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为何用赵括代替廉颇,赵国就没想到秦国让白起出战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其实是一个韩国人引发的,这个人就是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起初,秦国攻打韩国拿下了野王(河南沁阳),导致了韩国的上党郡十七城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被秦国切断,上党郡就成了飞地,成为秦国唾手可得的一块土地。

韩国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于是主动把上党郡割给秦国,可是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不愿意归属秦国,冯亭于是派出使者出使赵国,请求赵国接收上党郡十七城,赵国经过一番讨论后,同意了冯亭的要求,于是赵国派出军队准备接收上党郡。

冯亭献上党给赵国

秦昭襄王听说后,极度愤怒,决定出兵攻赵,秦、赵两国围绕上党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并且战争不断升级,在上党郡,秦军打败了韩军与赵军,并乘胜前进,赵孝成王于是派出名将廉颇率领20万赵军在长平一带布防,防止秦军攻击赵国本土。

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一带对峙,由王龁对阵廉颇,战争打了两个多月,赵国的廉颇不断战败,赵军的阵地及两个重要城池都尉城和故谷城都被秦军占领,而且还损失了4名尉官和1名裨将,廉颇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长平依靠险要地势修筑营垒,只守不战。

即使廉颇如此防守,仍然被王龁率领的秦军攻破了一座营垒,俘虏了2名尉官,但廉颇不为所动,仍然继续坚守,不与秦军正面交锋,以坚守来消磨秦军的斗志,秦军为了打击廉颇,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赵国的后勤补给线,意图打败廉颇。

王龁

廉颇参与长平与秦军真刀真枪地打了三个多月,双方打成了持久战,而且赵军损失惨重,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为什么廉颇打不赢秦军呢?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1、赵军准备不足,赵国高层对此次战争认识不足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4月开始的,实际上双方的准备从公元前262年就开始了,冯亭献上党十七城给赵国也是在公元前262年,赵国既然接收了上党,肯定就要在军事上做好准备,以防秦国攻击。

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双方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小规模战争,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以赵孝成王为首的赵国高层没有意识到长平之战的重要性与持久性,直到了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只坚持了三个多月就开始缺粮了,这就是赵国的准备不足,而且打仗时占用了百姓种地的时间。

廉颇

包括廉颇在内,也没有对长平之战给予足够的重视,廉颇与王龁打了三个多月,几乎都是败仗,廉颇好歹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样打败仗还是很少见,可见廉颇也没有做好准备。

2、长平地形不利于骑射。

赵军的特长其实是骑射,骑射需要在平地上才好发挥,长平及其附近几乎都是山区,不利于骑兵作战,这也是赵军失败的一个原因。

3、秦军实力超过赵军

这里指的是综合实力,在长平之战前,秦国打通了渠道,利用水道直接从秦国运粮食到前线,这也是秦国在战前所做的准备之一,而赵军的粮食则需要从邯郸翻越太行山山脉送到长平战绩,相比较而言,秦国的后勤做得比赵国好。

秦赵长平之战

另一方面,秦国的粮食产量一直比较高,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是秦国的两大粮仓,再加上商鞅变法,秦国种粮食也能获取爵位,所以秦军的实力超过赵军。

当廉颇在前线苦苦支撑时,后方的赵孝成王却用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将,这是为什么呢?

赵国并非无将可用,当时赵国至少还有两员名将,一是李牧,在边境驻守,二是乐毅,因为燕王征召乐毅回家,乐毅担心受到迫害,直接从攻打齐国的战场上逃到赵国,投靠了赵国。

赵孝成王把廉颇换下有三个原因:

一是赵国粮食告急。由于准备不足,赵国缺乏粮食提供在长平的20万军队,廉颇在三个多月的战争已经损失了数万赵军,然后赵国的后勤补给线遭到了秦军的打击,损失惨重,所以在前线的赵军粮食不多了。

赵孝成王

如果按照廉颇坚守的方案,虽然短时间内不至于被歼灭,但继续对峙下去,赵军没有粮食,仍然会被饿死,所以赵孝成王不满廉颇继续坚守的方案,赵国只能选择与秦军决出胜负,快速结束战争,才能减轻负担。

二是名将廉颇打了三个多月的战争,一直是败仗,而且还损兵折将与失地。廉颇虽然是名将,赵孝成王也不能容忍一个一直打败仗的廉颇,所以只能临阵换将,李牧离得太远,近水救不了近火,乐毅刚投降不久,赵孝成王对他信心不足,不敢用,赵奢已经去世,再加上秦国散布的谣言说秦国最害怕赵括,所以赵孝成王就让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并非一无是处,一方面是赵国确实没将了,另一方面是赵括能实施赵孝成王的意图,这一点最为重要,赵国的粮食不能支撑长期作战,赵孝成王需要改变廉颇的战略,廉颇本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只有换将才能改变战略。另外,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熟读兵书,所以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赵孝成王让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

三是赵国的外交行动失败。

在长平之战发生期间,赵国也没有闲着,而是不断向各国求援,韩国实力不足,魏国和楚国不愿意帮助赵国,担心遭到秦国的报复,而齐国也不愿意支援赵国粮食,因为齐国记恨赵国参与了五国伐齐,同时还收留了乐毅,而燕国一直就是赵国的死敌,自然也不帮赵国,同时赵国对外求援失败也有齐国在暗中捣烂的原因。

正是因为外交行动的失败,才导致赵国无法从其他诸侯国得到援助,只能靠自己一国之力与秦国对抗,除了速战速决之外,赵孝成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把廉颇换下,把赵括换上。

白起

其实赵国并非没有想到秦国名将白起会代替王龁迎战赵括,只是到了这个地步,想与不想都得这么做了,都得让赵括率领赵军与秦军来个决战,结果秦军也换将了,用白起换掉王龁,白起利用赵军急于决战的心理,以诱敌之计引诱赵军出战,然后再派出部队切断了赵军的归路,把赵军分割包围为几个部分,最后围而歼灭,一下子就消灭了赵国45万军队。

如果廉颇没有被换下,秦国换上白起,由廉颇对战白起,最终的结局会如何?

最终的结局仍然是赵军大败,能否被歼灭则取决于赵军的粮食还有多少,大概率是要被白起歼灭的。

廉颇老当益壮

因为廉颇虽然是名将,确实也很有能力,但是廉颇没有办法解决粮食的问题,从赵括失败的过程来看,是被分割包围而歼灭的,就算廉颇坚守长平阵地,如果白起包围了廉颇,又切断了赵军的后勤供应,那就等于廉颇及所有赵军被白起整个包围,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决定最终胜负的就是实力,就是粮食,如果赵国的粮食进不来,廉颇就算是战神转世,也免不了被歼灭的命运。

廉颇比赵括强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能够看出战场上的形势,从而采取正确的操作,也许廉颇被包围,可以率领部分赵军突围而走,但是45万赵军想要成建制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廉颇一直指挥长平之战,也改变不了赵军的失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