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朱耷百幅书画欣赏
朱耷(公元1625—1705年),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的第十世孙,生来就是皇室直系后代,其祖父是书画家、诗人;父亲是山水花鸟画家;而其叔父,即是学者也是书法家。故朱耷自小就受家庭熏陶,从小就聪慧过人,八岁能吟诗,十一岁能提笔画山水,家庭教育让朱耷具有了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在明朝的律令中,皇室宗亲可以不参加科举就能入朝为官。但是朱耷还是参加了,并且首次考试就中了秀才。
而在他踌躇满志正要实现理想抱负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覆灭,清朝统治者对于明朝的皇室宗亲展开虐杀,朱耷一家九十多口人全部被屠杀,母亲与弟弟逃难至山中躲过一劫,但朱耷的妻子和孩子在逃难过程中相继去世,朱耷为了保全性命,出家剃发进入了鹤林寺。
个山小像
没毛驴,初生兔。
剺破面门,手足无措。
莫是悲他世上人,
到头不识来时路。
这是朱耷自画像《个山小像》中的题诗,足以见他当时的手足无措。但是幸运的是朱耷受到弘敏法师的冒险收留,并在五年后成为弘敏法师的正式弟子,法名传綮,号刃庵。在寺院之中,他开始修禅,研习书画。为僧后,常用字号有:驴,驴屋,人屋,刃庵,传綮,雪个,个山等;道号有:朱道朗,良月,破云樵等;常用的是八大山人。在朱耷的画中常有题“八大山人”四字,以草书连缀,似“哭之”、“笑之”,寓有“哭笑不得”之义。
八大山人在画中书画中抒发自己的愤慨,表现自己的气节。他作为一个生活在改朝换代时期的贵族艺术家,只能够运用婉转隐晦的方式,用世俗不容易看懂的语言来宣泄,他的题画诗就是它思想的表达,性情的流露,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只能通过书画中的“佯装疯癫”来发泄。
朱耷他是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的,但是这种造诣并不是在于技法,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他热烈情感的表达和精神内涵的流露。悟道自然间,由情感赋予绘画作品感性的神韵,笔墨有尽而意韵无穷,寥寥数笔,几片残山剩水,不再关注形似,而是将笔墨与形象完全融为一体,“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鬼神”他的画是谜语,题画诗是解密的引子。同时在位置经营能力上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优秀的画家之一,他的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花鸟画中。即构图奇、险中见精神,着重突出主要形象。
八大山人一生历经坎坷,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其尝尽人间冷暖,其艺术饱含着无尽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历经艰辛和洗礼之后,八大山人的画不再是思念家园,或是简单的情感,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类命运,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这是对于中国写意画是有着跨时代意义的,八大山人的艺术追求也影响了包括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在内的一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