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类型的痰证,最佳选择祛痰中药加减及功效主治!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如风夹痰浊,流窜经络,可见口眼喁斜,或肢体游走痹痛,麻木不仁。

因寒致痰:寒为阴邪,易伤人之阳气,寒盛阳虚,水液失于温运,凝结成痰,其症见咳喘、咯痰清稀色白、骨痹冷痛等症。

因湿生痰:湿邪重浊黏滞,如气候潮湿,坐卧卑湿,涉水淋雨,则湿邪侵犯人体,留而不去,久聚生痰;或湿郁化热,湿热相煎,炼液为痰;或湿困脾胃,脾失健运,遂成生痰之源。

因暑生痰:暑邪乃火热所化,伤人易耗津伤液,炼液为痰。且暑邪易夹湿,暑热蒸化湿浊而生痰邪。

因燥生痰:燥邪伤人,最易伤肺,致津液燥干为痰。临床见症常为干咳少痰,或胶结难咯,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

火热生痰:六淫之火,多指直接感受的温热邪气,或由他邪郁而化火而成。温热邪气,首传肺胃,肺居上焦为贮痰之器,火为无表之气,必附于有形之痰,方能猖獗为害,轻则致肺气受阻,宣肃失司,为咳为呕,甚则痰热久滞,蒸迫心神,灵机堵塞,为蒙为瞀,扰动肝风,为闭为厥,诸症多端,皆与痰火作祟有关。

1.表证生痰:桔梗、前胡、牛蒡子。
桔梗:苦、辛、平。宣肺祛痰。善治外感咽痛、咳嗽,并可利咽排脓。
牛蒡子:苦、辛、寒。宣肺祛痰,疏散风热,利咽消肿。多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咳嗽、咳痰、急性气管炎、痰滞咽喉咳吐不利。
前胡:辛、苦、微寒。多用于外感风热及痰热壅肺,咳嗽痰多、色黄胸满者。
2.热痰:浙贝、瓜蒌、胆南星。

浙贝:苦、寒。功能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多用于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咳嗽,为急性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的常用药。本品尚可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主治瘰疬结核。
瓜蒌:甘、微苦、寒。善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适用于痰热阻肺,痰稠难咳,胸膈痞满者,痰气互结于胸,胸痹拒按不得卧及胸闷热痛,咳吐脓痰。瓜蒌仁还可润燥滑肠,用于肠燥便秘。
胆南星:苦、微辛、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善治痰火咳嗽,并能息风定惊。
其他如竹茹、竹沥、海蛤壳、青黛、马兜铃也都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3.寒痰:白芥子、干姜、薤白。

白芥子:辛、温。温肺化痰,散结消肿。可治寒痰壅肺,痰多质稀,胸闷咳喘胁痛,并治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
干姜:辛、热。温肺散寒,消痰化饮。治寒饮咳喘,痰多清稀之证,并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薤白:辛、苦。温散阴寒通胸阳,治胸痹之要药。寒痰阻滞之胸痹或痰瘀阻滞之胸痹、胸闷疼痛者均有良效。其他如半夏、陈皮、苏子、白前等也有祛寒痰的作用。
4.湿痰:陈皮、半夏、厚朴。

陈皮:辛、苦、温。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主治痰湿犯肺,咳嗽痰多;并可健脾和中,行气止痛,主治脘腹胀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主治痰湿壅滞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并可治痰湿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呕吐痰涎。痰热阻滞之心下痞,气滞痰阻的梅核气都用半夏燥湿化痰。此外,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导致的恶心呕吐均可用半夏。
厚朴:苦、辛、温。燥湿消痰,下气止咳平喘。
其他如天南星也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5.燥痰:紫菀、南沙参。

紫菀:苦、甘、辛,微温。润肺化痰。凡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应用,起床后即咳痰,痰出咳即缓解者尤为适宜。
南沙参:甘、微寒。润肺化痰,益气生津。适于阴虚肺燥,干咳痰少不利并肺脾气虚者。
6.气逆痰阻:苏子、白前、旋覆花
苏子: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治痰壅气逆,痰多胸痞甚至不能平卧,为治慢阻肺咳喘之佳品。
白前:辛、微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外感内伤咳嗽,均可应用。
旋覆花:苦、辛、咸。降气化痰,平咳喘,但以善降胃气,止呃逆呕吐,治痰行水,缓解胃脘满为特点。
其他如半夏、莱子、枇杷叶等也有降气化痰的作用。
7.脓痰:薏苡仁、冬瓜子、桔梗
薏苡仁:甘、淡、凉。清热排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本品清肺肠之热消痈排脓,治疗肺痈肠,咳吐脓痰。此外,尚可治脾虚泄泻及脾虚湿盛,小便不利,腹胀水肿者。
冬瓜子:甘、凉。清肺化痰,利湿排脓。用于肺热咳嗽,吐大量脓痰者尤善治咳痰不利者。
梗:见“表证生痰”
8.痰滞咽喉:射干、牛蒡子、梗。
射干:苦、寒。清热消痰,利咽,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平喘止咳,尤善治哮喘之喉中痰鸣,并治咽喉肿痛。
牛蒡子、桔梗:见“表证生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