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黔古道的路线分布与历史作用及遗产构成
川、黔古道的路线分布与历史作用及遗产构成
—基于2014-2015年的实地考察
程龙刚,邓军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自贡643000)
--------------------------------------------------------------
关键词:川盐古道;路线分布;历史作用;文化线路;遗产体系
--------------------------------------------------------------
摘要:川、黔、滇盐栈古道,源于四川(含重庆)的产盐地区。
是川、黔、滇、鄂、湘、陕、渝等地的水陆混合型运盐古道,是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依托川盐古道形成的川盐运销,对促进沿线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及民族国家的治理有重大作用。
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以古盐道、古场镇、古街道、古码头、会馆、庙宇、堰闸、碑刻、盐运器具及饮食、传统民间音乐、诗词等为核心,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潜力。
应充分认识川盐古道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对其科学定位,采用文化线路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对其进行整体性、多层次保护及合理利用。
-------------------------------------------------------------------
近年来,道路交通型文化遗产已引起国内外高度而广泛的关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及“中国大运河”在2014年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蜀道、茶马古道等也正在开展“申遗”工作。
川、黔、滇盐栈古道,是西南及中南地区重要的道路交通型文化线路。它是分布于西南及中南地区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由水路运输系统和复杂的网状式陆路运输系统组成的源于四川(含重庆)的产盐区,通过食盐的运销辐射到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的水陆混合型运盐古道,呈现出水路和旱路交织的格局,其本体主要由运盐石板路、纤道、栈道、河道、码头、古桥及关隘等组成。
在沿线许多地方,老百姓又称之为“盐大路”或“老大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川盐古道,具有重大的遗产价值、考古价值及旅游价值,但因缺乏对川盐运销史料的翔实梳理和系统的实地考察,学界对其形成的背景与过程、历史作用、路线分布、遗产赋存等情况是不清楚的。
源于上述因素及保护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根椐自贡市盐业历寻访史博物馆在2015-2015年度系统开展了“川盐古道”大型学术考察活动。2014年4-11月及2015年11-12月,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组织科研人员对川、黔、滇、鄂、湘、陕、渝境内运销川盐的古道及盐运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考察①。考察区域包括四川的自贡、泸州、宜宾、乐山、遂宁、广元、绵阳、凉山,重庆的石柱、綦江、黔江、酉阳、云阳、开县、巫溪、巫山、彭水,贵州的铜仁、遵义、毕节,云南的昭通、曲靖、丽江、大理,湖北的恩施、十堰、神农架林区,湖南的张家界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陕西的安康和汉中地区。
两年内的系列考察,共历时98天,总行程约2.7万公里。考察组通过严谨的实地考察、深度访谈、查阅地方文献资料,并得到沿线各地方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考察组共收集到盐运实物38件、地方文献资料89册,制作碑刻拓片7张,拍摄考察照片约9万张,专题式深度访谈约60位报道人,口述录音资料达78小时,视频纪录资料约34小时。通过系统调查,我们对川盐古道的历史面貌和现状有了较为整体、鲜活的认识。本文结合调查发现所获,主要关注川盐古道的路线、历史作用、文化遗产体系构成及保护问题。
2014年4月12-15日,泸州合江、纳溪、叙永境内考察;5月14-15日,①考察时间与考察点的基本情况为:2江津、綦江、黔江、酉阳、铜仁、遵义仁怀境内考察;5月20-22,乐山五通桥、犍为境内考察;6月12日-7月9日,石柱、云阳、忠县、开县、巫溪、巫山、彭水、神农架林区、十堰、恩施、张家界、湘西地区考察;7月22-31,宜宾、昭通、曲靖、毕节地区考察;9月3-8日,自贡富顺、自流井、大安、沿滩、贡井境内考察;11月13-22日,凉山、丽江、大理境内考察;11月20-30日,遂宁、广元、绵阳、安康、汉中境内考察。2015年11月26日-12月4日,自贡荣县、贡井、大安、自流井境内考察;12月6-10日,合江、赤水、习水、仁怀、叙永境内考察。
)刻本。四川盐法志》卷110·转运五·贵州边岸光绪八年(882.②参见郑珍《遵义府志》等文献。
一、川盐古道主要路线分布
四川(含重庆)是西南地区的盐产富聚区域,自贡、乐山、遂宁、绵阳、彭水、忠县、巫溪、云阳等地的食盐除供应四川、重庆外,还大规模地外运至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销售。厘清川盐外运的线路和运销范围是研究川盐古道路线分布的基础。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沿线碑刻记载、盐运遗址及口述史料等调查资料,将川盐古道的主要线路分述如下。
1.川黔古盐道
川盐入黔,是明代以来至近代贵州食盐来源的主要方式。贵州素不产盐,历史时期所食之盐主要是川盐、淮盐、粤盐和滇盐。元代,贵州即至元二开始食用川盐。据《四川盐法志》载:“”明代,“洪武三年……是为贵州食川盐之始年,募商纳米中盐,普安、普定、乌撒、乌蒙等。清代,“即贵州全省不食川盐者唯黎平一府”,“顺治处皆杂给淮浙、四川、安宁等盐”十二年……贵阳、安顺、平越、都匀、思南、石。至乾隆阡、大定、遵义,以上九府州食川盐”几乎全仰仗自贡、乐山、遂宁、彭水等地的川盐供给。“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这是清代诗人郑珍对贵州地区盐业运销情况的真实写照。
中期,川盐运黔通道,主要依托永岸、仁岸、綦岸、涪岸四大盐岸,再由“四岸”转运至黔境各地。
仁岸盐道,以四川泸州市合江县城为起点,—复兴—丙滩场—胡市镇—主线是合江—顺江场—兴隆场—三合树—茅台土城—鸭溪—刀把水—遵义、贵阳等地,逆村—赤水河而上,水运止于茅台,再转陆运至贵阳、黔西、安顺等地。仁岸主要依靠赤水河逆水而上,该河段滩多水险,实行水陆结合,采用不同船型分段运输的方式。
永岸盐道,自贡、乐山的井盐运到叙永转—普市—赤水河—金银运,主线是叙永县—毕节县—兔场—南毗—水程(山—城)—鸡冠营—代马—普安厅。可分为二条厅—主要分线,其一是经过叙永的雪山关到大定的瓢儿井再到大方、织金、普定、安顺、永宁镇—赤水—毕节—大方—宁,其二是叙永—威宁—水城—兴义—盘县。该段黔西—盐道,主要采用人力背运和马帮运输的方式。
綦岸盐道,自重庆綦江上运至贵州桐梓县属——盖石洞的松坎起岸,主线是綦江县运抵三溪——越水镇—牛口石—松坎—新栈—中—枧坝—绥阳县—遵义县—羊崖关冈—崖坑场—瓮安县—平越县—都匀县。—有三条主要分线,其一是运至正安县、湄潭县、瓮安县和荔波县,其二是运至桐梓、遵义、息烽、定番、平越、都匀、独山,其三是运至广顺、罗斛等地。以綦江水运为主,上岸后通过人力背运、马帮运输分销。
涪岸盐道,以重庆涪陵为起点,溯乌江经彭水至酉阳的龚滩,由龚滩经贵州沿河、思南进入—小溪场——边滩黔境腹地。主线是涪陵县—羊角碛—江口镇—彭水县—龚滩—新滩—潮底场—思南府—葛内沿河县—塘头场—石阡府—龙家沟—思州府渡—龙溪口—镇远府。主要支线有两条,其一—为龚滩转运至思南、沿河、秀山县城、松桃及铜仁城区,其二为从彭水县运至正安、务川。以乌江水运为主,上岸后采用人力背运和马帮运输方式分销。
2.川滇古盐道
云南本产盐,但是滇东北的昭通、曲靖地区距云南的盐产地道路险远,是滇盐较少输入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民众食盐短缺,主要依靠川盐接济。云南会泽、巧家、昭通、永善、绥江、鲁甸、大关、镇雄、彝良、盐津、宣威等地在明清及民国时期长期食用川盐,是川盐销滇的主要区域。运往云南的川盐,主要是自流井、贡井、犍为、五通桥盐场及凉山盐源县的食盐。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洪武元年(368)自贡井盐便开始运往云南昭通、镇雄地区。
川滇古盐道主要有三大路线:
其一,乌撒入—毕节—威宁—宣威,蜀旧路线,即叙永—
再从宣威运至沾益、富源等地。
其二,大致沿着—珙县—高县“五尺道”的路线,即宜宾—
—筠连—盐津—豆沙关—大关—昭通—
—鲁甸—曲靖。
上述两条运输路线的食盐主要来于自流井、贡井、犍为及五通桥的盐场。其润盐古道”路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其三,“
源县以白盐井和黑盐井为主要产地的食盐,经西昌、攀枝花、木里到达云南宁蒗、永胜、华坪及丽江。
调查发现,上述三条路线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石门道、五尺道及明清时期滇铜京运的部分路段是高度重叠的。
3.川鄂古盐道
川盐入鄂,在历史上对川盐的生产和运销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日,海盐运入湖北受战争时期的两次“川盐济楚”阻,湖北、湖南的食盐大量依靠川盐接济。运入湖北的食盐,主要是产自自贡的富荣盐场、乐山地区的犍为与五通桥盐场,巫溪的大宁盐场、开县的温汤井盐场、云阳的云安盐场、彭水的郁山盐场和忠县的井、涂井盐场等。清代民国时期,湖北的鹤峰、来凤、建始、宣恩、利川、长乐、咸丰、长阳、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襄阳、均县、光化、宜城、南漳、钟详、京山、潜江、天门、郧阳、房县、竹山、竹溪、郧西、保康、荆门、当阳、远安、枣阳、秭归等地均为川盐销区。
川鄂古盐道分布线路,总体上呈“四横一四横”即长江线、汉水线、清江纵”的格局。
奉节等一纵”即由万县(线和酉水线,“万州”长江盐运码头出发,经陆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并辐射到湖南凤凰等地。长江线,是川盐入鄂的最主要的运道,自贡、犍为的盐运至泸州,由泸州进长江经江津、朝天门、涪陵、丰都、奉节、巫山沿川江顺流而至湖北的巴东、秭归、宜昌、沙市;忠县、云阳、奉节的食盐直接顺长江运往湖北腹地;巫溪的食盐经大宁河运至巫山后进入长江,再顺江进入湖北销区。汉水线,巫溪、云阳的食盐陆运至竹溪、竹山后再由堵河转运至汉水,由汉水向郧阳、襄樊、荆门运至武汉。清江线,自贡、忠县的井盐水运至石柱西沱,陆运至恩施,由恩施经清江水运至景阳、水布垭再至长阳、宜昌。酉水线,酉阳、秀山、彭水方向的食盐经利川忠路到咸丰再至来凤,其中一条支线沿酉水进入湖南洞庭湖流域;另一条支线向东经宣恩、鹤峰,再经渔洋河由宜都入长一纵”是万州、云阳、江,进入湖北江汉平原。“
巫山、奉节、石柱等方向的食盐在水码头起岸后,翻越七曜山,运至利川、恩施、宣恩、咸丰及来凤等地。此外,运往竹溪、竹山的川盐则进一步转运至陕西安康、镇坪等地。
4.川湘古盐道
湖南与四川并不接壤,川盐需通过湖北或贵州境内运达湖南。川盐运湘,主要是从恩施、铜仁、酉阳三个方向转运入境。第一,恩施方向的川盐进入湘西主要有两条路,其一是经建始、恩施、宣恩、来凤进入龙山、桑植、永顺;其二是经恩施的建始花坪、景阳双土地、石灰窑、鹤峰,进入桑植,再到张家界等地。第二,酉阳方向的川盐,经湖北咸丰、来凤到龙山;或经里耶、洗车河到龙山,再经桑植、张家界、石门到澧县,到澧县后部分盐又经常德进入洞庭湖流域。第三,铜仁方向的川盐,主要是从涪岸经乌江运至铜仁后,转运入湘西的里耶、凤凰及洪江等地,再转运至沅水,由沅水进入洞庭湖流域。
由上可见,川盐的对外运销异常艰难,须翻越武陵山、大巴山、大凉山、乌蒙山、七曜山、方斗山等山脉,依托沱江、乌江、汉江、郁江、清江、沅江、永宁河、大宁河、赤水河、南广河、澧水、酉水等大江大河,经过重重的跋山涉水方能抵达外省销区。
二、川盐古道的历史作用
川盐古道是历史上跨区域配置食盐资源的孔道,促进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开发、民族发展进程及文化交融与互动。可以说,川盐古道像血脉一样串起沿线的大小城镇和村落,勾连起盐产地、沿线和销区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促进了土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其历史作用表现为:
第一,川盐古道是沿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可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运输通道,是历史上跨区域配置食盐资源的典型。川盐古道作为商道,不仅供食盐运输,也是茶叶、马匹、铜矿、桐油、中药材、粮食、生漆等交换的通道,促进了物资流通,对沿线商品经济的发展、集镇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川盐古道是西南地区较早形成的交通要道,对促进和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二,川盐古道是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孔道,促进了沿线地区文化的繁荣及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局面。长期大规模的川盐运销,对沿线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形成,及其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在方言运用方面,调查发现川盐古道沿线的江津、綦江、盐津、利川、桑植、思南、仁怀等地的部分方言与自贡地区的一些方言在词汇、语音和语意上高度相似;而且,这些方言的口音、语调与自贡地区也有诸多的相似。可推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盐运销促进了地区之间语言的传播和互动。
第三,川盐古道促进了沿线的区域开发,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有重要意义。川盐运销对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的开发,对黔北、滇东北、神农架林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巴山区等地的历史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川盐的运销也增进了汉族与土家、苗、彝、藏等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第四,川盐古道对民族国家的治理和边疆地区的稳定有深远影响,先民历经千辛万苦将川盐运入滇、黔、鄂、西康等边区,为民族地区和边区提供了稀缺的食盐资源。同时,它也是西南和中南地区的汉族、土家、苗族、彝族、藏族等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时期进行经济联系的通道,对维护民族、政治及边疆的稳定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川盐济楚”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川盐“增产赶运”期间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三、川盐古道文化遗产构成
川盐古道沿线留下了类型多样、数量众多且时空跨度较大的盐运文化遗产。物质形态层面涉及碑刻、盐道、关隘、码头、古镇、盐号、会馆建筑等;非物质形态层面主要是与盐运活动相关的船工号子、背盐歌、诗词及饮食文化。
物质形态1.
()盐运碑刻1
川盐古道沿线遗存了部分明、清及民国时期记载川盐运销、盐路修建情形的碑刻,对盐道开通的历史和背景、路线及运盐规则等有重要参考价值。调查发现的碑刻有:自贡漆树乡的《颜昌、邓关的《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富顺县邓关运盐船业同业公会会所修建碑》及《患除不均》碑刻,泸州合江红牵子山上的《同结善缘》石碑,酉阳龙潭镇的《补修小盖山至山黛沟盐路,石柱西沱楠木垭修路功德碑,开县七里潭碑》廊桥记事碑,綦江的“盗盐反省碑”及“筑路功,酉阳龚滩的《永定章程》德碑”永定成规》《《同善结缘》碑刻,竹溪卡门湾的永遵陈规》《万古不朽五福桥》碑刻,神农架林区的《百步,赤水河《整理赤水梯修路碑》天恩桥劳绩碑》《,金沙县境内的《陛诏修河碑》万年河航道碑》《
立德永年》《万福桥碑》等修筑盐道的记事碑》。此外,还有自贡旭水河“菩萨石”摩崖造像、凉山盐源县平川镇骡马堡“润盐古道”摩崖石刻及葫市摩崖造像等题刻。
在此,仅选取如下三块碑刻,从中窥见盐运碑记的部分要义。其一,合江与习水交界的红牵同结善缘》子山上立有清嘉庆十五年(810)功德碑①,碑文载“周王有千丰之地,夏禹有百,而“我川黔运盐古道的修建,有我背世知应”,反映乡绅、马帮和民盐人和乡绅功德而永垂”众整修当地盐道之事,也可见嘉庆时已有“川黔运盐古道”之称。其二,据清道光二十五年)立的《(因盐道之崎立德永年》碑记:“乃由茅台而修至安底……不惜重金捐修盐道,得知当地修筑盐道的社会、由仁邑而至水西”交通地理背景及具体运盐路线等内容。其三,赤水《天恩桥劳绩碑》记录了光绪六年丁宝桢主持赤水河)运对赤水河盐运航道的整治,碑记“道维艰……率同盐商绅团,就地分修……上裕国②。这些碑记与历史文献、口述课,下通商贾”桥村五尺道高桥等。旭水河、釜溪河及綦江流域还遗存了民国时期修建的堰闸和闸坝,以分节提高水位提升川盐运力,保存至今的有艾叶平康桥堰闸、平桥堰闸、中桥堰闸、五皇洞堰闸、重滩堰闸、雷公滩堰闸、老新桥堰闸、金子凼船闸、沿滩庸公闸、邓关济运闸、盖石峒大信闸坝及羊蹄峒大严闸坝。川盐运销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水运较为发达,食盐转运的码头数量甚多,自贡艾叶滩大码头、艾叶顺海井盐码头、中桥码头、五皇洞码头、重滩码头、自流井老街盐运码头、火井沱码头遗址、仙市盐运码头、詹家井盐码头、邓井关盐码头、宜宾榨子母码头、江津白沙镇朝天嘴码头、仁怀市沙滩乡马桑坪码头、东溪镇盐码头、大同镇盐码头、丙安盐码头、土城盐码头等是较具代表性的古盐运码头。
仓储遗址3川盐古道沿线重要的盐运中转站设有专事食盐运输和销售的盐号。目前,遗存的有思南周家盐号、元厚穿心店盐号、太平渡盐号、仁怀马桑坪华家盐号、习水土城盐号、金沙罗马街盐号、黔西大关盐号等,反映了众多盐号经营川盐的商贸活动。马桑坪华家盐号、思南周家盐号、金沙罗马街盐号旧址内,还留存有清代民国时期的石制盐砝码,罗马街盐号内还存有刻“仁岸”字样的盐砝码。存放和分销川盐的盐仓遗址较少,主、要有西沱镇的上盐店和下盐店、龚滩“半边仓”土城的甲乙丙丁四大盐仓及盖石镇恒昌裕盐仓。
传统聚落4川盐的跨区域大规模运输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沿线提供食宿等服务,位于交通节点上的场镇、村落和驿站因川盐运输而逐渐繁荣和兴盛。考察发现,喜德县登相营古驿站旧址、沾益县松林驿站旧址、石柱西沱镇楠木垭驿站遗址、恩施穿心店驿站遗址、富源县胜境关驿站、神农架林区猴子石驿遗址,从文化遗产和规模的角度看,是川盐古道沿线具有相当代表性的驿站。涉及川盐转运的古镇和古村落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包括:(1)四川仙市古镇、牛佛古镇、赵化古镇、邓关古镇、永安古镇、福宝古镇、二郎古镇、太平古镇、尧坝古镇、南广古镇、横江
资料等结合,能还原区域内川盐运销的历史面貌,其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
运道交通遗址2
川盐古道本体的核心组成是古盐道、关隘、古桥、码头、堰闸及闸坝等陆路和水路交通遗址。调查发现,陆路古盐道遗址较典型的有:自贡地区的自流井汇柴口、舒坪镇狮湾村磨刀岭、苟氏坡、雷公坡、黄石坎、贡井中桥、艾叶大码头等处的古盐道,泸州雪山关段古盐道,凉山喜德县孙水关段古盐道,宜宾筠连县犀牛村及隐豹关段古盐道,金沙县五里坡、赤水穿风坳、遵义鸭溪镇水淋岩、毕节七星关等处古盐道,盐津豆沙关、富源县胜境关、宣威可渡关段古盐道,石柱西沱镇楠木垭及桥头镇大寨坎古盐道,建始县花坪镇石垭村、神农架林区红举村段古盐道,镇坪的车湾、代安河及鸡心岭山垭古盐道等遗址。遗存的与川盐运销相关的关隘有叙永雪山关、合江武定门、石柱大寨坎、盐津豆沙关、毕节七星关、宣威可渡关、富源县胜景关、酉阳西屏关、筠连隐豹关及凌云关等。
盐运古桥有自流井解放桥、善后桥,贡井中桥、济元桥、平康桥,元厚天恩桥、丙安双龙桥,沾益县黑桥、九孔桥,开县七里谭廊桥,恩施永顺桥、步青桥,酉阳龙潭镇渤海桥及盐津高
①该碑文由合江何开明先生提供。②此碑复制后展陈于赤水复兴万寿宫内。
古镇、礼州古镇、佑君古镇、金河古镇、卫城古镇等,;镇,会泽娜姑乡白雾村,永胜县三川镇,大研古镇及束;()会馆、庙宇5;川盐古道沿线保存了数量众多的盐商或盐工出资修建的;非物质形态2.;川盐古道沿线不仅留下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存,还有诸;与盐运活动有关的船工号子、背盐歌及挑夫歌,至今尚;广河船工号子等;饮食文化方面,主要有自贡水煮牛肉、富顺豆花、沿滩;此外,川盐古镇、礼州古镇、佑君古镇、金河古镇、卫城古镇等,天仙镇乐道古村落、叙永陕西街及震东乡)湖北利川柏杨镇、大水井、老屋普市村等;(2基古村落、纳水溪古村落、张家寨古村落及梅子水古村落,宣恩沙道沟镇、椒园镇庆阳坝凉亭街、两河口镇彭家寨、上洞坪老街及盛家坝小溪村,来凤黄柏古村落、石桥古村落,建始县高坪镇石垭村,巴东野三关,恩施屯堡乡罗针田村,神农架林区阳日镇、红坪镇红举村,湖南龙山县洗车河古镇、里耶古镇、苗儿滩镇捞车河古村落,桑植县苦竹寨、仓关裕老街、陈家河老街,凤凰古城及洪江古商城等;(3)贵州丙安古镇、土城古镇、大同古镇、思唐古镇、淇滩古镇、清池古镇等及复兴场古街等;(4)云南盐津盐井镇,会泽娜姑乡白雾村,永胜县三川镇,大研古镇及束河古镇等;(5)重庆西沱古镇、东溪古镇、郭扶古镇、龚滩古镇、龙潭古镇、濯水古镇、大昌古镇、白沙古镇等,西沱云梯街、支坪镇真武社区等。
会馆、庙宇5
川盐古道沿线保存了数量众多的盐商或盐工出资修建的会馆建筑,陕西庙、川主庙、贵州庙、湖广庙、王爷庙、观音庙、天上宫、南华宫、万寿宫、禹王宫等非常普遍地散布于沿线各地。水路岸上保佑盐运平安的镇江王爷庙就有自流井王爷庙、东溪镇王爷庙、龚滩王爷庙、思南王爷庙等,陕西庙(又叫陕西会馆、西秦会馆、春秋祠等)亦有自贡西秦会馆、会泽陕西会馆、龚滩西秦会馆、叙永春秋祠、毕节陕西庙、昭通陕西庙、瓢井镇陕西庙等。土城船帮会馆是一处较难得的反映运盐船商和船工活动的建筑实物。此外,沿线还分布着一些盐商的宅邸和祠堂建筑。
非物质形态2.
川盐古道沿线不仅留下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存,还有诸多反映食盐运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至今的主要包含饮食文化、传统民间音乐、民俗活动三大类。
与盐运活动有关的船工号子、背盐歌及挑夫歌,至今尚有流传。由于水文特征的不同及地方文化的差异,各流域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船工号子,如釜溪河盐船号子、永宁河船工号子、乌江船工号子、赤水河船工号子、酉水船工号子、南广河船工号子等。以永宁河船工号子为例,它总体上分为“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两种。上,下水号子可分为“拉纤号子”和“捉缆子”、“、“水号子又分为“么二三号子”招架橹号子”号子”及“数板号子”四种,还有特定情况喊、“、“装仓号子”靠头号子”和顺的“背船号子”风顺水情境下的“鲢巴郎号子”等。比较发现,“背船号子”是船工号子中非常罕见的形式,其生成背景是永宁河水枯滩之时,滩险阻挡了船只的行进,盐工们便合力将船载的食盐转运到险滩的上游或下游,再将其空船背(抬)过滩险,在合力“背船”的这一劳作过程中产生了“背船号。子”
饮食文化方面,主要有自贡水煮牛肉、富顺豆花、沿滩太源井晒醋、仁怀茅台酒、福宝豆腐干、利川柏杨镇豆腐干、涪陵榨菜、合江早豆花及尧坝先市酱油,其起源、技艺、发展和传播均和川盐转运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民俗活动方面,西沱盐运习俗、五通桥龙舟会、利川黄柏园桃花灯戏、自贡资阳河流派川剧是典型的代表项目。
此外,川盐运销的历史活动还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精神财富。川盐所运销的云贵高原、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及神农架林区等均属交通条件恶劣的区域,是海盐难以运抵的地区,先民须克服众多艰险的地理限制方能将川盐运达。此亦折射出沿线民众千百年来与恶劣的地理环境抗争的精神。
四、川盐古道的价值与整体性保护川盐古道的价值1.
川盐古道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学术研究等多重价值。首先,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川盐古道,将单一的古道、关隘、桥梁、码头、聚落等联系起来,并将线路上单一的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形成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遗产体系,且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僰人悬棺、摩崖石刻、古墓葬、洞穴、碑刻、牌坊等文物点,其遗产价值和考古调查价值极其重大。其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川盐古道所经区域的重要自然和人文特征,沿途自然生态良好、风光优美,是文化生态旅游的黄金线路,其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价值较大。再次,沿线分布着的吊脚楼、庙宇、会馆、祠堂等民居建
,不仅是建筑学研究的筑和经典的古建筑(群),而且还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最后,“活教材”
对川盐古道的研究,可成为盐业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生长点。以川盐古道及川盐运销为切入点可进一步认识到四川(含重庆)的食盐产地在历史时期与周边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深刻的关联和广泛的互动;而且,还有助于推动文化线路及道路交通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
川盐古道的整体性保护2.
随着现代化进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及交通方式的变迁,川盐古道文化遗产面临衰危和急剧消失的局面。突出地表现为沿线各地缺乏整体性的保护、开发性破坏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态”留存的文化越来越少。可切面临危机、“
实加强以下工作,强化保护力度和创新保护方式,加强文物保护联合申报“国保”1
近年来,许多盐运遗迹因道路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如三峡大坝)已被水泥道路覆盖及被江河所淹没。而且,部分因盐运而兴盛的古街、古镇及古村落的开发建设对相关物质文化遗存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坏。为此,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地区的文博机构应联合行动,以“文化线路”和“线性文化遗产”的视野,将川盐古道打捆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整体”的形式提升保护级别。梳理相关保护项目发现,四川、云南、贵州联合申报的“茶马古道”及山西平陆县虞坂古盐道,已成功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川盐丝古道申报“国保”单位提供了极好的借鉴。“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及“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川盐古道的保护利用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待条件成熟时可协调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前期工作。
地方文物管理部门应对相关文物点进行评估定级,抓紧申报不同层次的文物保护单位,给予及时保护。对存在严重隐患的相关遗存和濒危遗产及时保护,遴选、争取一批濒危遗产项目进入国家文物维修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项目库。同时,抓紧搜集实物及民俗资料,着手。筹建“川盐古道博物馆”
建立协调机制,打造盐运景观2
沿线地方政府应协商建立起保护和协调机
制,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地区的文物主管部门应协调制订统一的总体保护规划与行动原则,尽快启动编制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保护方案,建立盐运文化旅游开发合作机制,并纳入区域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协作发展的框架。
各地区应选取盐运文化密集且类型丰富的代表性线路,打造底蕴深厚的盐运实体文化景观,通过修复沿线的古道、古镇、驿站、盐号、盐店、盐仓、码头等古盐道本体及附属设施,凸显“盐运文化”符号,并与民族文化融合,使其成为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的新增长点。在自贡、石柱、綦江、合江、赤水、习水、金沙、思南、恩施、镇坪等川盐古道文化遗产遗存的核心区域,选取一批条件合适的线路,打造盐运文化景观,修复代表性的古道、驿站、盐号、盐店、盐仓、码头等。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应广泛参与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继续深度调查,开展综合研究3
应启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调查,围绕其历史文化、民俗、社会、语言、宗教及地理等进行深度的专题普查,全面摸清盐运文化遗产的体系构成并逐一认定单体价值。对于盐运线路和川盐古道辐射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结合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尽量还原历史时期川盐运销的线路,把握其变迁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县、市为单位,对相关的每一个县、市境内的川盐古道进行翔实的调查,从而准确地把握川盐古道各段的具体运输线路和特征。
目前对川盐古道的研究十分薄弱,应强化基础性的研究,除历史地理学、文物保护、考古学、盐业史相关的专家外,还需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音乐学、美学、传播学、文化遗产学、旅游学、政治学、语言学、水利史、交通史、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及建筑学等更多领域和学科的专家学者介入,推动川盐古道的研究向多学科相互交融、多领域相互支持和有效合作的方向发展。并且,科研机构和学科之间及川盐古道沿线的地方文管所、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宣传机构应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和利用工作。
古道的形成
实地考察
“阿弥陀佛”碑 沿山王庙前的古道继续前行,是一片有几户人家的山坡缓冲平地。走过山里人家,古道被生长茂密的树木掩映,远处望去,犹如一个洞穴。二十多年前退耕还林后栽种的树木,将这段平缓的古道映衬得格外幽静,让行人感觉到几分舒心和神秘。在两个石山堡形成的垭口旁边竖有一石碑,碑高144厘米,宽38厘米,两面均刻有“南无阿弥陀佛”6个大字;厚为14厘米,刻有“佛光普照”4个字。石碑的东南面有落款:大清光绪十年甲申岁又五月。关于为何立这块阿弥陀佛碑,在当地有一种说法,旧时该垭口阴森恐怖,并且传说在垭口处曾经出现吊颈鬼。过往行人走这一段路,不免有些胆颤心惊。于是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当地人何天海、李德椿等承头,竖一阿弥陀佛碑在垭口用以镇邪。
小丫门过丫告示碑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廿一
结论
2.石桥沟何氏家族,系湄潭较为稀少的原有的土著民族,这对研究湄潭人口的历史构成,起到一个有力的佐证作用。
3.随着湄潭乡村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小丫门古道早已退出它原有的功能,现在只能作为村民干农活的便道。全长4公里有余的古道保存完好,与古道相关的古树、古桥、碑刻、寺庙等人文犹存,是徒步旅游爱好的最佳选择。
4.县城至小丫门这条盐茶古道,从乌鸭坝至石桥沟,早已被修公路所填埋。如今保存完好的路段有土地垭约1公里的路段和小丫门4公里有余的路段,建议相关部门对这两段保存较好的路段进行保护,毕竟这是湄潭厚重的商业史,尤其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实地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