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学术 | 清漪园建园前的原初环境考

仅从现有园林遗存去研究清漪园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从而使分析变得主观、片面。所以,若要深入研究其相地造园,就必须了解当初规划设计者所面对的原初环境。然而关于西湖的范围,学术界说法不一;关于其衍变,也较少结合其周边人文景观变迁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史料与最近的考古发掘再探这一议题。一.涉及西湖及其周边环境的古代文献梳理有关西湖的历史文献较多,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描述,但毕竟不是系统的测绘图纸,难免以偏概全。为便于研究,首先将援引的古代文献按年代顺序编排,并将关键信息辑录如下(表1)。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古代西湖位于瓮山西南、玉泉山之东。从现代地形勘测资料中,又可知这片区域地形的大体趋势是西高东低①。水性就下,所以元明清历代为引西湖水南经长河入都城,必然于湖东岸设堤,障水南行。西堤也就成了一条蓄水兼防洪的大堤。因此古代文献中的瓮山泊或西湖西堤(以下简称古西堤)实际位于湖东岸,所以探索古西堤的位置也就成了进一步掌握西湖范围的重要线索。表1  有关西湖及其周边环境的历史文献梳理文献年代西湖范围/形状/水源、环湖自然/人文景观元一统志 [1]大德七年(1303)1)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泉自山而出……泓澄百顷……及其放乎长川,浑浩流转,莫知其涯周伯琦诗文[2]至正元年(1341)前后1)西湖……霁虹架文漪,飞阁摩层霄2)饮西湖堤上……沿大堤并驻亭下,转扩入湖曲……紫石拥驰道,绿水侵弄田析津志辑佚[3]洪武元年(1368)前后1)白浮泉 2)一亩泉 3)榆河 4)玉泉朴通事谚解[4]14世纪末1)西湖是从玉泉里流下来……湖中里必有圣旨里盖来的两座琉璃阁……北岸上有一座大寺元史[5]洪武三年(1370)1)通惠河……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2)大德七年(1303)……巡视白浮甕山河堤,崩三十余里3)皇庆元年(1312)……自白浮甕山下至广源闸堤堰,多淤淀浅塞4)泰定四年(1327)……山水泛溢,冲坏甕山诸处笆口,浸没民田顺天府志 [6]永乐六年(1408)1)西湖景……玉泉山东其湖广约一顷余。旧有桥梁水阁,湖船市肆……故名今存,一漫陂而已青谿漫稿 [7]弘治七年后(约1494—1501)1)瓮山在都城西三十里,玉泉之东,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山下有寺曰圆静,寺后石壁百尺2)出阜成门行廿里许,遂抵湖堤,俛入林麓,回绕而西,湖波粳田,映带左右……又数里,复转而北,山木蔓络……  石梁可涉,潺湲水声,此则所谓圆静者矣怀麓堂集 [8]弘治七年后(1494—1516)1)湖方十余里,有山趾其涯曰瓮山,其寺曰圆静,寺左田右湖……又三里为功徳寺怀麓堂集 [9]同上1)西湖方十余里,有山趾,其涯曰瓮山寺,曰圆静寺。左田右湖,又三里为功德寺李濂诗[10]正德九年(1514)—嘉靖五年(1526)1)功德寺。敕寺松云对殿阁,钓台霜水落鼋鼍马汝骥诗 [11]正德十二年(1517)前后1)行经西湖。珠林翠阁倚长湖,倒影西山入画图陆釴记[12]约正德十六年(1521)后1)遂遵湖堤,绕村徑……举盼间楼台鳞次……午至功德寺王维桢诗 [13]嘉靖十四年(1535)前后1)功德寺游眺。敕寺百年湖水濆,渚花汀柳尚秋芬谢榛诗[14]嘉靖二十七年(1548)前后1)夜自西湖宿瓮山蓟邱集[15]万历十四年(1586)前后1)山下破寺。山岩互结构,古寺对空津宛署杂记 [16]万历二十一年(1593)1)泉水瀦而为湖十余里2)龙泉……南经功德寺,前入西湖3)功德寺……地临西湖长安客话 [17]万历二十二年(1594)后1)环湖十余里2)湖滨旧有钓台3)万历十六年(1588),今上……经西湖……先期水衡於下流闭水,水与崖平……一望十里4)近为南人兴水田之利……而长波茫白似少减矣5)宣德十年(1435)……驻跸功德寺6)瓮山……其南岩若洞而圮者少鬲仙室也7)瓮山人家傍山……西湖当前,水田棊布白岩集[18]万历二十八年(1600)前后1)接瓮山之麓有寺曰圆静,因岩而构……山顶有屋曰雪洞,俯视湖曲,平田远村,绵亘无际山行杂记 [19]同上1)瓮山前有仁慈庵……登石磴二十级,有堂三楹,两庑翼之。西庑前为楼庵,左为圆静寺。寺门度石桥,大道通湖堤,门内半里许,从左小径登台,精蓝十余。室之西殿三楹,左右精舍一间,据山面湖2)青龙桥南里许为西方庵,东望据湖……稍南为三元寺……度三元寺即功德寺矣山行杂记 [20]同上1)西湖北岸,长堤五六里……龙王庙据其中,仅仅一廛耳……内视平畴千顷……外视波光十里2)步西堤,右小龙王庙,坐门槛望湖,湖修三倍于广,庙当前冲,得湖景最全王衡诗[21]万历十六年(1588)—万历三十七年(1609)1)湖堤。……绿尽长短堤……上水人种鱼,下水人种黍区大相诗 [22]万历十七年(1589)—万历三十六年(1608)1)晓出玉泉山,经西湖。玉泉去作北湖波潇碧堂集 [23]万历二十六年(1598)左右1)西湖莲花千亩……歩长堤息龙王庙……至功德寺,水渐约,花亦减矣珂雪斋集 [24]万历三十八年(1610)左右1)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山腰有阁……   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2)(玉泉山处)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帝京景物略[25]崇祯八年(1635)刊印1)上麦庄桥越之……过桥,水亦已深……遂湖焉。界之长堤,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2)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3)又行一里,堤始尾,湖始濒……右顾村百家,上青龙桥4)长堤曲曲石磷磷50西湖湖上路,十里大堤平6)至青龙桥,湖则穷已……际湖山而刹者,功德寺(时已不存)7)功德湖堤寺,荒台马上看。金绳月荡荡,石础露漙漙8)径寺登乎山,望西湖,月半规……民方田作时,大河悠悠,小河箭流春明梦余录[26]约顺治十七年(1660)1)瓮山在玉泉山之旁,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2)玉泉在玉泉山东北……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3)龙泉自金山西山下涌出……约五里许,南经功德寺前入西湖4)一亩泉在昌平西南新屯(时已不存)题耶律楚材墓诗序 [27]康熙戊申年(1668)1)断垄渐平,耕者及其址……墓西去半里,圆静寺僧犹能言其处赠瓮山无方上人[28]乾隆元年(1736)1)僧居御苑西……历历俯长堤乾隆御制诗[29-31]乾隆七年至十五年(1742-1751)1)青龙桥晓行诗。屏山積翠水澄潭……夹岸垂杨看绿褪……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裹小江南(1742)2)昆明湖上旧有龙神祠(1750)3)耶律楚材墓碑碑文……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故培土为山其上以藏之(1750)4)西堤此日是东堤(1764)5)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1751)日下旧闻考[32]乾隆四十七年(1782)1)瓮山……明时旧有圆静寺,后废。今上乾隆十五年(1751),於其地建大报恩延寿寺2)疏导玉泉诸派,汇於西湖,易名昆明湖3)功德寺旧名护圣,前有古台三……或曰此看花钓鱼台4)功德寺侧之松林庵,今无考5)慈恩寺在青龙桥侧……寺东有塔院6)青龙桥南里许为西方庵,东望据湖……稍南为三元寺……度三元寺即功德寺矣7)绕功德寺后,过金山口……峰顶有绀殿角……上书宝藏精蓝……为宝藏殿8)永乐二年(1404)……西湖景东牛阑荘及青龙、华家、瓮山三闸水,冲决堤岸百六十丈二.近年昆明湖清淤发掘与研究成果对比分析1991年昆明湖清淤过程中,翟小菊与岳升阳等专家对湖底遗迹分别进行了考察,并发现多处堤坝遗迹,部分澄清了以往研究中有关古西堤位置的种种猜测。不过二位对遗迹的描述虽大致相同,但又互有出入。首先对于南湖岛以西堤坝遗迹,岳先生记述,“由南湖岛西北角向西偏北约20°~30°的方向,向西北方延伸,在玉带桥东约150米处转向西偏北约45°的方向延伸”[34]。二人对此段描述大致相仿,但对其延续部分,翟先生写道,“曲而向北,其方向正对今日万寿山西侧之石舫,消失于距湖岸500米处的淤泥中”[35];而岳先生记,“在遗址与昆明湖西堤的汇合处,昆明湖西堤向东微微弯曲,其走向恰好与遗址的走向相一致,使遗址得以和昆明湖西堤相吻合”[34],认为此处②以北的西堤,正是利用古西堤改建而成。并例举三点证明:一,二者宽度相仿;二,沿昆明湖堤坝边缘出土了与遗址相同的柏木桩;三,今西堤豳风桥东西两侧仍出土了两排木桩,应为截断古西堤建桥时所留。所以此处以岳的记述更为详尽有据。而后对于南湖岛以东堤坝遗迹,岳先生写道,“沿着南湖岛北边向东南伸展而去”[34],但翟先生描述“南湖岛东面堤岸遗址始于十七孔桥前东堤岸边,先向西,复向南,止于十七孔桥东面第八个桥洞下面”[35]。此处虽有差异,但都指出南湖岛东仍有堤坝遗迹连向今昆明湖东堤。据现有研究分析也有可能是西堤位于黑龙潭一侧的遗迹。另外在这两段堤坝遗迹与南湖岛构成的弧线东北侧,翟先生于乐寿堂前100米处的昆明湖底发现约20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并初步判定为清初好山园建筑基础。岳先生于画舫南、豳风桥东发现不少辽金文化遗存。此外还发现南湖岛西约200至300米的堤坝遗迹上,“有一段约100米长的遗址向南突出约30米,其突出部分呈梯形,顶边长约80米,形似城墙的马面”[34],并认为其很可能是一处兼具防洪和码头功能的堤坝。而在距“马面”东侧约50米处发现一条宽约6米的痕迹,笔直延向排云殿前的昆明湖北岸,并根据《山行杂记》“大道通湖堤”的记载分析其为连接南北的大道遗迹。由此可见,二者研究结果均肯定了堤坝遗迹东北侧曾为陆地。三.质疑与思考然而以上推断引起了另一位专家黄成彦先生的质疑,关键问题如下:(1)位于豳风桥两侧的柏木桩,黄先生认为是为保护桥基免受山洪冲击而设,并非古西堤遗迹物证。(2)黄先生发现堤坝遗迹内外两侧的湖底沉积物采样中均有水生物[36],由此认为“瓮山泊东岸湖界应在龙王庙北侧至瓮山圆静寺山门前‘通道’的西侧”[36]。(3)认为岳先生论证与古代文献描述有2处不妥,直接影响其推断的合理性。对此作者思考如下:(1)对照清漪园图,昆明湖主水道由玉河经玉带桥下泄昆明湖以入长河,次之经青龙桥下泄肖家河。豳风桥所处水道曲折蜿蜒且受堤岸多重阻隔,仅为支流。即便主水道,靠布设成排柏木桩其保护意义不大,反易阻塞河道。(2)堤坝遗迹弧线东北的范围在古昆明湖湖沼扩展阶段应处于湖域范围内,但随着湖沼退缩阶段到来③,此处湖沼水体开始退缩变浅,甚至部分干涸[37],到了辽金以后瓮山西南麓出现聚落,人们兴建堤坝,开辟水田④,且其间又发生多次洪灾冲决堤坝⑤,毁而复建,后至乾隆将此向下深挖成昆明湖。这些都是湖底诸层淤积物中发现水生物遗骸的客观因素,不能因此推翻翟、岳的推断。(3)关于“左田右湖”的记载,由于古文没有标点断句,导致似有歧义。查四库全书原载《怀麓堂集》,作者理解是“(西)湖方十余里,有山趾,其涯曰甕山,其寺曰圆静寺,左田右湖,近山之境于是始勝”。其所指并非局限于圆静寺正前,而是放眼整个瓮山前部。《日下旧闻考》是乾隆下令以清初朱彝尊《日下旧闻》为基础对北京史志地理考证而成,却将此处改为“西湖方十余里,有山趾,其涯曰瓮山寺,曰圆静寺。左田右湖……”,不知当时是否出于纠正《怀麓堂集》容易引起的误解或变化⑥所致。但与《怀麓堂集》同时期的《青谿漫稿》则记载“出阜成门行廿里许,遂抵湖堤,俛入林麓,回绕而西,湖波粳田,映带左右……又数里,复转而北,山木蔓络,郁然而清,苔径逶迤⑦,坦然而平。石梁可涉,潺湲水声,此则所谓圆静者矣”。这与此后《白岩集》所载“接瓮山之麓有寺曰圆静,因岩而构……山顶有屋曰雪洞,俯视湖曲……”相同,说明了西湖形状随大堤呈曲状,如果当时古西堤位于圆静寺至龙王庙一线,湖面断然不会是曲状⑧。关于《帝京景物略》所载“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与“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并不矛盾。因为黑龙潭并非岳先生图绘的范围那样大⑨,而是仅占龙王庙东与稻田豆场南之间不大的一片地方,且在龙王庙所处的古西堤已大致是东西走向,这与《山行杂记》⑩的有关描述是一致的。由此再看《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就更加明晰了。四.明末清初西湖水域范围复原因此对照表1的历史文献与上文分析,笔者基本赞同翟、岳二位1991年昆明湖清淤发掘后的研究推论。但仍需注意的是,岳先生所复原的是元代瓮山泊的山水环境关系。而元代之后,尤其是明代晚期到清初,西湖发生了诸多变化。首先,湖水水源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白浮瓮山渠淤塞,元代瓮山泊赖以仰仗的白浮神山泉,及其沿途汇聚的双塔、榆河、一亩泉断流,至使西湖在此期间几乎仅有玉泉一脉补给。因此汇水量减少,湖域面积缩小。其二,白浮瓮山渠及玉泉水系长时期地汇聚西湖,同时也携带了大量泥沙淤积湖底。尤其是在其进入湖域后的开阔地带,逐渐造成了西湖西北水域湖底抬升⑪,并在后期人力作用下共同致使湖面东移。但作者认为这并不代表西北水域在元后极度缩小,而是相对元代盛水期,湖面已经远离功德寺(即大乘天护圣寺)一带。因为明弘治(1494前后)直至清乾隆时期(1742)前后均有相关记载。其三,基于地势西高东低的缘故,元、明历次的堤坝加固与水道疏濬都格外重视东堤岸及其沿线湖域修治。由此东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之东部水田及下游都城用水等需求,湖域重心逐渐向东南偏移。这一趋势可以从明嘉靖(1521—1566)前后西湖西岸功德寺、钓台的衰落,西湖东岸圆静寺前“大道通湖堤”、码头与龙王庙等兴起的过程中看出。此外龙王庙、黑龙潭也是在明代后期始见于文献记载,由此表明该处湖域此时段得以进一步开发,湖景开始受到关注。其四,出水方向由原来主要由响水闸向长河、瓮山前沟渠向巴沟低地排水变为兼由青龙桥向肖家河三个方向泄水。主出水口仍为响水闸,辅助出水口为青龙桥处青龙闸,中部瓮山西麓与大堤其他零星水口为西北郊园林及田地灌溉之用。其五,文献中有关西湖大堤,东侧自响水闸经龙王庙至青龙桥,西侧自青龙桥至功德寺均常有提及,而西湖西南部自功德寺南至响水闸有无大堤、人文景观则罕有记载。仅有明代西湖十景,应多指沿东岸大堤西望的自然景象。加之西岸地势原本较高,应无需人工筑堤。而《宛署杂记》载“每夏秋之间,湖水泛溢”则恰恰反映湖水西界随水量变化自然涨落的状况。据此推断,东岸由于受大堤所限湖水水位时有高低,西岸湖水边际则时而扩展、时而收缩。此外,岳先生据乾隆诗文“西堤此日是东堤”,推断古西堤南段与今昆明湖东堤重合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的,原因有二。一则昆明湖东堤以东,地势低洼,平均海拔较昆明湖西部低3至4米,古西堤南段若继续东扩,势必导致湖面东移、水位下降、西北湖域消失,而这与当时状况不符。二则长河是金、元历代在开凿平均海拔52米以上的大片海淀台地基础上修建起来的[33],且今天仍可在昆明湖东岸看到,平地高起的大堤将昆明湖水位抬升以入长河,因此古西堤不可能修建在今东堤以东。由此可见,明代后期至清初古西堤位置大体未变,但湖西北水域缩减而龙王庙所处的东南湖域成为主水域。五.建园前西湖周边人文景观复原前文根据需要已对建园前西湖周边人文景观有所涉及,但在历史过程中不少人文景观经历了兴废变化。《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八十五、一百,均对其周围若干重要的人文景观进行了考证,但并不完全。在此基础上,下文又结合表1文献中的环湖人文景观及1991年的清淤发掘,对西湖周边环境试做复原图(见下图),并根据其兴废状况略作标记。

六.结语综上所述,清漪园建园前,在自然与人工水利疏导的双重作用下,西湖水域中心已明显由元代盛期的西北湖域逐渐转向东南。于此同时,西湖周边的人文景观也逐步由西湖一玉泉山联署转向西湖一瓮山联署。*限于资料,图纸据参考文献与1991年昆明湖清淤考古发掘进行推测绘制,在此只作定性分析,定量化的绘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及专家的指教。参考文献:[1](元)札马剌丁,等.元一统志[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05.[2](元)周伯琦.近光集[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0.[3](元)熊梦祥原著.析津志辑佚[M/OL].http://pan.baidu.com/share.[4](元)佚名.朴通事谚解[M/OL]//蔡蕃.昆明湖的历史演变及其环境效应.http://sls.iwhr.com/history/.[5](明)宋濂,等.元史·河渠志.[M/OL].中国古籍全录.http://guji.artx.cn/.[6](明)解缙,等.永乐大典·顺天府志[M/OL].http://www.eshuba.com/soft/39498.htm.[7](明)倪岳.青谿漫稿[M]//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489.[8](明)李东阳.怀麓堂集[M]//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490.[9](明)李东阳.怀麓堂集[M]//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1410-1411.[10](明)李濂.李濂诗[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6.[11](明)马汝骥.马汝骥诗[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1.[12](明)陆釴.陆釴记[M]//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491.[13](明)王维桢.王维桢诗[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5.[14](明)谢榛.谢榛诗[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7.[15](明)王嘉謨.蓟邱集[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7.[16](明)沈榜.宛署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27-251.[17](明)蒋一葵.长安客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50-86.[18](明)佚名.白岩集[M]//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1408.[19](明)宋彦.山行杂记[M]//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1408.[20](明)宋彦.山行杂记[M/OL].http://cache.baiducontent.com/.[21](明)王衡.王衡诗[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7.[22](明)区大相.区大相诗[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2.[23](明)袁宏道.潇碧堂集[M]//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1410.[24](明)袁中道.珂雪斋集[M]//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491-492.[25](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223-307.[26](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1228-1349.[27](清)王崇简.青箱堂诗集[M]//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1658.[28](清)郑板桥.板桥全集[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18.[29](清)弘历.清高宗御制诗集[M]//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1658.[30](清)弘历.清高宗御制诗集[M]//颐和园管理处.清代皇帝泳万寿山清漪园风景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84-309.[31](清)弘历.清高宗御制诗集[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04-318.[32](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  出版社,1988:1391-1677.[33] 侯仁之.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M]//  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建园2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1-12.[34] 岳升阳.昆明湖中的瓮山泊“西堤”遗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92-97.[35] 翟小菊.颐和园昆明湖历史探讨与研究[M]//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建园2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219-221.[36] 黄成彦.关于确认瓮山泊东岸位置的依据:兼与岳升阳先生商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7.[37] 黄成彦,等.颐和园昆明湖3500余年沉积物研究[M].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1996:71-88.注释:①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西南高、东北低,因为西湖东邻是平均海拔低于其4米左右的巴沟低地,且此处万泉河向北流注地势更低的清河谷地。②即(昆明湖西堤)玉带桥北100米处。③参考黄成彦等著《颐和园昆明湖3500余年沉积物研究》P88,湖沼退缩阶段相当于210-1175年,即大致东汉至辽金时期。④见表1《周伯琦诗文》《元史·河渠志》《青谿漫稿》《怀麓堂集》《长安客话》《王衡·湖堤诗》《帝京景物略》。⑤见表1《元史·河渠志》《日下旧闻考》。⑥二者成书年代相距约280年,所以它们所面对的瓮山、西湖或已发生诸多变化。⑦此时尚未修建“大道通湖堤”,圆静寺南是大片的水田,所以《青谿漫稿》作者倪岳需骑马经大堤北绕到靠近瓮山前的溪流堤岸边的小径抵达圆静寺。⑧因为此时西湖西北界仍距功德寺不远(表1),且古西堤自龙王庙东南今昆明湖东堤也不可能再向东大幅度扩展(后文)。⑨查《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光绪顺天府志》等,发现西湖附近共有三处龙王庙、黑龙潭。一处位于金山口西,即前经功德寺入西湖的龙泉之源;一处位于玉泉山山麓;另一处才是古西堤边上的龙王庙、黑龙潭。据前二者记载,潭均广约不过数丈。而古西堤龙王庙旁黑龙潭仅仅提及,并未描述,据此推测其范围亦应不会很大。⑩《山行杂记》载“……西湖北岸,长堤五六里……龙王庙据其中”,不过作者宋彦应是把西湖东北岸的近3千米的湖堤都算作了西湖北岸。这与《白岩集》“西湖堤东,稻畦千顷”将稻畦都划归西湖堤东是一个道理,因为古西堤平面图就是一道大致呈“S”状的曲线,位于西湖的东北岸,故明人有将其内侧稻田称作北岸亦有称作东岸,只是一种相对而言。⑪这一现象可从现在这一区域地势抬升的事实中得到证实,参见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1996年测绘图。更多颐和园历史文化与风光,关注“颐和园微览”

(0)

相关推荐

  • 北京颐和园(清漪园)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 ...

  • (散文)北京西郊好山好水好风光

    (散文)北京西郊好山好水好风光 文|01一线 北京有最古老的皇城古迹,有星罗棋布的大小博物馆,有灯火通明的酒吧商业街,有古朴与现代交织融合的胡同文化.当然,北京还有很多让人陶醉的许多生态公园和山水风光 ...

  • 走进颐和园 泛舟昆明湖

    从昨天到周五 1月5日~1月8日 每天的17:01 在 央视科教频道 CCTV10 <跟着书本去旅行>中 播出我主讲的<打卡颐和园>系列 这个系列一共分为四集 初入昆明湖 探秘 ...

  • 颐和园风光

    颐和园简介: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 ...

  • 颐和争鸣 | 咸丰十年清漪园劫后余存建筑考

    乾隆十五年(1750),为整治北京西郊水利,迎接来年崇庆太后六十万寿,万寿山清漪园工程在拓湖清淤之后启动,耗银四百四十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历时十四年告竣[1].气势恢宏的山水格局和金碧流溢 ...

  • 照相机镜头下的近代中国(二五):颐和园大名鼎鼎,但你知道清漪园么?

    1.1871年,北京,参加满族葬礼的旗手:旗手的这个名称是直译,实际上应该送葬队伍中举幡的人吧. 2.1871年,北京,街头观看西洋景的孩子们. 3.1871年,北京,正在叫卖的水果商贩:目测卖的是枣 ...

  • 清漪园治镜阁外城北门匾额

         清漪园治镜阁位于清漪园西湖,是昆明湖三座岛屿之一.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没有毁坏此处,后光绪重修颐和园时将其拆除,砖石木料用于颐和园的修建.现在遗址只剩下土城一座,隐约可以看出双城的内外城来.   ...

  • 从圆明园中清漪园的耕织图,到清末颐和园的水操学堂 | 颐和园中的小众景点“耕织图”景区

    第221篇 [心尧爱北京] 在颐和园众多的知名景点里,耕织图和水操学堂这里应该算是存在感不那么强的. 这里鲜有游客,基本都是来散步遛弯儿的大爷大妈.比起十七孔桥.长廊和佛香阁,耕织图景区清净得几乎不像 ...

  • 颐和园(原清漪园)的铜牛不是“镀金”的

    颐和园(原清漪园)的铜牛不是"镀金"的 颐和园的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于铸造精美.形象逼真,一直是游人喜欢的打卡地. (图01) 或许铜牛背上的铸刻的<金牛 ...

  • 被英法联军破坏前后的北京清漪园

    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290公顷,其中北部瓮山(后改称万寿山)约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现为颐和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建设,至1 ...

  • 清漪园绣漪桥东南牌楼抱柱石

    清漪园绣漪桥东南牌楼抱柱石 今天,我们从"南如意门"(图01)进颐和园时,在门前的"昆玉河"东岸边(图02),有三根"抱柱石"遗存(图03. ...

  • 和您一起看看遗址废墟中的颐和园!︱乾隆的理想国--清漪园佛国世界到底在哪儿?

    颐和园, 是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因此, 解读颐和园的历史文化, 做一场文化分享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拍摄:琳 拍摄: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