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实现转变?
本人经常在网上呼吁财务人员要摒弃传统的会计思维,多学管理,做综合性人才,但是不是因此我们就不用重视会计核算了呢?是不是以后凭证就可以放心交给ERP系统负责,财务人员只需要专心搞财务管理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会计核算本来就是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带着管理的思维方式去做核算,这个转变自然而然的就实现了。
如果说会计是用来描述企业经济活动的语言,那各种单据、凭证、报表报告就是一个个会计文字了,试想财务人员如果字都不认得或是认不全,又怎么写出好文章,做出好报告呢?下面我就举一个小例子,聊聊会计核算是怎样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前段时间有一家期刊杂志社的财务主管和本人聊到了他们家销售合订本期刊的账务处理问题。众所周知,期刊杂志的时效性很强,过期杂志卖不掉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杂志社通常都会在年底时把当年所有没卖掉的杂志按库存成本价值一次性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也就是说,从财务角度看,杂志社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为零。来年杂志社会对过期没有价值的杂志报废交纸厂打浆,所得做其他业务收入处理。
本年度该杂志社为了充分利用杂志的剩余价值,把上年度的某期刊重新装订成册,做为合订本打折销售,实现了100万的销售收入,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分杂志由于是过期期刊,做为存货是没有账面价值的,而会计上有营业收入就要有营业成本配比,那这笔合订本销售收入配比的成本应该是多少呢?
该财务主管的A方案是:上年度该合订本对应的期刊成本是130万,按会计准则,先要把上年度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转回,也就是借:存货跌价准备130万,贷:资产减值损失130万。于是合订本的期刊账面价值也就有了130万,配比结转,收入100万,成本130万,毛利额为-30万元。同时,当年资产减值损失减少130万。利润总额增加100万元。
还有B方案:不再转回已计提存货准备金,而是直接视同废品销售处理,借:银行存款100万,贷:其他业务收入100万,其他业务支出为0元。这样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发生额不变,毛利额增加100万,利润总额还是增加100万元。
以上两个方案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是一样的,差别是毛利额的核算,A方案减少了当期毛利额130万元,如果该杂志社年终决算考核时,毛利额是个关键指标(一般公司好像都是关键指标吧),那这个方案对管理层显然不利。而B方案直接增加毛利额100万,又好像与事实不符,对管理层太有利了。
我提出的是C方案:依据会计准则,存货的跌价准备是按照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的。同理,存货跌价准备转回也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合订本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变现净值需要重新评估导致的。所以本期可变现净值是多少,那么存货跌价准备也就应当转回多少,成本也就应当配比结转多少。我们都知道可变现净值是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本案例中,期刊合订本再完工的成本和销售费用、相关税费金额都比较低,影响可变现净值的主要因素是合订本的售价,我们假设相关成本费用是20万元的话(这里假设费用总额不变),那可变现净值就是80万。账务处理就是借:存货跌价准备80万,贷:资产减值损失80万。合订本的期刊账面价值为80万,配比结转,收入100万,成本80万,毛利额为20万元。同时,当年资产减值损失减少80万。利润总额增加100万元不变。
C方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同时一定程度表达了管理者的经营思路,在考核上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没有夸大合订本创造的经营业绩,防止了管理层为了考核需要调节利润结构的可能,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财务人员要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就离不开精准的财务核算。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