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文脉一线牵
协智
关注
云台文脉一线牵
12小时前 阅读316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一面临江,三面拥山。其中金山、焦山和北固分别因为白蛇传、甘露寺和瘗鹤铭等名扬天下,而对于坐落在城市西边的云台山,对于它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沉淀,人们却是知之甚少。
云台山,面临长江,丛林叠翠,郁郁葱葱。山顶的云台阁,据地势之利,成为了镇江的地标建筑。它又名古蒜山,算山(因周瑜诸葛亮曾在此合谋火烧战船而得名)和银山(因与当时处于江心的金山对峙而得名)。这样一来,对于“银山门”这个当年商业区的地名,我们便可知道它的由来。
重建的云台阁秉承宋、元古建风格的仿古建筑,主阁以高台为基座,高四层(“明三暗四”),是由亭、堂、阁组合成的一组整体轮廓跌宕多变的建筑群。
日前,我们有幸请到许金龙老师为沙龙主题《云台阁前话古今》来讲解它的诞生和历史。
许金龙,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镇江方言老年男子发音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镇江作家协会会员和镇江方言学会副会长。
多年来,他致力于家乡的文史收集和潜心研究,这方面的积累可谓厚重而广博。通过他的讲解,我们感受到云台山厚重的文史沉淀,感觉到它的文化脉动。
远古时期,镇江还是一片汪洋,是地质学的造山运动(2.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它不断隆升成为了陆地。这由云台山地质地貌可以看出,地表岩层的这种褶皱与断裂便是明证。
地壳表面有着大大小小的地壳板块,它们浮在地幔的软流体上,犹如浮冰在大海上飘浮。当两个板块相碰撞时,由于相互挤压的作用,便使得地面上升隆起,形成山峰或高原。
上图清楚地解释了地壳板块碰撞时的造山原理。两者相撞时,一板块会隐没于另一板块的下方,而另一板块便会在挤压的作用下经历隆升-断裂-火山喷发,最后固定成为这样一种丘陵或山峰的地型。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无不源于这种地壳板块的分裂与碰撞,而后来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隆升至几千米的山峰则更是让人震撼和惊叹,它是威力更大的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剧烈碰撞的结果。
三国历史上,孙权刘备联手大破曹操之战-火烧战船,传说便由周瑜与诸葛亮在云台山合谋而成。这是公元208年的故事,距今已有1800年了。
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是出自镇江而最终登上皇位的“平民皇帝”,虽然有“刘裕篡晋”这不太好的名声。大约于公元400年率北府军与孙恩大战云台山麓,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最终平定以孙恩发起的叛乱。算起来距今也有1600年。
云台山脚下的小山楼,紧挨西津古渡口(唐朝时期又名金陵渡),是个供渡江客人歇息的客栈,晚唐诗人张祜一首七绝,便写于此,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那时的渡江,既无渡船,更无大桥,只是依赖小舟划浆送客至瓜洲,如遇江风过大便不能渡,想来这张祜便是遇到了这种情况,诗的第二句便表现出他的焦虑与无奈。而三、四两句通过描绘当年斜月映照江面,远处瓜洲那隐约可见的几点渔火的夜色,更是一幅让人惆怅而迷离的画面。
距今约1200年。
苏东坡当年遭贬流放,一度隐居云台山,与当时金山寺的高僧佛印结为好友,常在一起交流诗词和切磋佛学,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这距今也有1000年了。
元代昭关石塔,兼过街与礼拜两功能于一身,位于云台山北侧山脚下,始建于1311年,距今也有700余年的历史。沿山栈道还逐步建成观音洞、救生会、义渡码头和小码头街。
此外,山顶唐朝建有“蒜山寺”,元代则名为“银山寺”。东边山麓清代建有江照庵,乾隆至嘉庆年间山下还建有规模宏大的节孝祠。所谓“节孝”乃为“贞节”和“孝道”,是摧残妇女的精神枷锁。
清代后期的节孝祠遗址。因遭太平军战火祸害,几成废墟。这是后来外国人拍下的山上遗址的图片。
原节孝祠被毁以后,移到云台山下,两边牌坊和建筑群的巷子,起名为“节孝祠巷”,文革以后改名“节约巷”,有点莫名其妙。两个地名,字意相去甚远。
云台山近代历史,故事可就更多啦。从云台山脚下北侧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走一圈,最显眼也是最有意义的遗址便是1862年开建的英国领事馆,它标志着镇江对世界打开门户,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开启工业机器生产和商业贸易交往的新时代。
银山门,作为云台山的门户,已成为当时镇江的一个商业区。图为内战时期的银山门,图中为国民党军队建成的地堡。
解放以后的银山门。银山门向南,形成了伯先路-京畿路近代建筑一条街,包括浸礼会教堂、广肇公所、镇江商会、蒋怀仁医院、屠家骅公馆、金山饭店、伯先公园、朝阳楼、邮局、卍字会,经牛皮坡、西下坡直通火车站、大悲庵街和金山乡。
当年的英租界一带,银山门向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马路,两侧洋行、饭店、银行和商户繁多,好不热闹。上图为上世纪初30年代初的英租界示意图。
云台山东侧山脚下的京畿岭,去火车站必经之路。这是清代的京畿岭。
这是上世纪初正在拓宽的京畿路雏形。
1926年,云台山南侧山麓,划出120亩山地建立“伯先公园”,为纪念辛亥革命志士赵声。
赵伯先面向东方,双眼平视,那里是他的故乡-大港。
云台山西北侧山下江边,有当地富绅出资捐助修建的义渡码头,兼具救生和义渡的功能。所谓义渡,即帮助那些无力支付船票的乘客渡江。
“白人坟”墓地附属房屋,即负责洋人安葬和管理的房屋。据信赛珍珠有五位亲人安葬于“白人坟”。
西荷花塘。
大纶缫丝厂外景
云台山西北侧山脚下,光绪乙末年(1895)经清政府商部注册,江都客商张勤夫在小码头一带开设大纶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生产作业,完全取代人工生产丝绸产品,并具相当规模。
这种生产规模,当时还是很少见的。
张勤夫当年在西荷花塘附近建私人花园一座,名“琴园”。遭日寇轰炸以后终成一片废墟,解放后这里建成“琴园路小学”。
相传宋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国统帅完颜宗弼(金兀术)率10万金兵南侵临安未果,北撤时受到韩世忠的阻扼。韩将军麾下8000水军驻扎在玉山浮玉亭基地,夫人梁红玉金山擂鼓助战,金兵被围困黄天荡48天,最后金兀术急令士兵星夜挖通荡西淤塞多年的老鹳河(后称刀枪河、便民河),往南京方向逃窜。
黄天荡便位于离金山寺4.8公里的世业洲。早年是一片芦苇荡,每到秋冬季节,芦苇枯黄,黄色的芦花遮天蔽日,漫天飞舞,与江水浑为一体,可谓水天一色,时称黄天荡。
2010年考古发现的玉山大码头与清代周镐《西津晓渡》图的画面,以及明代日本僧人雪舟的《唐土胜景图卷》中的西津渡码头在玉山山麓下的标注相吻合,揭示了玉山大码头才是镇江名闻遐迩的千年古渡。遗址现已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日本僧人雪舟的《唐土胜景图卷》准确地标明当年西津渡玉山大码头的地理位置。
如今的西津渡西侧,是玉山大码头的遗址。
超岸寺原名玉山报恩寺,位于临江之玉山下,始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明末曾在此建有避风馆。
相传康熙三十八年(1699),玄烨帝乘龙舟南巡欲驻跸金山,行至江心忽遇狂风骇浪骤起。龙舟颠簸不止只好顺流驶向西津渡大码头,众护卫拥帝登岸进入避风馆。报恩寺方丈闻讯恭迎皇上至寺内更衣休憩。玄烨见墙上“超度众生,共登彼岸”八个字,便赐名“超岸寺”,袭用至今。
如今的西津渡西津雅苑原址是卓翼堂公馆,原卓翼堂巷得名于此。据《镇江地名录》记载:“此巷于1957年并入利泰坊,1977年统改称利群巷。利商街房屋均为卓翼堂清末所建,商行多设于此。”
卓翼堂公馆复原图
卓翼堂是晚清时期在镇江靠买办发家致富的商人,孙中山先生的同乡。此人急公好义,热心公益事业,最早在镇江从事房地产开发。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 三月广肇公所落成,卓任总理,并且在城外丰和巷开设丰和洋行。镇江城西的吉瑞里、吉庆里、吉安里、吉康里、德安里、东长安里、寿康里均为卓氏策划监造。
更新于 1小时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