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以“无心”面对事实,世间便无人能伤害你
庄子:世间万事皆不入心,方能以“道心”凌驾于痛苦之上。
01
樊登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伤害你,除非你愿意。”
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能够伤害你的未必是事物本身,而是你的“心”。
当你的心动了的时候,外在的言行才能在你身上施加伤害,若是心不动,外在的毁誉、宠辱、得失对于你来说,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就好像对于一个世俗之人来说,让他感觉痛苦的,都是外在宠辱、诽谤、指责、诋毁等声音,在世间,有多少人苦恼于别人的诋毁诽谤和不被理解的指责之上。
但是这些痛苦在我们内心形成的时候,并非是因为这些声音本身,而是因为自己的心,因为你内心在乎了,所以才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这便应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世上没人能伤害你,除非你愿意。
禅宗六祖慧能到法性寺观光大会,偶然听到两位僧人因为一面幡而争论。
其中一个僧人说:“你看,风在飘动。”
另外一个僧人争辩着说:“不,这不是风飘动,是幡在飘动。”
这个僧人又说:“是风动,没有风,幡不会动,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是风动。”
另外一个再次争执着说:“不是幡动,没有幡动,怎么知道有风呢,风因幡而显,幡是主因,是幡动。”
慧能禅师见两个人一直在那里争论,走到面前一声断呵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两位僧人听了若有所悟,连主持印宗都颇感惊愕,并拜其为师。
在世俗浮躁之间,我们的内心总会随着外物而波动,心动人生便生苦海。万事不如入于心,人生自有坦途。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庄子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叫士成绮,他见到老子就说:“我听说先生是一个圣人,不辞远道而来,希望见到您,一路上长途跋涉,脚生厚茧,没有止步,但是我见到圣人之后觉得您不算是一个圣人,鼠洞有剩余粮食,如此丢弃,可谓是不仁,面前有生熟食品享用不尽,还无限聚敛。”
老子听了十分冷淡,并没有回答。
士成绮第二天又来见老子,说:“昨天我刺伤了你,现在我已经有所觉悟,这是什么缘故?”
老子说:“巧智神圣的人,我自以为早已经脱离这种人的行列,过去你叫我为牛我就称作牛,叫我马我就称作马。假如存在那样的外形,人们给他不仁之名,他却不愿意接受,将会第二次受到祸殃的罪过,我顺应外物总是自然而然,我并不是因为要顺应而有所顺应。”
士成绮再次追问:“请问修身该怎么办?”
老子说:“你的容貌傲岸,眼睛突出,额头宽大高耸,你的嘴巴虚张欲言,体型高大,像奔跑的马,是因为被绳索系住才暂时止步,你动起来如利剑迅速,能细查事物却过于挑剔,运用智巧,表现出骄傲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与自然之性不符,假如说边境有人这样,那叫做盗窃。”
这个故事出自于庄子“天道”篇章中,其中的智慧便是得道者以无心面对世事的态度。
第一天士成绮见到老子时指责老子,但是第二天就亲自来谢罪,原因就是士成绮体会了“得道者”与“未得道者”之间的区别。
“得道者”面对指责皆不入心,然而“未得道者”内心浮躁,聪明而傲慢,运用自己的智巧以满足自己的傲慢之心,所以士成绮第二天又去请教于老子。
这就是万事不入于“道心”的道理,真正的得道者对于外界任何的宠辱都能做到不计较,即便是遭遇诽谤辱骂,也不强辩不生气。
因为老子对士成绮说:“人们给他不仁之名,他却不愿意接受,将会受到祸殃的罪过”,就像一个人面对世俗不好的声音时,这些声音本身对自己并不会产生伤害,但是当你不愿意接受,而又过度排斥的时候才产生了痛苦,你才第二次受到了祸殃的罪过。
我们都听过“沉默是金”的道理,但是“沉默是金”是对于外在宠辱得失的一种消极接受,而庄子的“得道者”却是对于外在声音的淡然不入心。
人生的痛苦,就是因为世俗嘈杂的声音而生,在世俗中,有太多的人会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语而动情。
比如,别人的一句褒奖会让他欢喜多日,别人的一句贬低和指责,也会让他懊恼多时而产生痛苦,但是,当一个人能够以得道之心凌驾于这些外界嘈杂声音之上,一切无所畏惧的时候,那么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这便是“得道者”的状态。
文|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