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公益】他,唯一可以跟黄帝媲美的伟人

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是华夏人文始祖-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诞辰纪念日。

今年是大禹诞辰4148周年。大禹的家族来自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一脉,而且祖上是黄帝的嫡子一脉。从轩辕黄帝世系普表可以看出,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与唐尧同辈,高出虞舜四辈。禹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现在的山东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根据史记,早在晋国时代,就认定了六月初六这一天是大禹的诞辰;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就习以为常地祭祀大禹。祭禹的仪式一直沿袭到了宋朝,宫廷将这一天定为“天贶节”。《宋史·真宗纪》中记载,这一天,“京师断屠宰,百官行香上清宫”,说的是宫廷断屠宰,但民间却可以大杀猪羊,烹而食之。 因此,六月初六在民间也被称之为“祭神节”。

# 六月初六的文化内涵 #

“六”在『易经』中对应坎卦,为水、坎坷,是险阻之象;六月初六,坎为水,上下、前后、内外皆为坎水,象征着水源源不断而至,形成重重险阻。我们从卦形可以看出,坎卦(☵)外面是两个阴爻,中间是一个阳爻,象征坎水外表柔弱,但内在有不畏艰险、执着刚强、奔流不止之性, 所以自古以来有“滴水穿石”、“波涛汹涌”之说。

同时,水有一个重要特性是往低处流。所以,只要能顺应水性,善加利导,水是可以尽利万物而无害的。故此,在《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美言。

由此可见,大禹诞辰日在六月初六绝非偶然。

# 大禹治水,因势利导 #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严重影响到当时正常的农业生产,百姓愁苦不堪。于是尧帝就召开首领会议,授命鲧治理洪水水患。鲧所采用的治水方法是障水法,在岸边简单设置河堤,也就是“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的方式,结果水越淹越高,治理了九年也没有使灾情获得缓解。

尧帝之后,舜帝继位,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经验教训,没有继续按照父亲的方法来进行治水,而是根据水从高往低流的特性,用“疏顺导滞”的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顺势将这些洪水都疏导开来,把水引到了河道以及一些低洼地,逐渐地平息了水患。老百姓们也开始重新选择自己的栖息地,放弃比较高地势的地区,选择比较适合耕种与灌溉的地区安居乐业,使得农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

大禹治水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那就是至今还被广为传颂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

传说当时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正值妻子生产,听到了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但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说,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禹完成了治水的伟大事业,受到了皇帝以及百姓的推崇和赞叹,人民十分爱戴他,尊称他为“大禹”(伟大的禹)。舜因此让位于大禹,大禹成为了夏朝的第一个君王。

# 大禹分九州,创中华制度文明 #

大禹治服洪水以后,把所领导的部落划分成了冀州、青州、豫州、扬州、徐州、梁州、雍州、兖州、荆州等九个州,并把九个州作为九个行政区域来管理,建立起按区域组织居民的制度。大禹这一创举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大禹精神 #

大禹在治水中埋头苦干、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大禹身上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一直激励和滋养着后世的中国人在民族发展与进步中的责任担当。

大禹治水展现出来的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创新求知的过人智慧,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和敬仰。大禹治水的思维和理念依然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激发当代中国人在解决包括水危机在内的环保道路上奋力前行。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大禹治水精神,从大禹治水中汲取抗御自然灾害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

大禹的伟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由新易国学 明纯编写)

精彩视频抢先看

视频号:文言午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