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少年

少年,少年

【一】

有谁还记得自己高中时的模样,尤其是那时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既顽固地依赖又倔强地渴望分离。

反正我是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依稀残存的,只有一个红色硬面抄的本子,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最后干脆扯成碎片撒在既往不咎无旧可怀的流年风里了。我把成长蜕变时节内心的拧巴纠结宁愿夜深人静时分一个人对着台灯倾诉,也不愿讲给父母听。

如今想来,那时的自己是一副不与谁和解的冷淡表情,棱角太分明,倔强得不讲道理,借着无所谓有无所谓的心事来冒充老成。之所以缺少与父辈的交流,不仅因为他们读的书太少,或者说,没有体面的学历和职业;更因为,每个少年心里都有一个自我否定,对自身成长环境的简单否定,从小听了太多父母的话:老套又单调,眼光陈旧,说辞陈腐,至于道理,那是我认为最没用的东西。

还好,我不是被成篇大论的道理喂大的,哥哥就比我惨多了。

【二】

如今,我在家中少年的身上看见了当年那个有些模糊的自己,我们内心的孤独都是一样的,也包括少年所说的“不合群”。

比我的父辈幸运的是,眼前这个一米九的大男孩每年都会有一两次敞开心扉地与我交流,我作为倾听者,唯一要做的,就是召回曾经同样年少的自己,一半是成人家长,一半是同龄少年,走进他心中那个深邃又明媚的青春世界。两三个小时几乎未间断的交谈,无关理想未来,无关分数排名,只说他眼前身边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别人说再多的道理,都比不过在一次具体实例中学到的东西多;延伸到学习,抽离出的成千上万的知识点,也不如还原到实际应用来得生动和深刻;那些以过来人的权威自居的说教多半已不适于新环境下的教育了——这些都是从这场深入的交谈中总结出来的新体会。

少年所说的有趣,在师长那里是充满善意关怀的不单调不刻板,在同龄人那里是懂节制能钻研(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怎样辜负学业都不过分)有格调。他眼中的优秀不是学业上的学霸,而是对自己所接触事物(哪怕是游戏)的郑重其事的态度和探究根底的思维惯性。

我为他找到了和自己在同一频率上的谈得来的同伴感到高兴,自然,也何其幸运,他遇到了智商高有情趣的老师,说到底,环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塑造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三】

无论怎样,也不要轻易对少年的成长妄下断语;不管多大,也不要轻易说自己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尽管你与他朝夕相处。他成长时期内心的迷惘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也很难为他量身定做地规划人生。有些路,真的要他一个人自己走。我所能操的心,也只是让自己的目力跟得上他的背影,在他偶尔回头张望的眼神里,温暖地伫足片刻。

这就是世间最伟大的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他在努力挣脱,我需要慢慢放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