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抛弃幻想,战斗吧,后浪!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6-28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和皇帝 元兴元年 公元105年
雒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凡所平断,人莫不悦服,京师以为有神。
是岁卒官,百姓市道,莫不咨嗟流涕。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般木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雒,为吏卒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雒阳民为立祠、作诗,每祭,辄弦歌而荐之。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
【译文】洛阳令、广汉郡人王涣,为人正直,办事公平,能够洞察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从表面看,他实施苛猛之政,而内心却十分仁慈。凡是他所作的判决,人们无不心悦诚服,京城的人都认为他有神灵庇佑。
本年,王涣在任上去世,百姓围住道路,无不叹息流泪。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途经弘农郡,当地老百姓在路旁设案祭奠,官吏询问缘故,他们一致说道:“以往运米到洛阳,总会遭到官吏和士卒的盘剥,常常损失过半。自从王大人到任以来,我们再也没有被盘剥过,因此前来报恩。”
洛阳百姓为王涣立祠、写诗纪念,每逢祭祀的时候,就奏乐歌颂这些诗篇。邓太后下诏说:“有了忠良的官吏,国家才能大治。朝廷十分殷切的寻求这种官吏,但却极少得到,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鼓励那些像王涣这样的好官。”
【解析】一、认不清形势
一看材料,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邓太后真好,为民做主。但如果真这么想,就上当受骗了。在我看来,邓太后对于大汉包青天王涣的态度,可以说是极度敷衍的。
1.首先是马后炮的问题,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放在政治层面也是成立的,好官如器,功能可大可小,关键看组织决策者授予多大的担子。
当县长造福一县,当省长造福一省,当国家总理造福全国人民。如果邓太后真重视王涣,就不会一直把他滞留在洛阳令的位置上,而是应该赋予更加重要的使命。
别说不知,洛阳是京畿。邓太后对于王涣的重视程度,大概是将眼皮子低下的洛阳县交给他治理,王涣可以说是没有物尽其用了。
雒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凡所平断,人莫不悦服,京师以为有神。
洛阳是京师,权贵云集,我觉得王涣有点类似于诸葛亮的味道,只是生不逢时,所以声名不显。如果邓太后真重视王涣,就应该生前予以大用,让他施展抱负,让他的善政得以推广,造福天下,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洛阳县。
2.其次是表彰形式的问题,邓太后对于王涣的表彰,仅限于口头嘉奖,加上将他的儿子任命为郎中。口头嘉奖不用说了,几句话而已,无非是表达自己选贤任能的决心。
关键是这个实际上的嘉奖,非常有问题。像王涣这种专门得罪扒皮权贵,为老百姓代言的人,得罪的势力必定是不少的。
既然王涣这类人敢于得罪人,其实就已经将个人荣辱往后稍稍了,连生死都看淡了的人,还会在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当郎中吗?
像王涣这类人,是有政治理想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蓝图,不惜得罪权贵,这样的人从来就没有为自己的后代做打算,更看重的是名,以及对天下的影响和贡献。
邓太后将王石任命为郎中,是起不到激励效果的,像王涣这样的大臣,需要的不是决策者在自己死后福泽后代,恰恰相反,这类人大多都已经做好了断子绝孙的思想准备。
他们希望的是决策者能够关注民生,能够多任用一些贤能的大臣,能够在生前的都赏识,施展自己的才学抱负,希望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只有百姓,才知道王涣这类人希望在死后要什么待遇:
雒阳民为立祠、作诗,每祭,辄弦歌而荐之。
相比之下,邓太后对于王涣的事情的处理,只是将他的儿子任命为郎中,未免格局太小,奖赏不当,根本起不到激励后来的效果,这就是敷衍的表现,如果真想鼓励后来,要做的是将王涣树立成雷锋、焦裕禄这样的时代标杆。二、抛不掉幻想
既然敷衍,那干脆当做没看见算了,为什么又要处理?这其实就是决策层对于被统治层的迷惑。
一方面,邓太后其实不需要过多像王涣这样的人,因为邓太后本身就是权贵上位,在邓太后主政的形势下,以南阳邓家为主的五大家族,各自掌控者一部分朝局力量。
这些家族能够掌控部分力量靠的是什么?是因为他们姓邓、阴、马、梁、窦?不是的,而是利益。利益哪里来?权贵本身不产生财富,只能从老百姓那里来。
所以就有了:
咸言:“平常持米到雒,为吏卒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普通的小官和大头兵,在政权稳定期间,就算吃了雄心豹子胆,也不敢公然的凌驾于法律之上,大规模盘剥百姓,导致商品恒亡过半。
为什么在邓太后主政时期有这个胆量?这就说明了背后有权贵支撑。而这些通过剥削压迫得来的巨大利益,则转化成了权贵笼络人心,拉山头,搞团团伙伙的经费。
太后用王涣当洛阳令,不是要取缔权贵对于老百姓的盘剥,邓太后靠权贵支撑上位,取缔他们的特权无异于练辟邪剑法,割以永治。
太后要的是限制权贵们敛财的限度,试图在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中找到一个系统不崩溃的平衡点,所以她要任命王涣为洛阳令,去纠正权贵势力的一些不体面行为、有损中央政府权威的事情。
邓太后的行为,不是反对权贵剥削压迫百姓,而是反对权贵无底线的剥削压迫百姓,担心杀鸡取卵引发系统性崩溃。其本质还是保守的,还是邪恶的,只是保守派邪恶力量中的比较理智的温和派,根本目的还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
邓太后的表态,对于王涣的认可和表彰,不过是给底层一点希望,避免他们在绝望之下揭竿而起,从而砸了权贵分蛋糕的桌子和饭碗。
邓太后的政治表演无疑是比较成功的,不久以后京师洛阳多次出现饥荒,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政权仍然牢牢掌握在邓太后手上,其实就是邓太后这种一贯的政治风格在起作用。
百姓大多善良而愚昧,像类似于王涣这样的处理方式做多了,很容易出现一种皇帝是好的,都是贪官太坏的思想倾向,这其实就是存在幻想。
由于认不清形势,抛弃不了幻想,就总想着靠某一个救世主来救自己,总想着出现一个圣人,踩着五彩祥云来拉自己一把。
因此而没有做出战斗的准备,又因平时疏于准备而在灾难来临时,不知道该怎样去战斗,还会因期望奇迹出现的等待时间错过最佳的逃离时机。
总而言之,靠圣人、靠英雄这种思想,最好不要有,五百年出一个圣人,你我皆凡人,遇到的几率非常小,抱有这种想法的大多都毫无反抗能力的失败了。这是价值观的问题。
由于被邓太后这样的政治老手迷惑,而产生圣人即将出现,英雄即将降临拯救自己,所以自己只想躺好等带飞。
最终由于等待而失去最佳的学习时间,最佳的成长时间,导致自身在竞争中缺乏准备、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战斗,这就是价值观加上政治素养的双重问题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自己的幸福,更要相信我们自己!千万别学者有些人天天吃喝玩乐,那是因为有人在为他而战。
只有战士,才有资格在任何恶劣环境中生存到最后。所以,认清形势,抛弃幻想,准备战斗吧,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