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中风后遗症(一)
屈某,女,59岁,2006年7月11日初诊。
家人代诉:半年前曾因“脑血管意外”经某县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因救治及时,术后肢体未见运动障碍,而以舌强难语,口角流涎及肢端麻木明显。询知:右侧拇、食指发麻,二便常,苔腻微黄,脉象弦滑。
陈老曰:此为痰浊阻滞心窍、经隧之中风后遗症,治法当以化痰开窍,通络解痉为主,方选涤痰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
陈皮12g 茯苓20g 法半夏15g
竹茹10g 枳实15g 白术20g
当归15g 桂枝15g 川芎25g
猪苓20g 远志 6g 石菖蒲10g
人参 6g 羌活15g 生甘草3g
全蝎9g(酒洗) 南星12g(姜制)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
7月16日二诊:服药后舌强、口角流涎减轻,头昏缓解,手指发麻有所改善,咳痰量减少,睡眠仍较差,苔薄黄,脉弦略数。于上方去南星、猪苓、竹茹,加五味子15g、蜈蚣2条、炒麦芽30g。5剂,水煎服。
7月21日三诊:自诉舌强、流涎明显改善,余症已除,查舌红苔黄,脉弦细。上方去蜈蚣、羌活、远志,加玄参、大枣、黄芩。5剂,水煎服。
7月26日四诊:口角流涎痊愈,嘱上方去全蝎、玄参、人参,加太子参、藿香,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
【侍诊心得】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肢体活动障碍以及口眼㖞斜,舌强不能言,口角流涎等是临床常见的中风后遗症症状,陈老认为其原因总由经脉挛急所致。而引起经脉挛急的原因不外气血不足、痰浊停滞、风邪侵袭、瘀血阻滞等,在治疗上应当结合具体病情辨证论治。本案以舌强,口角流涎,肢体末端麻木与时头昏,咳嗽痰多色白,苔黄微腻,脉弦滑并见,显是痰阻心窍,经络挛急,气血运行不利,肌肉筋脉失养所致。治当化痰开窍,利湿解痉。
用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祛痰湿,消除致病之因,如南星、半夏、竹茹、石菖蒲、陈皮之燥湿化痰;茯苓、猪苓之渗湿利水,为痰寻下行之路;石菖蒲兼通心气以开舌窍。二是疏经络,兼顾经脉挛急,如南星、全蝎、羌活通经络以解舌体之强。三是行气血,既“气行痰消”、“血行津布”,又寓营血环行周身,肌肉筋脉得濡,陈皮、枳实、川芎、桂枝即为此用。四是助正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取“四君”之意,益气健脾,合当归气血双补。
或谓,病者无正虚之征,何以扶正?中风之发生每责之于肝阳上亢,中风发生之后多伴有元气不足。脾胃元气亏损,脾不运湿,遂湿聚为痰;痰湿停滞,加之气不摄津,则口角流涎;气血化生乏源,“血弱不能养筋”,则舌强、肢体末端麻木,故健脾胃可绝生痰之源,益元气可固摄外溢之涎,补气血可顾及筋脉之荣。
二诊之时加入蜈蚣旨在增强本方通络之功,但使用时需谨记:虫类药物多有毒性,长期使用易伤正气,于运用之时应当中病即止,抑或通过增强方中扶正药物的运用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三诊之时加入了玄参、大枣,一则养血柔筋;二则祛风通络之品,久用有伤津之虞,伍之可防微杜渐。
【按语】
(1)运用《奇效良方》之涤痰汤意在化痰调气,《伤寒论》之五苓散则在于利水行津,二者相合,气津畅行,痰浊分消,从根本上解除痰阻之舌强难语,口角流涎。
(2)虫类药物如全蝎、僵蚕、地龙、水蛭等,性善走窜,搜剔痰浊,解痉缓急之力较之于草木无情之品效力尤彰,故临床治中风后遗症,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宜选用。
(3)二诊加五味子合川芎,乃调肝安神,是为眠差而设。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