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身体生病还是心因所致——疑病症介绍

生病看医生,这是正常现象。可是有的“病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却始终查不出是什么病,这就令人费解了。他们相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或不治之症,并往往坚信不疑,为此到处求治,跑过许多医院和找过许多医生,但检查均无阳性特征,或有小毛病但与本人感觉不相称;并出现许多无法解释的感觉,如肠子被扭曲,血液在皮下流动,小虫在某个器官组织或系统中爬行等。

他们除了表现有日趋严重的疑病症状以外,其他认识良好,主动求医,无任何精神衰退,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一般诊断较易明确。但是由于注意力全部或大部分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致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

其实,这种人确实有病,只是他的病不是在身上,而是存在于思想上、精神上。从医学心理学上讲,这种病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简称为“疑病症”( hypochondriasis) ,是指患者相信或担心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因而反复就医,尽管检查结果呈阴性及医生解释其并没有患该病也不能打消其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疑病症的病因

疑病症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己生了重病,以致把轻度的身体不适、正常的血管跳动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证据,虽多次检查结果正常和医生的一再解释都不能使患者解脱。疑病症患者病前个性多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中心、自怜和孤僻,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

此外,心理社会因素的强化作用在疑病症的持久方面起一定作用。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疑病症的诱因。有一部分患者系医源性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做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患者做各种检查,则易造成患者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

正常人在某一时期过分重视自己的健康,对不严重的普通疾病或不适感的疑惧,可出现疑病观念,但经检查证实无病,给予适当解释后可放弃疑病观念。这类表现则不属于疑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疑病症病人并不是在假装有病。他们确确实实感觉到了他们自己所报告的痛苦,或者他们是真真切切地害怕自己马上就要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袭。此类病人深信自己的恐惧或焦虑既合情又合理,对于别人的质疑,他们非常困惑不解。

疑病症的诊断

关于疑病症的鉴别诊断模式,目前有研究发现采用必备组合症状、病因、内在关系、严重程度、病程、排除症状和非器质性病变基础共七方面作为疑病症鉴别诊断模式的要素较为有效。其中必备组合症状、病因和内在关系,是鉴别诊断的核心;排除症状、非器质性病变基础,也很重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否成为鉴别诊断的依据,要视情况而定;严重程度和病程有一定的意义。

疑病症患者过分关注身体健康,并且不相信客观的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诊断解释,常常奔走在各个医院反复就诊检查,这不仅极大影响了患者本人正常的社会生活和支付较高的就医成本,而且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较过去更能关注到这类疾病,并且在三级的综合医院增设心理科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是因为疑病症与患者的人格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以及对疾病态度的特殊性等等,所以仍很难得到充分有效的医治。关于疑病症的治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证探索,任重而道远。

本文版权属于科普中国(kepuchina.org)与果壳网共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技点亮生活:kexuelife_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