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褚时健老了
陈冠希被鸽了。起因是一个月前一群顶着相同头像的人在他的推特下进行“挑衅”,陈冠希忍无可忍选择回击,并在某天和其中一个“挑衅者”约定在洛杉矶约架解决问题——结果对方没来,自己的直播约架还上了热搜。
但其实简单梳理下时间线,你会发现陈冠希可能始终都没有想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最开始,陈冠希觉得有一个“又胖又丑”的路人在无端指责他的人品,于是在推特上痛快地用F开头的单词骂了回去。
后来,他意识到这个“又胖又丑”的路人其实是大陆一个名叫“孙笑川”的名人,这些用他照片当头像的人似乎是他的粉丝,于是陈冠希又开始了一波与孙笑川的隔空battle,整个事件的节奏似乎也正向“饭圈撕逼大战”来发展。
不过这仍然不是事件的全貌。挑战陈冠希想象力极限的是,这些所谓的孙笑川粉丝和孙笑川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两者之间的关系能不能用“粉丝”来定义,都还是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一桩经典悬案:
比如饭圈的基本原则是不给偶像抹黑,但孙笑川的那些对其他明星的不友好言论基本都是粉丝编的;还有饭圈常常会深挖偶像成长经历的行为,到了孙笑川这儿就变成了粉丝们的集体创作,蔡徐坤、陈冠希、孙笑川直接成了光屁股长大的亲兄弟。
而据虎扑JRs们的回忆,孙笑川粉丝最经典的战役其实发生在当初直男与粉丝大战的时候。当时孙笑川粉丝们骂、梅格妮(的粉丝)选择骂孙笑川回击,这让前者喜出望外,跟着梅格妮一起开骂孙笑川。
所以你可以说,孙笑川的粉丝(或者称为“狗粉丝”)和孙笑川基本没有关系,陈冠希基本是在和一个不存在的对手生气。仔细想想,这件事挺严重的。
过去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随着社交网络对生活方式的重新解构,正在让我们的舆论环境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撕裂,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之间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文化隔离”,彼此之间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刚需行为(工作、饮食、起居等等)几乎不会发生更多的交集。
但事实证明,这或许已经是社交网络对我们的解构过程里,最容易让人们接受的一个变化了。即将到来并且更加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们的信息有了更丰富的传播通道,更容易触及到这些信息原本很难到达的传播盲区,也就让这些信息有了更丰富、更跳跃信息基础的落地方式。
当然从长远来说这肯定是好事。基础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当某行为的收益增大时,人们就会趋于增加这种行为,这种趋势在未来显然会让人与人之间价值信息的传播,或者内容创业之类的产业受益匪浅——社交网络带来的解构也显然有这个能力。
问题是相对于环境的变化,大部分人的反应往往是滞后的。
也就是说,当信息开始沿着社交网络时代新的传播通常开始发散,开始获得跳脱信息基础的传播结果时,人们往往还是按照传统的传播逻辑去理解,即“信息基础决定传播方式——传播获得与基础相关的结果”。
这可就麻烦了。
陈冠希觉得自己被冒犯、陈冠希的粉丝觉得偶像被贬低,路人粉们看到了一大堆无法理解的词组,只有狗粉丝们知道自己在玩梗。往好了说这叫亚文化群体的自我满足,往坏了说就是制造一堆网络垃圾,浪费公共资源。
还有六小龄童六老师。在2016年猴年春晚前的那波舆论潮里,人们捧出来的“传统艺术传承人”、“德艺双馨老艺术家”这些标签,时间线告诉我们借之以针砭时弊是真,真被六老师圈粉是假——强行截流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流量,自己挤进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语境里,最后可不就只能一地鸡毛么。
说到底孙笑川和陈冠希打架这件事并没那么重要,但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超越我们想象的舆论语境撕裂程度和撕裂方式,已经足以破坏那些被认为构成产业基础的现有规则、现有结构、现有方式。
我记得区块链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分布式记账”,让结算不仅仅是一个单线程的行为大大提高效率,也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多创造性的空间,真希望当人们通过这场“意义不明的骂战”注意到这个新趋势的时候,也早点发掘出类似的积极意义吧。
最后在说句题外话。前几天褚时健褚老去世的时候,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充满了无限的悼念和追思,一瞬间“褚老=人若在心就在、大不了就重头再来”的励志形象快速进入人们的定式思维当中。
但仔细想想,这其实不太经得住推敲。被坐实的上百万美元的贪污,上亿人民币的利益侵占,几年后就获得了保外就医的机会,然后很快有了包下哀牢山、种满橙子树的启动资金、然后在国内橙子滞销的背景下快速打通销路、然后重新成为柳传志和王石眼中的企业家代表,这一切似乎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吧?
大概人们怀念褚老的时候也陷入了这种撕裂:刻意回避了现实中完成的褚老,提炼出符合内心要求的褚老,然后用这个被包装的褚老来向读者们传递一些既定信息。
至于这些既定信息是什么,我也不清楚,有可能是“你看我也寒冬了我也是能挺过寒冬的潜力股”或者“你看我能理解褚老我是个有积累的好后生”之类的。但有一点我还是可以肯定的:
幸亏褚时健老了。不然年轻个10岁,年轻到能用得了社交网络,下一个被强行人设崩塌的偶像会是谁呢?
营销千货
公关传播
行业观察
产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