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7-01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殇皇帝 延平元年 公元106年
秋,七月,庚寅,敕司隶校尉、部刺史曰:“间者郡国或有水灾,防害秋稼,朝廷惟咎,忧惶悼惧。
而郡国欲获丰穰虚饰之誉,遂覆蔽灾害,多张垦田,不揣流亡,竞增户口,掩匿盗贼,令奸恶无惩,署用非次,选举乖宜,贪苛惨毒,延及平民。
刺史垂头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假贷之恩,不可数恃,自今以后,将纠其罚。二千石长吏其各实核所伤害,为除田租刍稿。”
【译文】秋季,七月十五,朝廷敕令司隶校尉和州部刺史道:“近来有些郡和封国发生水灾,祸害了秋季即将收割的庄稼,朝廷检讨自己的过失,深感忧虑惶恐。
然而各地方官府为了获得丰收的虚名假誉,便隐瞒灾情,夸大垦田面积,不去统计逃亡人数,却竞相增加户口;掩盖盗贼活动情况,使犯罪得不到惩罚;不依照规定程序任用官吏,举荐人才不当,却将贪婪苛刻的祸害,加在百姓身上。
而刺史却垂头塞耳,徇私包庇,在下面互相勾结,既不知畏惧上天,也不知愧对于人。不能让他们一再仗侍朝廷的宽容恩典,从今以后,将加重对不法官员的惩罚。现在命令二千石官员各自核实百姓受灾情况,免除他们应向国家交付的田赋禾杆。”
【解析】这年六月,大暴雨席卷东汉三十七个郡国,发生水灾。东汉一共只有一百来个郡,几乎三分之一受到水灾影响,更要命的还是在六月份。
六月,丁未, 郡国三十七雨水。
六月马上入秋了,是粮食成熟的关键时候,在这个时候发水灾,庄稼全完了,基本等于颗粒无收。而发水灾的地方大多临河,临河的又是主要粮食产地,可见这一年,水灾对于粮食收成的影响非常大。
紧接着九月又是发大水,十月又是发大水。天下十三州,排队被水灾折腾了一年。
九月,六州大水。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
106年抠抠搜搜的过完了,想着107年会好一点,结果愿望又落空了。又是地震又是大水又是大风,夹杂着雨雪冰雹,将东汉统治者砸的焦头烂额。
是岁,郡国十八地震,四十一大水,二十八大风,雨雹。
同年,宫变
周章以众心不附,密谋闭宫门,诛邓骘兄弟及郑众、蔡伦,劫尚书,废太后于南宫,封帝为远国王而立平原王。事觉,冬,十一月,丁亥,章自杀。
连接着几年的天灾人祸,由于地主豪强居中赚差价,中央政府的财政税赋,仅能勉强维持运转。
再加上连年水灾,邓太后为了防止农民造反,不得不把这两年的税免了,财政状况就更加的雪上加霜,根本没有能力进一步救灾,因此民怨沸腾。
二千石长吏其各实核所伤害,为除田租刍稿。
结果永初二年,108年,羌乱再起,又开始打仗了
诏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将五营及诸郡兵五万人,屯汉阳以备羌。
打仗是要钱的,东汉为啥都这么穷了还硬要打仗?只是为了权力问题,一旦进入战时状态,邓太后就更有权力,这是为了防止潜在谋反者再次策划宫变。
毕竟哥哥邓骘领着五万大军在驻扎在外,这五万人说是备羌,不如说是防范国内叛乱,有五万随时可以调动的军队在手,洛阳谁敢动?
到了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国家财政维持不住了,开始盘剥百姓,国家就出大问题了。
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
关东水潦,人民饥饿死尽,
是岁,京师及郡国四十一雨水,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
看看,多惨,连首都洛阳都发生饥荒,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地方上的情况是个什么样,不用想了。
为什么天灾可以把东汉搞得这么惨?这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不够强势,没有力量,底子太薄,所谓的政府也只不过是一个维持会,钱粮都在豪强世家手上,指望他们拿出钱来救灾,那是不可能的。
一旦某一环出现了问题,形势就如同多米诺骨牌,轮流倒,先是水灾;接着就是中央财政收入变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野心家反对派一看有机会就开始谋划政变;掌权者也不甘示弱,为了巩固权力,直接发动战争将军队拉出来自保;常备军队要大量的资源供应,财政供应不起了就开始进一步盘剥百姓;
百姓没粮了因此饥荒,人相食;随之而来的就是逃亡、起义、死亡;紧接着继续打仗,继续逃亡,继续死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掌控的人口进一步减少,种地的人少了,纳税的人少了,仗还在打,中央财政举步维艰。
这种形势是恶性循环,是改朝换代重新洗牌的征兆,没处理好要亡国的。接下来的近二十年,东汉几乎年年都有水灾、蝗灾、地震、外战、内叛,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东汉的由盛转衰就是这样形成的。
(0)

相关推荐

  • 志·五行志上(五)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唐诗典故“借寇”出处、意思和例句

    [出典] <后汉书>卷十六<寇恂传>:"(建武)七年,代朱浮为执金吾.明年,从车驾击隗嚣,而颍川盗贼群起--即日车驾南征,恂从至颍川,盗贼悉降,而竟不拜郡.百姓遮道曰 ...

  • 激荡四百年:张稷被杀沈约郁郁而终,寿阳大水李崇誓死不退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99篇 前面说到沈约和张稷不作不死,公然和萧衍叫板,被萧衍靠边站.然而,他们还是不自知,并很快将自己送上了死路. 张稷辖内的郁洲靠近北魏边境,百姓大多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孙礼篇(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孙礼重大事件之五--芍陂之战 正始二年(241),东吴大都督全琮率领顾承.张休以及儿子全绪.全端等将领共数万大军进攻,王凌率领魏军迎击,双方在芍陂激战. <三国志·王 ...

  • 激荡四百年:益州一团乱麻艰难平定,彭城失守刘宋颜面尽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92篇 萧惠开担任益州刺史时,性情残暴,随意诛杀,蜀地百姓怨声载道.等到听说他派出东下的费欣寿全军覆没,北上的程法度又无法前进,晋原郡首先反叛,其他各 ...

  •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关于中国文化(这里说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哲学认识论层面),一直有种想法:就是秦代以前甚至无文字可考的上古时期是最繁盛的时候,春秋战国时代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到了宋代中国文化开始走向衰退,而到了清末以及五 ...

  •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下)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十四 "安史之乱"的两位主要叛将安禄山和史思明最后的下场是一样的,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害死之后,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因叛军内讧,史思明也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

  •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上)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十三 有一个事实是比较清楚明了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朝代,如果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它的衰亡原因往往是比较清晰的,而人们对其衰亡也常常习以为常,可是,如果是突然由盛转衰,那么,其原因往往 ...

  • 常识积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常识积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为什么1947年成为国军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连下乡抢粮都不会了

    陈纳德在抗战期间组织的飞虎队对中国抗战确实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却很少有人提到他后来做的事情,尤其是解放战争期间. 辽沈战役之前,卫立煌奉命到东北收拾残局,他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国军放弃铁路线和不重要的据点, ...

  • 为什么说2017年十一长假,是智能手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智能手机有很多发展阶段,比如说之前的iPhone 4发布,所有人都想购买.后来,华为的Mate 7神奇的就火了,还有OPPO的R9.R11,积累后一下就火了,都很神奇. 但是,这种神奇在今年十一前开始 ...

  • 中国各个王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

    王朝兴衰,是历史无法避免的规律.我们常常看到各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逐渐走向衰落,背后自然有他的原因和背景.今天我们就来盘点盘点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 汉朝--元帝继位 西汉在文景 ...

  • 小学教师“阴盛阳衰”,需多元求解

    光明网评论员:新学期开学之际,在山东济南的10所小学中,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依旧,有小学男女教师比例高达1比10.山师附小相关人士介绍,"我们学校51个班,没有一个男班主 ...

  • 量变与质变:从财务报表中察觉企业由盛转衰的蛛丝马迹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很形象的说明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事实,有些很知名的公司,突然之间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从当年的胡志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