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之居也

​营之居也:

营卫理论

个人认识

语言没有

太多考虑

用词不客观

且意气用事

搜集资料

理解想法

可取与否

尚待讨论

言语不当之处

还请列位包涵

1、营卫

营,币居也

荣,桐木也

卫,宿卫也

按:

两相对比可见

营有两个特点

“币居”与“注之于脉”

是其环绕周匝的特点

“桐木”和

“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是其滋养繁茂的特点

卫的特点是:

守卫(宿卫)

卫古作“衞”

从韦从币

意含环绕

如同负责保卫的士兵

不是死守一条路一样

卫气的循环也不只是一条路

古人的选字,具有深意之处

另:

常从足少阴之分,

间行于五脏六腑

有断句作: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

行于五脏六腑

间行即是:

从小道走

卫气只是散布于

脏腑之旁而温煦

并不能够

濡养五脏

故言间行

若不作此断句

“足少阴分间”

亦难通

2、营卫何源:

营出于中焦

卫出于下焦

按:

营卫

源自水谷

自不待言

需要探讨:

“卫出于下焦”

传统解释卫气

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循行

又需肾之气化,故言出下焦

但《千金方》

《太素》皆作:

“卫出于上焦”

有人解释:

因为卫气

需肺之宣发

方能到体表

这里既然说

“出于”

恐怕

非循行起点

或动力问题

且后文紧接着说的是:

上焦和卫气运行情况

下焦却又未提及卫气

故“卫出于上焦”

似乎更合理

3、营卫常居何所

按:

营之居在脾

卫常留于

溪谷之会

留止这个词,很形象

营卫并非,都在不停运动

有部分会,在一定时间内

留居散布,在某处

4、营卫运行

4.1营气之行

按:

根据《营气》《五十营》的记载

营气循行沿28脉

(12正经、任、督、跷脉)

而成一周

相信大家

都很了解

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可见《内经》

特意强调了:

营气沿经脉

循行的同时

还有沿经隧

灌溉营养

五脏六腑

“内注脏腑”

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的功能

与卫气

不同处

4.2卫气之行

4.2.1卫气偕行

按:

营周就是循环

而非营气独周

言阴阳相随

和营气一样

走28脉的路线

外内相贯:

是说,营卫可以相贯

或说,经脉外内相贯

都有可能

营卫并不是

完全对立的

4.2.2卫气独行

按:

卫气的

运行除了

偕行之外

还能独行

这部分独行的

白天行于阳分

夜晚行于阴分

路径也是

老生长谈

此处不赘

其实营气,也有独行的部分

但无卫气,这么明显的循环

那就是上面谈到的

入经隧的精专之营

卫气这部分独行

一方面是受

气候、天象

变化而沉浮

一方面是

为了维持人体节律

并在夜间温煦脏腑

人之所以

卧起之时

有早晏者

奇分不尽

老者之气血衰

肌肉枯

气道涩

五脏之气相博

营气衰少

卫气内伐

昼不精

夜不瞑

无非此类现象

结论:

营卫具有多样性

这是很多

习惯看法

所忽略的

营卫大部分,相偕而行

但各自又有,独立路径

独行的部分

卫气有比较

明确的循环

而营气没有

营卫

两者又都

可以散布于

人体某部位

5、营卫病何?

5.1营病

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乃生痈肿

疠者,有荣气热胕,

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营气不行

发为痈疽

5.2卫病

5.3营卫同病

按:

营气失常多生血病

卫气失常多生气病

但营卫是气非血

不能以气血论之

营卫者,精气也

血者,神气也

营气行脉

运行不畅

脉道不利

血行不畅

其实者,发痈肿

其虚者,现不仁

卫气无论是

偕行与独行

行于阳者

实则,与邪相争而发热

虚则,被邪伤,而漏泄;

行于阴者

实则,与邪并,而成结

虚则,不入于阴而不眠

营卫运行俱失常

实则

成痈肿

与邪结

虚则成不仁

《内经》的营气

只有,营养作用

而无,“内守”作用

汗出

只责于卫气

而无涉营气

《伤寒论》

无非是继承了

这个观点而已

6、卫气不和

53条玉函作:

病常自汗出

营气和

卫气不和

营行脉中,为阴主内

卫行脉外,为阳主外

复发其汗

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翼方作:

病常自汗出

荣气和

卫气不和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脉经作:

病常自汗出

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

外不解

卫气不和

荣行脉中,为阴主内

卫行脉外,为阳主外

复发其汗,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赵本作:

病常自汗出

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条诸本类似:

病人脏无他病

时发热、自汗出

不愈者,卫气不和

先其时

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由前面讨论可知:

营气是一种具有

濡养性质的气

既不是血

也不是津液

《内经》

没有自汗

而称多汗

除了前面《营卫生会》

卫气与汗的关系还有:

“肺脉缓甚为多汗”

“肺脉软而散者

当病灌汗”

的说法

显然都无涉营气

《伤寒论》

这里因为“自汗”

断为“卫气不和”

非常自然

《伤寒论》

“不和”一词

并没有太多深意

就是有病的意思

如“胃不和”

有寒有热

53条自汗是

由于卫气虚

不能固摄津液

54条即是由于

卫气循行异常

(这可能就与其

复杂的循行有关

太复杂了

即易失常)

导致卫气

时而聚集

某处浮盛

而时发热

并迫汗出

而12条,则是

卫气被邪伤的

一种状态罢了

营气不和:

营分受热

血液受劫

心神不安

夜甚无寐

斑点隐隐

与《内经》

荣卫理论

一脉相承

推而测之

不再探讨

五脏与神、

魂、魄、

精、营

的相互联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肝者,龙极之本,魂之居也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1、与神的联系

心藏神

神藏于心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指大脑对外界

客观事物的反映

心神为,生命活动的统帅

脏腑中,居于首要的地位

既能接受

外界事物

进行反应

以产生

精神活动

又能对人体内脏器

起统帅,调节作用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与魄的联系

并精出入

即谓之魄

人之生也

始变化为形

形之灵曰魄

初生之时,耳目的心识,

手足之动,此魄之灵也一

张景岳:

魄之为用

能动能作

痛瘁由之

而觉也

古人

对魄的认识

主要即是指

人体形成后

而附于

形体的

一个灵感

人出生之后

耳目的感觉

手足的运动

啼哭而成声

都是魄的作用

魄即是

属于本能的

感觉和动作

3、与精的联系

肾所藏之精:

禀受于父母

遗藏于肾的

先天之精、

出生以后

脾胃摄取

饮食精微

而化生的

后天之精

肾精

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是产生肾气的物质基础

肾气是肾精

的功能体现

同时肾气

又可同摄肾精

使之封藏不泄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4、与魂的联系

随神往来

即谓之魂

张景岳:

魂之为言

梦寐恍惚

变幻游行

之境皆是

魂属精神活动

如梦种种幻觉

5、与营的联系

脾、胃、

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等等脏腑

是完整的

消化系统

将饮食物

的营养成分

吸收和输布

并产生营气

以化生血液

同时

将饮食物

之中废物

排出体外

腐熟水谷(胃)

运化精微(脾)

受气取汁而为血(中焦)

分清泌浊(小肠)

传化水谷糟粕(大肠)

通利州都(膀胱)等

虽然各自功能不同

但却有着共同作用

化生精微

供养全身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又因一切的精神活动

须赖“营”的物质基础

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没有“营”的物质基础

不可能有精神活动的产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