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恋别人的脚、存在阉割焦虑?心理专家:恋物癖,其实并不可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阉割焦虑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恋物癖起源于童年时的阉割焦虑。他认为,即使是小孩,也会有性欲的存在。
男孩在吸吮乳汁、被母亲拥抱的过程中,逐渐与母亲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甚至将母亲当作性幻想的对象。然而因为有父亲的存在,这一想法自然无法实现。
他们在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作用下,逐渐对父亲产生了敌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敌意逐渐成为了一种模仿行为,并将父亲的人格、态度、价值观等内化于心,从而完成性别化。
男孩依恋母亲,并且发现她们没有男性的性器官,这使得他们产生了对父亲的恐惧,认为他们实施了阉割行为,所以男孩会在其他方面寻找母亲并未被阉割的证据,而这种焦虑最终便演变为了恋物癖。
如今,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都站不住脚。
人们发现,他的理论大多都是经验主义,缺乏实验的证明,而且其很多观点显得荒诞至极,但其阉割焦虑一说与后来的“条件反射”不谋而合。

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
某天,他在实验室研究狗的消化系统,他将一块肉放进狗的嘴里,然后观察狗的唾液分泌量。可后来他发现,当狗听到他的脚步声时,就已经开始分泌唾液,然而这不符合常理,狗还没尝到肉味,如何能够分泌唾液呢?
接下来的一系列研究解答了他的疑惑。
他先将一块肉放进狗的嘴里,狗开始分泌唾液,然后不给予肉块,单独发出铃声,狗不分泌唾液,这表明此时的铃声对于狗来说只是一个中性刺激
随后,他先发出铃声,然后马上将肉块喂进狗的嘴里,如此重复多次以后,狗一听到铃声,就开始分泌唾液,这表明铃声已然成为了一个条件刺激。
此时,狗对于铃声的反应便成为了对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创立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他将条件反射解释为: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将中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肉块)多次结合,使动物在条件刺激下产生与无条件刺激下相同的反应。
按照他的观点,恋物癖人群在早期可能发生过性欲与物品的“联结”,最初的中性刺激不同,则恋物癖人群迷恋的对象也不同。

泛化与次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理论包含多个概念,之后他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泛化,即在条件作用形成的初期,那些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可能具有条件刺激的作用。
对于恋物癖人群来说,最初的条件刺激物可能是内衣、内裤等物,随后,这些物品可泛化为同样柔软的袜子、尼龙或者其他材料的衣物。
因此,条件反射的泛化可以用来解释同一个人可能有多种同类型爱好的现象。
次级条件作用指的是条件作用形成之后,如果出现了新的中性刺激,还可能形成第二次条件作用。
例如,某个人喜欢女性的内衣,且内衣的每次出现都会伴随着某种气味的出现,如此重复多次之后,这个人可能又会对这种气味产生迷恋,这就建立了次级条件作用。
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解释恋物癖人群可能有多种不同类型爱好的现象。
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动手”行为,可能与成年后的恋物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他们在“手动”过程中经常看各种音像视频,或者某张海报,亦或是裸露的电视广告,这些刺激在以后可能起到性唤起的作用。
归根结底,这一研究也是基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即某件物品多次与手淫行为相联系,以至于人们一看到该物品就能产生性欲。
总之,无论你喜欢牛仔裤还是内衣,喜欢脚还是大腿,你都是正常的,恋物并不可耻。
而且你并不一定是恋物癖——恋物癖指的是不可控制地去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例如一些男性去偷女生的服饰,在网上购买女性穿过的衣物等。
大部分人充其量只能算普通的恋物,且这种恋物的冲动能够被控制,不会让人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情。
但这种正常的恋物绝不是放纵自己的理由,如果你有不正当的行为,最好及时收手,否则便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taff, T. (2020). 15 Logical Fallacies You Should Know Before Getting Into a Debate. The best school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