风,娄师德对都督凛然说道:“听说有个人犯了国法,别有用心的人还说这人是我的同乡。其实这人我也不认识,至多就是小时候我和他爹一起放过牛。都督千万别因为我而枉国法啊。”——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都督也不傻,立马把犯人叫来,开了刑具。娄师德开始数落这位老乡:“你辞别爹娘出来当官,又不能廉洁,我能有什么办法啊?”说着拿起一碟槌饼(一种馒头)说:“吃了吧,做个饱死鬼去!”啧啧,乡情厚意,昭然若揭。深谙为官之道的都督回头就放了人。试想,如果以后追究起来,谁又能说这是娄师德的不对呢?

馒头一般是指没馅儿的,带馅儿的称为包子,这是现在标准的叫法。不知为何,带糖馅儿的包子却被叫做糖馒头,让实心的馒头队伍里混进了包子的卧底。其实,什么事儿都是这样,绝对的分界线是没有的。比如刚才提到的娄师德,貌似很圆滑,他“唾面自干”的典故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唐语林》载: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以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这段儿话的大意就是:唐朝著名的贤相狄仁杰,不知道自己是娄师德举荐的,还屡次排挤同僚娄师德,以致于武则天都看不下去了,便对对狄仁杰说:朕开始不了解你,你能有今天的地位,实在是娄师德多次举荐的结果呀!古今中外,完人是没有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人们对历史人物分歧甚大的原因之一。

又快到了发面、蒸馒头的时节,现在自己动手蒸馒头的家庭不多了,随便买几个应应景儿就成。可在几十年前,馒头不是经常能见得到的。即使偶然见到馒头,也不总是白面的,还有两样面的馒头和白薯面儿馒头,那时白面少,也贵,每斤比玉米面贵七分钱,至于白薯面儿馒头,可以省钱又省粮票儿...... 。

二十八把面发,为了让加上面肥(老发面)的面尽快发起来,就把面盆放到炉子边,第二天也就发了。在发好的面里对上碱水或小苏打,用力反复地揉,直到面团对手产生了一种反弹力,这时拿刀一切,断面都是细密的小窟窿眼儿,用这种面蒸出的馒头想不白、不暄腾都难。总记得小时候吃馒头的香甜,总怀念小时候的春节,那时只有过春节才能吃到大块儿的肥肉,吃到不限量的馒头,吃到花生瓜子,拿到压岁钱,还可以穿上新衣服......。

(0)

相关推荐

  • 咬破历史的面皮

    "赴汤" 谷物粉面所制的各类食料,在古代文献中统称为饼,刘熙<释名·释饮食>中给出的定义是: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关于饼字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先秦著作<墨子&g ...

  • 在《金瓶梅》里 探寻食物的演变

    . 蒸饼不许有馅儿吗? 果仁是不是花生? 土鳖虫为什么变成了馎饦? 在<金瓶梅>里 探寻食物的演变 北京晚报 | 2021年09月08日 . 宗春启 在中国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食文化其 ...

  • 法:吃的方法之(宋朝)饮食之法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宋朝是一道分水岭,这是因为从宋朝开始,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已经很接近于现在我们的饮食方式,而在此之前的朝代,与我们现代相差太大. 在宋以前的朝代,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 ...

  • 旗尾山:厦门“救婢”小史

    旗尾山 图 1:"琴园" 英雄山"在鼓浪屿西南部.高程64.7米.旧称旗尾山.后解放厦门岛时牺牲解放军官兵安葬于此,故改今名".[1]山间曾辟为"百鸟 ...

  • 书院小史

    书院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其起源于唐代,初兴于宋元,繁盛于明清,消亡于清末.在千余年的歷史进程中,书院为封建王朝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官方学术也多萌生于此,为古代文 ...

  • 美国排污小史:直接排入大海VS在污染物上建学校,你选哪个?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最近,日本政府准备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太平洋,这一消息一经公布,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但是同样是太平洋沿岸国家的美国却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居然表示:"感谢日方在处理核废水的问题 ...

  • 足球小史:中国的蹴鞠真是祖师爷?最早由动物膀胱充气?

    作者:科学声音创作训练营第一期优秀学员 董轶强 从守门员到现代足球之父 1940 年,刚刚 22 岁的丹麦小伙子埃吉尔·尼尔森(Eigil Nielsen)[1] 还在鞋厂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踢足球 ...

  • “六礼”小史:古代婚书,一纸并不浪漫的“炫富合同”

    婚姻自古以来便是人生大事.然而与后人眼中的"小确幸"不同,在古代中国,作为"人伦之大者"的婚姻一直承载着宗法社会下"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

  • 看专栏 | 松萝茶小史

    松萝茶是明清时期的名茶,原产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唐代之歙州茶 徽州地区自古产茶.<茶经·八之出>云:"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qu ...

  • 缅甸诗人钦达温和现代缅甸诗歌小史

    埃德娜·奥布赖恩被授予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奥布赖恩的爱情和爱尔兰 近日,埃德娜·奥布赖恩(Edna O'Brien)被授予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 ...

  • 金小史卷八

    金小史卷八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吳郡楊循吉敘 方信孺歸侂冑大喜過望乃召張巖於建康罷為福建觀察使歸罪蘇師旦貶之嶺南是時李璧已為參政不可遣朱致和吳琯已死李大性知福州道遠不能遽至乃遣王柟使 ...

  • 金小史卷七

    金小史卷七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吳郡楊循吉敘 宋既與金和復修舊好其後海州捕賊八十餘人賊之兄為宋軍官雍聞之謂其下曰宋之和好恐不能久其宿泗間漢軍可以女真軍代之參知政事魏子平曰誓書稱沿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