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隆祖
张隆祖
张隆祖,文昌帝君张亚子的父亲,生于二月十一日。宋元皇帝封他为“显庆慈佑裕令德王”,佛教封他为“证果长寿王菩萨”,道教封为“储真衍庆天尊”,民间百姓也十分崇拜他,尊称他为张公。
张隆祖相关传说
张隆祖传说一
据传,张亚子的父亲张隆祖和母亲戚氏,家住越西县,早年并无子嗣,年过花甲,戚氏夜梦吞下一粒金珠,而身怀有孕。于西晋武帝太康八年丁未,即公元287年二月初三,降生于越西金马山(今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的老张家,道书描绘张亚子降生时,“祥光罩户,黄云迷野,时值仲春,天文焕烂,为张宿降于人间”。
张隆祖传说二
然而,在民间说到张亚子降生出世就更玄乎了。说他的父母叫张公张婆,年高无子,在碗泉山(今四川剑阁县碗泉乡)打柴时,一块巨石有一碗口大的泉水坑,这水只有半碗,天晴不涸,天雨不溢。二老在碗泉旁祈求来世,划破手指,滴血于碗泉之中,血聚而生红虫,二老精心喂养,红虫长成金蛇,尔后又化形为张亚子。
张隆祖传说三
在梓潼民间还流传着张亚子水淹许州救父母的故事。相传张公、张婆常去碗泉山、七曲山一带采樵打柴,后去百顷坝卖柴,常听有天上仙乐锣鼓相送。许州连年大旱,州官怀疑有仙乐相伴的张公、张婆是妖怪,说是斩杀祭天可以缓解旱情。于是,州官将卖柴的张公、张婆关进大牢。张亚子平时最心疼自己的父母,一气之下,请来灌口二郎神,借水淹许州。二郎神祭起三尖剑,从藏王寨山白阳洞借水淹了许州城,张亚子砍倒两根梓木,顺流砸开牢门,救出父母,回到了七曲山。张亚子又赶到百顷坝,见到处是一片汪洋,他连忙拔剑,连扎九剑,立即出现九口大井,淤积的洪水从九口井流向暗河,化解了水淹许州之危。
江油市文胜乡旅游区,距宝成铁路厚坝站10公里,处在龙门山褶带的深切割山谷中。区内,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生态山水风光俊美奇险,一座座山苍劲挺拔,一道道谷奇险隽秀,一条条溪逶迤蜿蜓,一个个洞幽深险奇,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把这12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打扮得如诗如画,古老而新奇。加上养马坝古镇的小镇古貌,又气候宜人,游人到此恍若置身仙境。清人刘宣赞曰:“余既察其中,羡其岗峦之雄奇幽险,谓是江油之乐乡,直与武陵源仿佛也。”景区旅游资源包括明代建筑普照寺,胜利水库,白阳洞区溶洞群,养马坝古镇,香花谷、映马峡、马尾峡等自然、人文景观。现在各景观点之间都有公路连接,文胜乡自然景观以山谷为主,道路随溪流而行,相较平缓,倘不到原始森林区猎奇,溶洞探险创无山可爬,老年人都能到各处揽胜。被江油市人民政府1992年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胜普照寺,位于文胜乡政府驻地长坪村。该寺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后经大清同治四年、十四年的维修再建,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寺院。如今该寺经热心佛教的人士捐资培补,到该寺可领略明清的建筑风格和书法(有字碑留下来),寺院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景色怡人。胜利水库始建于70年代,库容580余万立方米,贮水灌溉控制32万余亩,水面近4万平方米。库区背靠龙门山脉,与青山相伴,前邻川北丘陵,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实为状观。库边多处半岛伸入湖中、植被繁茂,库边林荫、草坪、沙滩环境清幽雅致。乡村公路通重华、文胜进入干线。库区可作休闲度假、水上游乐之良好场所开发利用。
由文胜乡场镇驱车北行,到李家沟即进入溶洞群景区。其山林殊异,群峰叠翠,神奇的画面,即迎宾而至:睡美人峰如少女仰卧,长发下垂沐着凉风,悄然入睡风韵天成;沿溪北望,猿人峰酷似猿人仰面问天;狮头峰像雄狮威距山腰,维妙维肖耐人寻味;在白阳桥头遥望,高大的白色峭壁映入眼中。岩高白仞,峥嵘崔巍,仙女、白阳两洞分置于左右悬岩上,相距约两百米。岩间有冲沟顺山直下,沟后藏王寨主峰,峰峦时而薄纱飘浮,时而云雾笼罩,缥缈神奇。朝阳初露,群山叠翠流金,玉壁生辉,夕阳晚照,峰间漏出道道霞光,深邃迷离。白阳、仙女、黑风三洞,是喀斯特岩溶形成的溶洞群,对其成因古代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说:“在汉代,文昌菩萨父母被脏官所害,下狱许州,文昌请二郎神借涪江水淹州衙救人。二郎神携箭到白阳洞山下,箭射左侧悬岩无水出(今仙女洞),再射右侧山岩仍无水出(白阳洞),便坐在石头上叹了一口气,所有的柏树都倒向一边。旋站起来复向二洞下方射出第三箭,方有大水涌出,顺沟喷下流入梓江,水困许州衙,文昌才救出父母亲。二郎神所坐的那石头上面,还留有有一深槽,臀部及睾丸印迹尚存。”这个神话至今仍在民间传颂。民间传说虽不能解释岩溶的成因,但却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感情,为该景区注入了寻味的遐想。沿冲沟有小路到白阳洞,其洞口如蛤蟆形口,高宽都达二、三十米,洞壑宏大深邃,有神佛塑像,常有信徒朝拜。
洞左侧有热风吹出,右侧主洞又凉气袭人,在一个洞口冷、热气同时出现,是白阳洞的独有特色。洞中时宽时窄,忽上忽下,据探奇者说,洞内有大小厅洞三十余个,有暗河与黑风洞相通。洞口外,修有简易栈道绕悬岩到冲沟,倘设一虹形栈桥通向仙女洞,不仅仙女洞可以浏览,栈桥在白云,淡雾中时隐时现,多么酷似“七夕鹊桥”!仙女洞传有仙女在洞内修行而得名。黑风洞在悬岩底部,洞内阴湿扁窄,阴雨天时有云雾从洞中生出,故得名黑风洞。白阳洞飞泉,是藏王寨山脉喀斯特岩溶的地下暗江口,平时出口流量为0.6-1.5秒立方米,最枯时为0.3秒立方米,最大的溶水流量可达14秒立方米,《四川通志》《蜀水经》《寰宇记》等史料都说其水是由涪江黑牵洞(又名二郎洞)流入的。但黑牵洞海拔约700米,而飞泉出口海拔约920米。而水也非白阳洞、黑风洞涌出,而是由黑风洞下六七十米处的黑龙洞涌出。故该飞泉的真正成因尚须进一步考证。该飞泉水质特佳,《寰宇记》载:“水色清冷,其味甘美,时以为琼浆水也。”在夏秋雨后三、四天中,大水从洞中涌出,以20%的比降,飞流直下长达千米。从上俯视,时而似长鲸喷玉吐珠;时而像脱疆野马,奔腾咆哮;时而如蛟龙入海,激浪万卷;时而似猛虎下山,呼吼雷鸣。当激流碰上巨石如堆堆雪花,通过陡坎又似银河倒泻,水雾弥漫,气势磅礴。现在雨后三、五天内仍可见此奇观。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政府利用飞泉水浆,已建成一处小水电站,可见飞泉水景之丰富。据初考,此水并非由涪江上游的黑牵洞注入,而是藏王寨的积水通过漏斗现象在地下形成了巨大的暗河(或水库)溢流而出。如能进一步发掘,必将探就一处地下奇景。由白阳洞到养马峡,路旁有一洞穴,群众称为风洞,微风不断由洞中吹出。夏秋时节,凉风习习,人到洞前心旷神怡,暑气顿消;冬春时分,热气四溢,置身其间,浑身温暖,如沐艳阳。养马峡是一个长条形的山间冲积平坝,面积达数百亩。由于溪流不畅,山洪乱流,遍坝麻柳,荆棘丛生,居民只垦出了少量土地。养马坝古镇就座落在其中,实为旅游区的中心,适于“沟内游、沟外住”的自然景区开发原则。各景点列于四周,相距三、五公里。养马坝古镇据史料载溯始于唐,五代十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剿后主,后主逃至,座骑不能登险,留于此养而得名养马坝。现存古镇为明清遗留民居古镇。街入口为镇门桥楼(该类建筑风貌现已罕见了)。古街保留古朴典雅之貌。全镇150余口人,40余户铺。古镇依山傍水,蜇伏于莽莽群山怀抱里。街口门楼横立,为全镇门户,街不长,也不宽,街面卵石铺砌,石缝间绿草茵茵,铺店古朴典雅,镇民淳朴好客,在街铺小店里浴着凉风,端一杯酒轻酌慢呷,香入口,沁人心。夹一著薇菜、鲜笋品尝,别有情趣。步出镇街,小溪横阻,岸堤、溪中有古麻柳数十株,依偎古树,缠绵悱恻,葱笼蓊郁。树荫下妇女捣衣、儿童戏水,一片人间乐趣。溪流中有两株古麻柳,相伴相依,形若夫妇,村民呼为“鸳鸯树”。在清澈荡漾的溪水中,倒影摇曳,与镇后夫妻峰相辉映形成绝唱。
张隆祖建殿祭祀
在梓潼七曲山大庙内,有一座启圣宫,是祭祀张隆祖的。启圣宫又叫圣父殿,是清代建筑。殿内供奉的就是张亚子父亲张隆祖。旧时每年正月十二,都要在县城举行文昌出巡的民俗活动,圣父与文昌一起,乘坐八抬大轿,身着白蟒袍,下山接受百姓的顶礼膜拜。
圣父塑像后边有两幅十分珍贵的石刻:“弘文宣化”和“张翼精英”。石刻上方印章显示,作者是雍正皇帝的异母兄弟爱新觉罗·允礼,即“果毅亲王”。当时他奉圣旨去康定泰宁寺主持六世达赖喇嘛回西藏继位大典,途经七曲山,有感而题。
“弘文宣化”是赞颂文昌帝君的功德,而“张翼精英”是赞扬张翼的文治武功。“张翼”是谁?张翼字伯恭,三国时蜀汉犍为(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人,三国蜀汉时做过梓潼太守。诸葛亮四次北伐都以张翼为前军都督;姜维也十分倚重张翼,二人曾同守剑阁,最后都死于乱军之中。张翼在前,张亚子在后,二人同为张姓,在梓潼地区都有很好的德行和口碑,所以受到果亲王的赞誉。
碗泉山圣地
据《剑州志》记载:“碗泉山顶上有一大石,石上有一凹,可盛一碗水,终年不涸。”山上原有古庙三座,石碑一座,植有古柏108余株。山崖上刻有对联云:“一碗神泉照出许多风水,两尊活佛开来无数文人。”故名碗泉山。
碗泉山为台梁状低山。境内最高点在九曲山巅散墩包,海拔为948米,最低点在白兔村3组张口石小桥河底,海拔为465.5米。地从山脚到山顶呈阶梯状分布,阴坡台面高差大,现已有张公张婆家园、药王殿,观音神水、雷打忤逆子等人文、自然景观集古、幽、秀、奇于九曲山之巅,显现出碗泉灿烂的历史文化,碗泉山道教造像,位于碗泉乡,有道教石刻多处,规模较大的有两处,一处是在碗泉乡泉水村二组老君庙,造像是在一长4.2米,宽3米,高3米多的露天大石上,共有石龛3层11龛,造像20尊。左起第1龛有3尊造像,主像高0.66米,宽0.32米,左右各一尊高0.64米,宽0.24米。另一龛高宽各0.36米,有造像四尊,一尊神像头发高绾,一尊像头戴道冠,两像均坐莲台上,莲台下有高台,另有两造像站立左右。高台下卧有两石兽,右边一石兽己被毁。其它各龛造像头部都被损坏。大石右下角刻有“大兴二年岁九月十一日弟子□造”,也就是公元319年刻造。文物部门鉴定确甄为东晋时期文物,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此巨石原在老君庙大殿正中,大殿为三重,现已只剩旧址痕迹。另一处在碗泉村5组老君崖,与老君庙是同一座山。老君崖现存道教摩崖造像六龛共20尊,保护较完好。石崖右起第一龛高0.4米,宽0.12米,是慈航观音站立莲台像,为圆弧立体雕像。第二龛高0.52米,宽0.4米,龛内刻一高台,高台上主神像坐莲台上,左右各一神像站立莲台上,两侍从站立左右。五右像均头挽高髻,身着道袍,宽衣大袖,脚穿道履。第三龛完高0.37米,宽0.34米,有神像三尊,均在莲台上,主像盘坐,左右石像站立。三神像头后都有桃形光环。第四龛高0.47米,宽0.43米,有道教造像五尊,主像高坐莲台上,莲台下是一六面体高台,左右石像站立各自莲台上,另两石像站立两旁。第五龛高0.21米,宽0.16米,龛内有坐像一尊,石像头挽高髻,身着道袍,坐莲台上。第六龛0.31米,宽0.33米,有神像五尊,设计布局与第四龛同,只是主像坐的是双层莲台。
碗泉乡是文昌文化的起源点,有庙宇10座左右,被誉为梓潼七曲山大庙的后花园,也属剑阁县的旅游景点之一。碗泉乡乃文昌帝君张亚子出生之地。据清末《剑州志》和《文昌化书》记载:帝君父母祷神,滴血于古柏丛山顶一石凹内(今碗泉)产龙,乃帝君(文昌)也。石凹中,只能盛一碗水,且终年不涸,如一搅拌,大风暴雨即来,故名神泉。张公张婆卖柴常年往返林中,一日到石凹前饮水,勾起思子情怀,各扎破中指让血滴与泉水中,观其聚散验证来世姻缘。血入水中便飞旋起来,凝聚一团,形似一条龙,二老惊喜万分,相拥而泣,并为这精血之泉取名为“亚子”。“亚子”后经佛祖点化,修成正果,被佛道、儒家尊称为全国大神,上管仙界,中管人间,下管地狱的文昌菩萨。
碗泉山剑州名山,碗泉山,又名九曲山。在川西120里,与梓潼县毗邻,海拔880米,此山绵延百里,重峦叠嶂,森林茂密。参天古柏紧围仙山,祥云笼罩、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形态独特的108株古柏,暗合36天罡,72地煞,代表108佛。相传常有上届使者临幸,故历来被人们视为圣山。山岩石壁上刻一对联:“一碗神泉映出许多风水,两尊活佛开来无数文人。”1985年,占地2000平方,重建古庙。庙宇古柏环抱,风景秀丽。
张隆祖,文昌帝君张亚子的父亲,生于二月十一日。宋元皇帝封他为“显庆慈佑裕令德王”,佛教封他圣父——张隆祖为“证果长寿王菩萨”,道教封为“储真衍庆天尊”,民间百姓也十分崇拜他,尊称他为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