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C证听课笔记4
上周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青春期教育工作室领衔人、浙江省教育厅家庭教育讲师费颖来维翰,针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家校沟通工作,做了题为《压力下的优雅》的主题分享。笔记整理如下,括号中的内容为个人理解。
一、教师要突破自我,化征服为包容。
一个强大的人不是能征服什么,而是能包容什么。老师的力量在智慧上,而不是力量上。觉得太累时,可能是用错了方法。(家长也是如此,在我昨天的《简单父母经》的读后感里也提到。详见《今年的第三本书(龟速读书)》)
(一)突破思维定势
班主任当学生出现矛盾冲突时的惯常解决步骤:为什么——谁的错——讲道理(班主任会讲一堆正确的废话)——道歉(道歉很可能是被迫的)
孩子向我们发出挑战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想看大人生气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大人生气就是进入了孩子的圈套。
如何突破?
1. 焦点之外,兼顾全局
教育的意义在于影响更多的人,以点带面(教育一个学生,是为了教育在场的所有学生)。教育资源不仅仅是“闯祸”或“发出挑战”的孩子,还包括剩下的其他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看到希望,而不仅仅是知道当下我的行为是错的。
2. 说教之外,寻找趣味
能不能给孩子寻找一些快乐?给孩子心灵的能量。
教育,就是将事故演绎成故事。在故事里,老师言传身教避免冲突的方法。在故事里,不听话的孩子用行动表达感恩。
(二)突破思维局限
1. 改变视角:老师的角度VS学生的角度
要经常问:发生了什么?找到行为背后的故事
2. 跨界学习:学生的需求VS学生的成绩
孩子成长的烦恼(青春期、人际关系)、爸爸妈妈的干预(青春期男孩子问题较多,男孩子每天洗头父母怀疑孩子早恋,因为沟通不畅),都会对孩子成绩产生影响。因此,当孩子成绩出现问题时,要善于从成绩之外找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突破思维经验
1.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青春期的孩子会击败我们对成功的看法:金钱、地位、舒适的生活等等。例如:青春期孩子不喜欢听励志故事,“人生苦短,你又何必呢?”,不管做什么,只要是能够一家人一起做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好好学习才能有好的生活”,“世界那么大,我不想去看”
2. 读懂孩子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寻求无形的补偿:同龄人的接受、朋友的信赖、异性的爱慕。(小朋友谈恋爱要的是被重视的感觉;很多规矩,要思考规矩背后的意义,用学生/家长能接受的方式交流。
二、聚焦策略,化责令为热爱
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10%的事情是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遗憾的是我们用90%的精力去解决无法掌控的事情。
事情解决了,问题没有解决,很可能还会有一系列的行为出现。
案例:卡斯丁的故事:父亲起床后把手表放在洗脸盆旁,妻子怕沾到水,移到餐桌上,儿子拿牛奶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
聚焦问题:是谁的问题——责备妻子,痛打儿子,还造成上班迟到,被扣奖金,不愉快的一天。
聚焦策略:怎么解决——先上班上学,然后找师傅修手表。
三、做大格局,变应付为统筹
1. 教师现状:“忙、茫、盲”。
忙碌:我们为什么那么忙?
茫然:学生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盲目:我们为什么得不到支持?
2. 原因:事情太杂,行动太快,角色太多。
分析:学校要求做的事,班级必须做的事,班主任想要做的事,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机整合。
(1)角色太多
家长:边界意识--教学是老师擅长的,家长不要越界。
学生:主人意识--学习是谁的责任?
班委:领导意识
任课老师:主体意识
方法:
家校合作:引领家长主动做
信息沟通:改变视角,达成共识(家长会)
活动参与:角色互换,互相欣赏(角色互换,互相欣赏)
有效家访:善于发现,曲径通幽(观察夫妻相处模式,家庭氛围)
信息沟通:改变视角,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