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好运,藏在你的习惯里。

你曾经问个不休:

为什么做着相同的工作,而他升职比我快?

为什么每天同样干8个小时,而他赚的比我多?

为什么别人已经成为业界大咖,而我还在跑龙套?

我兢兢业业上班,踏踏实实生活,为什么别人日落后还有晚霞,我的日落,只是日落?

我们一天都拥有24个小时,但是几年以后却拉开了很大的差距,鸿沟源于我们如何利用这24小时,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如何建立自己的习惯。

培根在《习惯论》 中说过,思想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没有说思想决定性格,可见习惯在培根看来对于改变性格起到决定作用。

西点军校培训的关键是塑造性格,如何塑造性格,首先要塑造个性。要做一个伟大的领导,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这是基础,是基底核。

1

什么是习惯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

科学家说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如果让大脑自由发挥,那大脑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里有无数间房子,每个房子里都住着一个习惯。

说到底,习惯是什么呢?

我们大脑里有两个地图,一张是反映这个世界本来面貌的地图,一张是体现我们思维和价值观的地图。我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从而做出一系列决策和行动,我们大脑里的第二张地图,决定着我们的习惯。

可见,习惯指导着我们做什么?为何做?如何做?想不想做?

因此,柯维博士总结习惯构成的三要素,即知识、技巧和意愿。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我们做什么?为何做?

技巧是工具范畴,告诉我们如何做?

意愿是动机范畴,促使我们想要做。

你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什么?你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你回到家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你到办公室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这些都涉及到选择、路径和意愿的问题,我们的行为方式会让自己觉得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事实上,杜克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我们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的行为都是习惯的产物。

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

习惯具有隐蔽性,它就像电脑后台的一个程序,不在桌面显示,却时刻影响着你。而它一单启动,就像转动的车轮一样,很难再停下来。

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就像复利一样,随着时间倍增。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习惯是不好的呢?

习惯不能消除,不好的习惯只能用好习惯去代替,也就是说改变习惯。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要想让田地里不长草,最好的方式就是种上庄稼。伊拉斯谟曾经说过:“一个钉子挤掉另一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取代。”

从小到大,我们已经听了太多要养成良好习惯的说辞,但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疏于讲解养成好习惯的方法。这难免让人觉得沮丧。

既然习惯是由知识、技巧和意愿组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突破多年思维定势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告诉了我们答案。这本书在美国被誉为仅次于圣经,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首长达20年,销量超过2500万册。柯维博士也被评为影响美国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

这本书被指为改变命运的奇书,它不仅教我们成功,更强调如何获得幸福,这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2

培养习惯的三个阶段

幼年时,我们完全依赖他人,需要指引、养育和供给。

渐渐地,我们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经济方面,变得独立,能够自我管理,开始变的独立。

后来我们发现,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我们必然就与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不可能依靠自己单打独斗赢得一切。事实上,单枪匹马埋头苦干是不能够把事情做好的,唯一能够确保成功的路径是为自己找到一匹马,我们需要团队协作成就彼此。

我们从婴孩,到拥有独立人格的成人,到社会人,历经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期:围绕着你这个观点——有错误,我怪你。

依赖期是以“你”为核心,你要照顾我,你要为我负责,依靠别人实现愿望。

小时候,这个“你”往往是父母,如果长大了还希望依靠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愿望,那就是在情感上还不能独立,很容易遭受挫折。

生理上无法独立,需要别人帮助;智力上无法独立,需要他人的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情感上不能独立,你的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于别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就会极度沮丧,你的内核极不稳定,人际和社会环境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甚至天气阴沉都会对你产生晦暗的影响,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独立期:着眼于我这个观念——我可以独立,我可以自己负责,我可以自由选择。

独立期是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有权选择。处于独立期的人喜欢单枪匹马打天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会因为他人的意见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当然,过于追求个人独立的人,能够成为“生产标兵”,但却无法成为“优秀领导”。

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情感上独立的人,信息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影响自我价值评价;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能力。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智识总是有限的,天花板伸手可触。

互赖期:从我们这个观念出发——我们可以自主、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开创未来。

互赖期是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共创未来。处于互赖期的人懂得群策群力来实现更高的成就。当然,只有真正独立的人才能向互赖期发展,进入一个更成熟、更高级的阶段。

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也明白合作比单干更有成效;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长补短,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潜力;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也知道爱心、关怀及付出的必要。

习惯的培养正如人生所历经的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重培养的习惯,需要一步一步完成。如果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收获什么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前3个,着重在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包括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些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是培养品德的基础;而后才是“公众领域的成功”,即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效能讲授的是团结、沟通与合作;第7个习惯则涵盖了其他6个习惯,谈的是自我更新,循环往复,螺旋提升。

3

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习惯一:积极主动

这句话看起来就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然而,拿我自己来说,在很多时候,也避免不了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依靠情绪作出回应或者决策,而不是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两张地图吗?在情绪的作用下,第二章地图早已被我抛在了脑后,而积极主动正是在第二章地图的指引下,按图索骥。

比如,一个人一旦连最基本的材料都无法组织好,我内心的声音可能是“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弄不好,态度有问题。” 如果按照我内心的价值观来断定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别人挖掘自己的潜能,进而促进团队效能的增加。

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可否认,环境与条件作用的影响巨大,但并不等于承认它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

消极被动的人总是容易受到天气状况、社会天气的影响,而积极主动的人,总是能够分清他们与自己第二章地图的区别,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从而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有两个人在四十多度的建筑工地搬砖头,一个说“大太阳下搬砖头,累死累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而另一个则说“我不是在搬砖,我是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在外界的刺激与最后的回应之间,人拥有选择的自由,而每个人之所以选择不同,就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自我意识、想象力等不同,因此在同样的刺激下做出了不同的回应。

刺激和回应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选择的自由,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这段距离时,我们往往可以收获幸福和成功。就如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应对方式,摈弃如果、要是等假设性的说辞,开启我能、可以等积极肯定的想法,就是在告别逆来顺受或是条件反射。

而这段距离间的选择自由,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哪些事物上?

通常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分成两类: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是指我们关注的问题,包括天气、政治、经济、健康、子女、学习、工作、世界局势等等。影响圈,则是指我们能够影响或者改变的事情,比如个人情绪、健康、工作等。有些事情是我们关注,但无法影响的,比如经济危机、贸易战、别人的弱点、宏观形势等,这些事情就属于关注圈而不属于影响圈。两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区别就在于,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令人鼓舞的是,在面对环境选择在影响圈回应的同时,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力也得到增强,进而促使自己的影响圈不断扩大。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就越来越怨天尤人,从而造成影响圈日益未萎缩。

如何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呢?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就可以训练我们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比如,我们如何面对交通堵塞、如何应对他人无理的要求、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以及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实际上,从一个人的言谈上,就多半可以看出他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的。例如:

消极被动的人总说:如果我的学历高点、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要是我的老板不那么武断、要是我有更多的金钱…

积极主动的人则会说:我可以更有耐心一些、我可以多学习一些技能、我可以更体贴一些…

消极被动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而积极主动的语言则是“由内而外”改变,即先改变自己的行为,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也要承担随之而来的结果,当我们拾起棍子的一头,也拾起了棍子的另一头。

不妨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射进影响圈里,从各种小事开始,做出承诺,并予以兑现;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习惯二: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意思是说做事之前,认清方向,特别是人生目标。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参加了趁早在西安的新书推介,王潇在一开场,让大家做了一份练习。假设今天是你的葬礼,你希望你的墓碑上写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希望别人如何对你进行评价?等等。我在写那个评价的时候,也即明白,这正是自己心中真正渴望成为的人,真正渴望的人生目标。

很多人在成功之后,感到空虚不快,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那是因为,他们在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梯子搭在了错误的墙上,终将无法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以终为始”的原则基础。

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构成:第一次创造——心智,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第二次创造——体力,付诸实践。

高效能人士,在行动前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人生各个方面所期望的结果,即目标。

无论是人生规划、事业、婚姻、教育子女,都有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很多人连自己的目标都没有搞清楚,就忙于提高效率,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以终为始就意味着,我们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从而使决定行为和态度的思维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原则。

以原则明确生活中心。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有人以家庭生活为中心、有人以工作为中心、有人以名利为中心、有人以自我为中心,有人以享乐为中心……

这些原则一旦落定,对生活各方面的强烈影响毋庸置疑。

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建立明确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和谐。

如果缺乏固有的生活中心,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和自我评价,就会随着社会评价做自我评价,如同浮萍之于流水,没有根基,动荡飘摇。

以永恒不变的原则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维定式,也就能正确审视生活重心。即便眼在前往终点的路途中,遭遇挫折,也有稳定的力量支撑,得以实现。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由于拥有坚实的内在基础,总是见解不凡,思想行为也自成一格。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

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

对于个人来说,基于正确原则的个人使命宣言是评价一切的标准,它将成为个人的宪法,成为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关键抉择的基础,也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情绪下做出日常决策的基础。

确立人生使命,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核心是一切思想观念的根本。

安  全  感:代表价值观、认同、自尊自重与归属感;

人生方向:是生命的追求方向以及决断所依据的准则;

智       慧:是对事务的认知、理解和判断能力;

力       量: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耐。

这四者相辅相成,安全感与明确的方向可以带来智慧,智慧则能激发行动。若四者十分健全且均衡发展,便能产生高尚的人格、平和的个性与完美正直的个体。

习惯三:要事第一

习惯三落实了前两个习惯,它通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中心的处事态度,进而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指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所谓重要的事情是指,你个人觉得有价值及对你的使命、价值观、目标具有贡献的活动,会使你的生命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事,但是这些事情多数是不急迫的。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运用时间管理矩阵。

时间管理矩阵与以往时间管理方法截然不同之处,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因为无论你管理与否,一天只会有24小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这24小时排兵布阵。

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根据个人管理理论,将耗费时间的事务依据紧迫性与重要性分为四类。

对这四类事务的偏重,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偏重第一类事务:这类事务通常被称为“危机”,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类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压力大、精疲力尽、被危机牵着鼻子走、忙于收拾残局。

偏重第三类事务:有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第三类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类事务。整天忙于应付一些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迫之事往往是别人的优先,对别人很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结果:急功近利、被视为巧言令色、轻视目标和计划、人际关系肤浅。

偏重第三、四类事务:有些人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第三和四类事务上,可以说他们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结果:完全不负责任、被炒鱿鱼、基本生活都需要依赖他人。

偏重第二类事务:高效能人士总是能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他们还会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上,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结果:愿景、远见、平衡、自律、自制、很少发生危机。

若想做到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第二象限的活动上,需要以下四项关键步骤: 

确认角色:作为一个个体你有属于自己的各种角色,先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再列举自己想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

选择目标:就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安排进度: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

每日调整: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如果能够建立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就能提高安排生活的能力,能够真正做到要事为先,言出必行。

从此,就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实现个人的独立,不必再求助于他人。

4

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境,目的是争取更丰盛的机会、财富与资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竞争。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利人利己(双赢):为自己谋利也不忘他人。

损人利己(赢/输):攀比、竞争、追求地位、权力欲。

损己利人(输/赢):委曲求全、讨好他人。

两败俱伤(输/输):总是嫉妒或批判他人。

独善其身(赢):一心求胜,不顾他人,自我为中心。

好聚好散(无交易):买卖不成仁义在。

以上6种交往模式,哪一种最好?

最好的选择是视情况而定,如果赢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如果你十分珍惜某一人际关系,而牵涉的问题又无足轻重,那么偶尔以输/赢模式来肯定对方也无妨。

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都只是相互依赖的大环境的一部分,于是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5个独立的方面。

“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这也是双赢思维的5个要领。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形成双赢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培养双赢品德。双赢品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

诚信:即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不了解“赢”的真正含义及其与我们内心价值观的一致性,那么就不可能做到“赢”。没有了诚信的基础,双赢不过是一种无效的表面功夫。

成熟:这是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在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这是双赢的基础。

知足: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我当然知道这很难,毕竟二八原则赤裸裸的在揭示着现实)

当你超越环境、态度和行为,将触角探到自己的内心,会发现双赢和所有其他正确原则一样,本就深植在我们的生活中。

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双赢来自诚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它体现在能有效阐明并管理人们的期望和成就的协议中;在起支持作用的双赢体系里蓬勃生长;经由必要的双赢过程来实现。

习惯五:知彼解己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

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如果你想养成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就不能单靠技巧,首先你要“知彼”。这一点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

倾听的五个层次:

充耳不闻,压根就听不到别人说话;

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打哈哈;

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

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

移情聆听,为沟通提供心理空气。

在这五种聆听层次上,最后一种聆听是最理想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将房间里的空气突然抽走,这个时候生存就成为了我们唯一的动机,我们可能就不太会去关注别人、倾听别人、理解别人了,如果一旦心理上被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就相当于我们为这次沟通提供了心理空气。

对比看看,你在哪一层?

四种回应误区: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这四种回应方式基本以“我”为中心,至于对方的想法、情绪、需求,都被“自我”屏蔽掉了。

有效沟通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复述语句,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第二个阶段:加入解释,完全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使用左脑进行逻辑思考。

第三个阶段:渗入个人感觉,右脑发挥作用,体会对方的心情。

第四个阶段: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在这四个沟通阶段,充分运用了感情和理性,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在沟通中出现了问题,不是我们的逻辑和理性不到位,而是感情走偏了。

我以前不太认可这一点,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发现,如果能解决沟通中的感情问题,大部分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以前主要依靠逻辑解决问题,理性有余情感不足,现在情感被我排在首位,到位之后,再上逻辑。

理性是指我们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感情是指我们的移情能力,说明我们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

古希腊有一个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这也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你对他无法产生信任,沟通就不会开始。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沟通就很容易处于对抗状态,也无法达成我们的目标,而表达自己是建立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

习惯六:统合综效

通常来说,沟通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层次:

低层次的沟通:互相提防。

此层次源自低度信任,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作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输或者输/赢。

中间层次的沟通:互相理解。

此层次是互相尊重式的,可以理性地理解别人,却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正理解他们的模式和设想。这种沟通层次在独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尚有立足之地,但并不具备创造性。

统合综效:双赢。

这意味着1+1等于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度信任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

简单地说,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精髓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综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应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条件下它总是存在的。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能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完全矛盾的两种意见同时成立是符合逻辑的,问题不在于逻辑,而是心理使然。就像是这样的一幅图,有人看到少妇,有人看到老太:

沟通的过程中,有分歧才有收获,这也是团队存在的理由和重大原因,就像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个人一样,思想在碰撞中才能擦出火花来。

如果我们将对方不同的声音,视同于我们沟通中的阻力,我们必然的做法就是消减阻力,但这样做的坏处可见一斑,终有一天会引起反弹。

5

自我提升和完善

习惯七:不断更新。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为了砍一棵树已辛苦工作了5个小时,精疲力竭却进展有限,你想必会建议他:“为什么不暂停几分钟,把锯子磨得更锋利?”

然而对方却回答:“我没空,锯树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磨锯子?”

看到这个答案,大部分人都会瞠目结舌。

但事实上,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就如同这位锯树的人,只顾着一味往前赶路,却忘了“更新自己”。

我们每个人就好像是那个锯子,如果我们不能磨炼自己,就会越来越钝。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自我更新有以下4个层面:

身体层面:通过正常适量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维持生理健康,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耐力、韧性、力量。

精神层面:通过阅读启发性书籍、接触大自然。按照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要保持一种内在精神的平和,并能够不强化自己的价值体系。

心智层面: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正像是一首诗所说,能工作时就工作,不能工作时就写作,二者皆不能,读书、积累、思索。

社会情感层面:通过持续增加情感投资来更新。顺便看看情感银行里的钱,还够花吗?

身体层面的自我更新等同于强化个人愿景,精神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领导,心智层面的自我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管理,“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这属于个人影响圈内的事情。

而个人领域成功是公众领域成功的基础,只有当我们专注于自己影响圈内的事物,我们才能以知足的心态对待他人,真诚尊重彼此的差异,理解并找到综合综效的解决方案。

6

写在最后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符合成长规律,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由依赖进步到独立,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3个习惯。

第二部分,由独立到互赖,属于“公众领域的成功”范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3个习惯。

第三部分,自我提升和完善,则涵盖了其他6个习惯,谈的是第7个习惯自我更新。通过这一习惯来统合前6个习惯,实现7个习惯的良性循环。

越是积极主动,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和管理;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象限事务的更新活动;越能先理解别人,就越能找到综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越是在培养独立的习惯方面加以改进,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领域的复利概念,也知道复利的威力,就连爱因斯坦也说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习惯则是自我提高的复利,就像金钱借助复利倍增一样,习惯的效果也会随着不断重复而倍增。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或许不会发现有何不同,但是经过五年、十年、二十年,再次回顾时,就会发现好习惯让我们获得的红利,以及坏习惯让我们付出的代价。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你是一事无成还是成就辉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当前的习惯是否让你走上了通向成功的道路,你的梯子是否搭上了正确的墙。

正如李笑来说,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只能做时间的朋友。对于习惯来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好习惯使得时间成为盟友,坏习惯使得时间成为敌人。

养成好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根本无需坚持。董卿说自己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个小时的书,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仅依靠的是专业度,背后还要拼的是大量的知识储备。撒切尔夫人小时候父亲不允许她说不能、太难之类的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没有一台电脑,他就是个书虫,每天至少花5-6小时去读书,他说读一切可读之物,我的工作就是阅读。看富兰克林传,他为自己列了13项习惯,每礼拜专注于一个习惯,直到习惯养成。

不是一个人优秀了才有好的习惯,而是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才让人变得越来越优秀。你准备好了吗?

推荐:重读《小狗钱钱》,我忍不住揭示这21个人生道理……

上篇:电话汇报,我被领导批评后,做了四点反思……

搜索公众号 " 七十二朵云 "

遇见小云,陪你成长。

作者小云:

管理学硕士,企业中层。

(0)

相关推荐

  • 高能效人士的7个习惯

    第1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你可以改变行为,比如更努力.更勤奋.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更快的到达错误的地点.你还可以改变态度,比如更积极地思考,但是你仍然到不了正确的地点. ...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有哪些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指的是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柯维所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套正确的行为准绳. ...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摘

    运营的小事,用心听运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 本书分为重新探索自我.个人的成功:依赖-独立.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互赖.自我提升和完善四大部分 ...

  • 男人未来好不好,其实藏在他的习惯里

    一个规规矩矩的人,总是会被"死板"的想法所压制,然而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总会错失很多东西,只有一个对未来有着人生规划,做事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的人,才能真正实现美好的心愿. ...

  • 家的秘密,就藏在这10个习惯里

    5月15日,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周六,更是"国际家庭日". 什么是家? 白居易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陆游说:"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 ...

  • 九言 | 好运藏在努力里,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色彩,淡淡的就好,深了会褪色:生活,简单就好,复杂了会变质.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没有答案,但我们总要勇敢地向前. 一尘不染不是没有尘埃,而是尘埃任他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有些事,等失去了,才知 ...

  • ​父母的习惯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作者:木青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孩子与孩子之间怎样拉开距离? 知乎网友@康少妈爱康少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目了然,一比高下. 一个小男孩坐公交车,被快速路旁边一个特别高大 ...

  • 向暖花开《好运藏在你对生活的爱里》

    好运藏在你对生活的爱里 下楼往左100米,有家蔬菜水果铺,往右50米左右,也有一家. 作为一个照顾一家人胃蕾的主妇,我天天光顾这些地方. 光顾的久了,发现这两家的风格与处事迵然不同,福气财运也大相径庭 ...

  • 一个人越活越年轻的秘诀,就藏在这些习惯里

    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虽然无法改变,但是却可以延缓,良好的心态,是你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信念,也影响着一个人的状态. 谁也不想有着比实际年龄更老的面容,整个人精力 ...

  • 一个家的幸福感,藏在这4个习惯里

    文 | 甘蓝蓝  ·  十点读书原创 起床.吃饭.工作.睡觉,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事,决定了我们生活质量的 90%. 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殊不知,眼前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诗和远方. ...

  • 你的习惯里,藏着你的运气

    <出众,从改变习惯开始> 原著 | 马克·列克劳 解读 | 玻璃面具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韩丹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 今天我们要介 ...

  • 为什么会得癌症?答案可能藏在你的生活习惯里

    2019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数量超过350万,且近年来,癌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大部分癌症是人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