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9)组织里的张仪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读通鉴(19)张仪的博弈论

注:资治通鉴其实就是博弈通鉴,对于各国来说,就是囚徒困境,张仪的判断是对方会选择什么?他拿什么出来?人大多数时候,不会有全局性的思维,都只能选择对自己有好处的事。什么事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大家都处于博弈的一方,张仪就能判断对手的一定会这么做,而不会那么做?

张仪对各国的大王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他们的行为决策无非是几个选项:

第一种选择,这样做对我有利,也对其他国家有利;

二种呢,这样做只对我有利,对其他国家有危害;

三种呢,我这样做对我没有好处,对其他国家也没有好处;

四种是我这样做对谁都没有好处,特别是对秦国危害最大。

五种,这样做只对我有坏处!

张仪赌什么呢,大家都会选择第二种,只对自己有利,对其他人都不好。所以他拿出来是什么?这样做只对我有坏处,让对方去选择,没有人会选择一个只对我有坏处的选项。

五年(辛亥,公元前310年)

张仪劝说秦武王:"为大王考虑了很久,秦国的方案是待东方有变,然后大王可以出兵而得地得人。臣听说齐王最恨臣,臣之所在,齐国一定会攻伐。臣愿将以身赴梁,齐国必攻伐梁国,齐、梁一旦交兵就不是短期能结的,大王借机进攻韩国,秦国就可以进入三川,挟天子令诸侯,并获天下图籍,这是王道大业!"

秦王觉得不错。同意张仪赴魏国任相,齐王果然进攻魏国,魏王惊恐。

张仪说: "大王不要担忧!我让齐国罢兵。"

于派自己舍人去楚国,借得楚国使臣告诉齐王说: "齐国攻魏,这是大王要帮张仪和秦国吗!"

齐王问:"何故?"

楚国使者答:"张仪离开秦国之前就和秦王计划好了,准备借齐国、魏国相互攻战而使秦国借机获取三川。现在大王果然攻伐魏国,那就是大王对内放弃战略计划而用于对攻外伐不该进攻的国家,帮张仪取信于秦王。"

齐王于是下令撤军。张仪在魏国为相一年,身故。

张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说诸侯,致大位得富贵,天下人争相效仿。与他们同时代还有魏人公孙衍,号犀首,也是靠成功学名贵天下。其余,像苏代、苏厉、周最、楼缓这样的人,纷纭徧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着。

孟子专门评论过张仪:

有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是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兵?"

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注:孟子这话是说给所有带团队的人听的,看一个人到底看什么?孟子认为看人的心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这三点,一个人的内心是极其强大的,就好比王阳明死前说的,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人最容易做的是枉道求荣,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达到自己个人私利,这是孟子最痛恨的,问题是天下的人有几个真正能控制自己人性的弱点?所以团队里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谁心性坚定,遇到这样的,一定要对其客气一点。

扬子也对张仪有过评论:

有人问:"张仪、苏秦学鬼谷术,而特别熟练使用纵横之术,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真的吗?"

杨子说:"欺世盗名之徒,圣人特别厌恶。"

问:"以孔子之儒家标准而用纵横术像张仪、苏秦那样行于世间,会怎么样呢?"

杨雄说:"更糟糕,有凤凰般鸣声而却用凶翰(鸟)的外表!"

"但是子贡不是这样做的吗?"

答:"天下纷乱而不解,子贡心里耻于这个。游说诸侯而不富贵,张仪、苏秦所感到耻辱的事。"

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

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乎?才是歪才,不是社会和组织最需要那种才能!"

注:杨雄认为这是朝秦暮楚,只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是舜帝所痛恨的,一个公司里面来一个新员工,就给老板上个万言书,想证明自己的才能和价值,这就是想当张仪苏秦了,公司不乱才怪。

秦王使甘茂诛蜀相陈庄。

秦王、魏王会于临晋。

赵武灵王纳吴广之女孟姚,有宠,是为惠后。生子何。

六年(壬子,公元前309年)

秦初置丞相,以樗里人赢疾为右丞相。

注:战国时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种有才能的人相互碰撞,使中国在社会、人性、组织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对比各种人才、各种成就,不难对人是有功还是有过有一个清晰的划分,张仪是苏秦逼着去秦国的,他在秦国是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也帮秦惠王攻齐布局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后面乐毅能连下齐国70余城也有这个阶段的基础功夫。

但是人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此而不惜制造社会混乱,这对组织来说始终是要警惕的,组织文化需要能将这些人给同化了,否则必然造成内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