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失效,从手术中醒来有多恐怖?
你躺在手术床上,从美梦中醒来,以为手术结束了,松了口气。
然而下一秒,一把利器抵在你的腹部,划开一条切口。钻心的剧痛袭来,血液向往喷涌,有一双手握住你的内脏。
你想逃跑,但感受不到四肢的存在,连根手指头都动不了;你试图睁开眼睛,但眼皮有千斤重;你用尽全身力气大喊,声带却像卡死一样,发不出一点声音。
恐惧吞噬着你,可惜,没有任何人发现你已经醒了。
这种生不如死的痛苦,就是手术时,麻醉失效的“濒死体验”。
大家都知道,麻醉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病人做手术时的痛苦。
但是,全身麻醉这项技术,直到在19世纪中叶才发明出来。在麻醉不发达的年代,做一场外科手术,就等于清醒着接受一场酷刑。
那时,人类到底是如何做手术的?
十七世纪的欧洲,战乱频繁,医疗设备匮乏,外科手术大多简单粗暴,医生们常会用一些见效快的“麻醉”方法,比如棒麻。
没有什么人是一闷棍放不倒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棍。
棍麻的出现大大解决了治病难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病人被敲成智障,小部分还没做手术,人就没了。
还有没那么暴力的,比如放血麻,将病人放血直到昏迷休克;又或者捆绑四肢,压迫神经让肢体麻木。
总而言之,这些物理麻醉方法,无一不是在让病人在减轻痛苦和送上天堂之间反复横跳。
如果你穿越到300年前做一场截肢手术,可能会经历这样的场景——
先被两个医生抓住四肢,摁在一张血迹斑斑的床上,不知道从哪来的棍子狠狠砸向你的头,你短暂地昏迷过去。
随后手术开始,一把尖刀扎进你的伤腿,皮肤连同肌肉被划开。
露出骨头后,医生又掏出一把锯子开始疯狂输出,就像锯木头一样。
等骨头切割完毕,到了止血步骤。医生将皮肉撸回原位,拿起烙铁一烫,嗯,是肉香的味道。
手术结束,如果你还有幸活着,那可真是命大。毕竟那一时期的外科手术,死亡率高达60%。
而且由于麻醉效果不好,病人可能会在剧痛中昏死,然后又在剧痛中醒来。
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医生做手术的第一原则就是:快!
比如俄国医生皮罗果夫3分钟就能锯断大腿;
法国医生拉尔雷曾创造24小时连续完成200多次截肢手术的记录。
在诸多快刀手中,英国的外科医生李斯顿可谓天赋异禀,他能在28秒卸胳膊,2分30秒锯条腿。
但太快也不是什么好事,一次手术时,李斯顿一刀下去,病人的大腿下来了,身边助手的手指也下来了,一旁的围观医生被吓得当场猝死。
没过几天,病人和助手也相继感染而亡。一场手术,创下了死亡率300%的记录。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李斯顿,在没有麻醉的年代,刀不快,肉就疼。
再加上无消毒、无止血,能顺利存活的几率比俄罗斯轮盘赌的胜率还低。
直到1846年10月16日,首例乙醚吸入麻醉手术成功,现代医学麻醉登上舞台,“小李飞刀”的时代结束了。
如今的麻醉方式更安全可控,带上呼吸罩,或者打上一针,你就会沉入梦乡,一觉醒来,手术也安全结束。
不过,麻醉可不仅仅是让你睡觉。为了让你活着醒来,麻醉医生做的,远不止打针那么简单。
手术中,最可怕的状况之一是术中知晓,也就是开头条提到的,麻醉失效,从手术中醒来。
这种比鬼压床还要可怕一万倍的状态,大约每1.96万个病人中,就有一个人体验过。
肉体上的疼痛固然可怕,但更要命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折磨。失去身体控制权的感觉,会让病人感到恐惧、焦虑,甚至有濒临死亡的错觉。
BBC曾报道过相关的案例,45岁的多娜从手术台上醒来时,发现手术才刚刚要开始。
她虽然意识清晰,但身体处于麻痹状态,无法移动,无法翻身,甚至连哭泣都做不到。
她只能静静地躺着,感受着切口处传来的剧痛。
从鬼门关逃出后,多娜换上严重的心理创伤,她每晚都要做两三场噩梦,极度害怕被关在车里。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麻醉过浅。那既然这样,多打点麻药不就行了?
事实上,加深麻醉并不能有效预防术中知晓,相反,麻醉过深可能会带来其他并发症,增加术后病死率。
一针下去,你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
而麻醉医生能做的,就是时刻守候在病人身旁,不断查看病人的脸色与呼吸,随时在监护仪上记录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品的剂量。
保证病人处于最佳状态,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手术结束,成功唤醒病人,也十分重要。
由于麻醉时会注入肌肉松弛剂,抑制病人呼吸,所以如果术后病人药物代谢不干净,可能会导致“呼吸遗忘”,也就是忘了喘气儿。
要是没能急时发现,病人很可能会窒息而亡。
因此,麻醉医生要时刻确保病人能够正常呼吸,准确判断拔管时机,一旦发现呼吸频率下降,立即做好紧急插管,或者唤醒病人。
说到底,一台手术的成功,麻醉医生有一半的功劳。
有一个能让你活着醒来的麻醉医生,真的非常重要!
外科有句话叫“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在拯救生命方面,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同样伟大。
然而在中国,麻醉医生却格外短缺。
我国麻醉医生仅有9.2万人,平均每十万人,共享6.7个麻醉医生。如果按照欧美国家平均每万人有2.4个麻醉医生的标准来看,中国至少需要30万麻醉医生。
如此大的缺口,意味着麻醉医生不得不超负荷运转,一天要上七八台手术,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
手术的精神压力以及长时间的身体劳累,很容易让麻醉医生饱受失眠、抑郁症的困扰,甚至有过劳死的风险。
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在2013到2015年间,因过劳而死麻醉医生占比高达26%。这些为别人保命的人,很多时候都自身难保。
此外,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清楚麻醉医生到底是做什么的,很多人认为他们只要打一针就能下班了。
但你要知道,在新冠肺炎肆虐时,由麻醉医生组成的“插管敢死队”,是第一批走向武汉的逆行者。
他们要打开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口腔,直面高浓度病毒的空气,实施气管插管,连上呼吸机,风险无异于“爆破拆弹”。
麻醉医生是离死亡最近的人,也是最能帮助病人跨过生死的人。
他们做的,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事,救的却是最珍贵无比的生命。
手术结束,病人平安苏醒,能想起的或许只有主刀医生的双眼,而麻醉医生的姓名,从不会被记住。
希望大家能点个【在看】,让更多的人记住这群“无名英雄”,记住他们的努力,记住他们的沉默,记住他们是麻醉医生。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硬核看板(ID:yinghekb),让硬核的知识先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