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胆、足少阳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经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补八字)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瞳子髎

目之精华在瞳子,故称目珠为瞳子。穴在目外角,骨隙中,因名“瞳子髎”,一名“太阳”,又名“前关”。为手太阳手少阳及足少阳三脉之会穴。治青盲、目翳、风泪、眦□、头痛、喉闭等症。《道藏》:“目,童子也;童子心神也”。

听会

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会,本穴与之挨近。故本穴为司听之汇,而名“听会”。治口喎、耳聋、齿痛、瘈瘲等症。

上关

与下关相对而言也。下关在颧骨弓下,本穴在颧骨弓上,故名“上关”。上关古说禁针。或问:既然禁针,何须设此穴位?答:正为使人注意,以防粗工之不慎也。其他可灸可刺之穴,误刺之,不过治疗无效,若禁刺禁灸之穴误取之,则危害殊甚。旧说本穴近于太阳,为至尊至贵之处,故又称“客主人”。

本穴内通脑系,脑为全身君主,既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犹中央正统,天下之共主也。古时天子巡狩,所至之国,诸侯待以主人之礼。《礼记》:“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者。”故天子至处忝然以主人自居。以为虽在客情,犹主人到来也。本穴禁灸禁刺,示人不可冒犯君上也。必不得已,以毫针轻取之。在专制时代,不敢以君王、皇帝名其穴,故制造隐语,称之为“客主人”。又以本穴傍近太阳之位,亦即天日之象也,更有以本穴穴位为太阳者,余则以为太阳之为片,上关乃片中之点。又以其近于听会,故治症略同于听会。但治以抚按为主,或以毫针轻取之。

颔厌

人当嚼咽食物时,颔下与颞颥俱动,是颔下与本穴有牵合也,因名“颔厌”。古“厌”与“餍”通,又引也。意即颔动,引及本穴亦动也。以其近于上关,故所治略同上关。

悬颅

本穴在颞颥动脉处,承颔厌之气下行,即犹头上经气悬行于颅侧也。沿皮刺之,可治悬晕。悬晕之悬,如物在悬空晃动,在人自觉两足无根,头晕如身悬也,故名“悬颅”。所治为头痛、牙疼,身热、烦满等症。

悬厘

扬雄云:“荷天冲,提地厘。”言荷天之道,提地之理,则而效之也。又悬者,提也,厘者,理也,含有纠偏矫正之义。后人纠正事物之差、多曰厘正。凡头侧之穴,多治偏风、头痛、喎噼、烦心、耳鸣之症。循经取效也。本穴之上,有天冲穴,故本穴取地厘之意,以与相对,因名“悬厘”。

曲鬓

穴在鬓发曲处,因名“曲鬓”。穴近颞颥,故治烦、颔、牙车等处之症。

率谷

穴在侧头骨与颞颥骨合缝处。其缝犬牙交错、曲如蛇行。《孙子》:“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谷即缝也,因名此缝合处为“率谷”,其所治症为偏失痛、烦满,呕逆、胃寒等症。

天冲

星名,崴星之精,流为天冲。冲,通也。本穴又名“天衢”。衢,四达也,与“冲”意同。《易◎大畜◎上九》:“何天之衢”注:“何其通达之甚也”。可知本穴功能在于通也。所治为头痛、癫疾、风痉、龈肿、善惊及诸头脑之疾,而以通法为主,故名“天冲”。

浮白

本穴治足不能行及耳聋、胸满,齿痛、瘿肿、喉痹、咳嗽、吐痰沫等症。病者宛如醉人状态,喻病人如曾浮大白者,本穴可以治之,因名为“浮白”。

按:“浮白”典故,出于战国之初。魏文侯与诸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行觞政(酒令也)曰:"饮不□者,浮以大白”。后人以"浮大白”为罚大杯酒。浮者,满而溢也。今取为穴名,意谓病者如有醉态,似曾浮大白者,取此穴以治此病,故简称本穴为“浮白”。以简简二字,表出穴位功能,病人证状。又揣中医理论以针灸最奥,在《内经》成书以前,已有“黔首共余食,之成,殊为可惜,见《宝命全形篇》。

窍阴

头为诸阳之会,何本穴名为“窍阴”?盖以五藏属阴,而开窍于头也。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而通于咽,肺开窍于鼻而通于喉。本穴治耳鸣、目胀、舌强出血、口苦、喉痹、咳逆等症。针之以通藏阴之窍,名以“窍阴”,实即阴窍。不曰阴窍,而曰“窍阴”者,盖隐之也。

完骨

完者,全而整也。又事功完成,守备完固皆是也。在人身、头骨为脑之宫城,最宜高坚完固。穴在耳后高骨后缘。相人书称此处为寿台骨,其处高坚,仅次于强间,当头侧外卫之要冲,最须坚固,故名之“完骨”。治口喎面肿、头项摇、牙车急、齿龋、目眩及癫疾,头风等症。

本神

本穴在前额发际,内应于脑。与神庭,临泣相平,故善治有关神识诸病。如惊痫、癫风、神不归本等症,故名“本神”。又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亦神之本也。

《皇极经世》:“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栖于目。”足太阳起于目内眦,足少阳起于目外眦,足阳明之承泣在目下,足少阳之阳白在目上,手少阳之上关在目外,手太阳由目锐眦入耳中,由目内眦斜络颧,手阳明止于迎香,接近四白、承泣。是手足三阳经气,俱会于目也。又目之精气为神为光,亦神之本也。

本穴傍近之穴,为临泣、目窗、正营、承光,均治目病及惊痫,诸有关神明之症,本穴统能治之。本穴有似诸神穴之本,名之“本神”,是所宜也。

_《黄庭经》:“何为死作令神泣”。注.“房中不慎,伤精失明,故神泣也。”泣为哭。神而哭泣,义近于玄。余意“死作”之“作”字、应读平声,音作,字义滥行不节也。“泣”、古与“涩”通。涩,滞而不灵也。“泣”,宜读“涩”。原神本灵,肾损则脑伤而不灵,故神涩也,而健忘,失眠、目昏,诸证生矣。本穴能治之。

阳白

穴在前额发眉之间,直瞳子。其处平白,与足阳明之四白义同。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按“白”字之义,明显也。亦关于目,故治目疾多效,与足阳明之四白相对照。本穴在目上,故名“阳白”。

头临泣

泣、哭无声也。人当哭泣之先,必先鼻腔连额痠楚,然后泪下。本穴在前额发际,正当上液之道,痠楚临此,而涕泪俱下,故名“临泣”。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本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

《内经》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当在临泣穴位痠楚时,正上液之道将开也。及其泪下,是上液之道已开也。

目窗

人当回忆往事时,多目睛上视,凝神注脑,则旧景历历如见。而本穴四周之穴,为承光、本神、临泣、正营诸穴,命名取意,皆在于目。而本穴处四者中间,更为目力精华上达会粹之处.本穴治目赤、青盲、白膜履瞳子诸症,犹开窗通明也。

正营

《内经》:“营主血,目得血则明”。又室之向明者为正室。天子之离宫别馆为营室。人之神智在脑,脑为一身之主宰,犹人世之君主也。本穴有关治脑,犹天子之营室也,故名“正营”。其所治症,为头项偏痛、目不明等症。

承灵

本经经气承目窗、正营而来。与通天、百会傍近。凡此诸穴俱关神识,故名“承灵”。误针伤脑,令人记力消退,而脑不灵敏,故在禁针之列。

承,继也,迎也,又佐也。顶为元神所在。本穴能益神识而佐之,亦承于灵也。人之灵在肺,故以本穴治脑风、喘息、鼻衄、鼻窒诸病,以复其灵运之能。但须浅取为宜,守禁针之戒也。按之,掐之较佳。

脑空

俗云:胃常空,则病少。脑常空,则智多。吾人运用脑力,必先消除杂念,使脑海澄清,意念乃得专一。本穴内应大小脑之夹间,即脑之空隙处也。脑宜常空,故名“脑空”。治头重、颈项强、目瞑、癫风、心悸、头风等症。

风池

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水之汇贮也。此为风之所汇,故曰“风池”。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目眦赤痛、目昏耳塞、痎疟,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

肩井

穴在肩上凹处,故名“肩井”。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故名“肩井”。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臂痛、劳伤、气逆、产后等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

渊液

本经起于头侧,注于风池。下肩井,行于腋下,由身侧下行。本穴与天泉、极泉、天溪等穴傍近。其意则渊,其位则腋。犹腋下渊泉,故名“渊腋”,又名“泉腋”。其穴虽浅,所关则深。所治为胸胁满闷,四肢无力。但宜浅刺,而不宜灸,以其近于心肺也。

辙荡

穴在肋骨间。《针灸大成》谓“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两乳(平字应是垂字之误)”。肋骨并列顺排,有如辙迹,故名“辙筋”。《针灸大成》谓本穴为胆之募,故又名“胆募”。主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宿汁,吞酸。此穴位置,诸书颇不一致。余意蔽骨本在中行,既云横直七寸五分,是本穴横平之线定矣。又云平直两乳,则与横直蔽骨之说不符。故余疑平直两乳,应是“垂直两乳”之误。若作垂直两乳观之,则垂直之线,是本穴纵线,纵横交点,正在七八肋骨之间。本穴在第八肋骨上缘内侧端。日月穴在第八肋骨下缘外侧端。两穴相对只隔一条肋骨。余又常考凡属募穴均在脏器之表,与本脏器内外相对。如肺之中府,肾之京门,肝之期门、脾之章门、心之巨阙,虽不直对,亦相距不远。若指辙筋在乳旁(横膈以上),则与胆募之说,远不相及矣。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辙筋、日月两穴所治之症,所差无几,故余认为辙筋、日月应挨近,未知广大高明以为如何?

日月

《道藏》云:“日月者,左右目也”。本穴善治目疾,因名“日月”,又名“神光”。神之光,日与月也。又以本穴挨近期门。按针灸家经验,本穴能佐期门,调月信,更知日月之义。不仅取意目之光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日月之意颇大,用途亦广,要推其理,而扩用之耳。

京门

穴在第十二肋骨前端,第十一肋骨下缘。俗称□窝,以其踡卧成凹也。其处,四周隆起。凡四起之处为京。因名“京门”。其所治症,为大小肠、胆、肾、肩、背、腰、髀诸处之疾,得通而愈也。又本穴为肾之募穴。故治水道为尤效。

带脉

本穴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在人身匝腰一周,如束带然。故名为“带脉”。治腰腹缓纵,溶溶如坐水中,或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经带、瘈瘲等症。

五枢

枢为致动之机,本穴当人身长度之折中。人当扭转身躯,或跪拜五体投地时,本穴正当腰部转折之处。又五者数之中,名“五枢”即中枢之意也。本穴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穴,故治寒疝、卵缩、小腹痛、里急、瘈瘲、女子带下,以其涉及带脉也。

维道

本穴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带脉在人身有束缚之用。维者,系也,束也。诗云:“絷之维之”。道,通达之意,故名“维道”。本穴治症为水肿、三焦不调、不嗜食、呕逆等症。

按带脉、五枢、维道三穴,俱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穴,带脉在人体如约束诸经之带。五枢穴在约束之下,其灵动之力。本穴则参与维系,且具输达之力。三穴虽各分工,而有互助之用。

居髎

居,端坐也。穴在章门穴下四寸处。人当端坐时,则此穴位置凹隙□下,以其居则成髎,故名“居髎”。治腰痛引腹,胸背挛急等症,循少阳之经也。此谓循经取治。

环跳

穴在肠骨窝中,股骨嵌接之处,侧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每见人当跳跃时,必先蹲身屈其胯膝,则本穴形成半环形之凹隙,因名“环跳”。治半身不遂、腰胯痛、偏风、脚气等症。为用在于通利。

风市

本穴为治诸风之要穴。如偏枯麻醉,湿痹,中风不语等症均可取此。犹治疗诸风之市集也,因名“风市”。但限于外侵之风。若以治内生之风,须兼取解热之穴。用针同于用药。

中渎

渎、巨川也。木经自瞳子髎起始。分支于头,屈折于肋,至环跳而下,足三阳经并列顺行,如川渎之就下者,故喻之为“渎”。本经在太阳、阳明两及之间,因名“中读”。治筋痹不仁及寒气客于肉腠之间,痛攻上下者,使之顺行通利而愈也。

阳关

本穴当膝关节外侧,因名“阳关”。示意阳侧之膝关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

阳陵泉

穴在膝下外侧,腓骨上端,踝突下,孔穴甚深,可透阴之陵泉。本穴即《内经》所谓“阳之陵泉”也。因简称“阳陵泉”。

《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本穴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脚气、筋挛。

阳交

本穴为本经与阳维之会,又本穴挨近足太阳、阳明。故《针灸大成》谓本穴:“斜属三阳分肉之间,为阳维之郄”。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也,故名“阳交”。本穴与外丘、丰隆、飞扬,俱在外踝上七寸许。本穴治症为寒热痹、瘖、噤、惊、痫、瘈瘲等症,及膝足处病,与丰隆、飞扬多有相同。因思本穴近旁,或有微细支络,为三阳经脉相互构通者。

外丘

穴在下肢外侧,人当努力时肌肉隆起之处,与足阳明之丰隆穴,同在一条肉棱,故与“丰隆”穴之丰满坟起,名义略同,故名“外丘”。

本穴治头项痛、胸胁满,循其经也。兼治痿痹者,取局部也。灸狾犬毒者,增强胆府功能也。须灸则灸,须针则针,效能之妙,有不可思议者。

光明

本穴功在于目,能治目痛、夜盲,故名“光明”。目者人神之汇也《道藏》:“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合二目之神,则名之为“光明”。光明为本经之络穴,与足厥阴之蠡沟相应。光明喻珠光之放,蠡沟犹蚌壳之收。两穴相契,母子攸关。故肝胆二经,俱关于目也。肝开窍于目,本经起于瞳子髎,又接近足之阳明,阳明为两阳合明之经,故本穴治目赤、目□。又以其位置在腿,故兼治胫胻足膝之疾,兼能通郁解热,综此诸意,穴称光明,有余义矣。

阳辅

腓骨,为胫骨之辅,古称辅骨。本穴傍于辅骨外侧,外为阳,故称“阳辅”。所治多属寒性之阴症,亦扶阳以抑阴也。如全经上下风痹肿痛,俱可取之。

悬钟

《白虎通◎五行云》云:“钟,动也。”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养生家称为“黄钟”。本穴位于下肢,而能兼治上焦各症,犹《易经》所谓“乾德之隐,得时飞跃,发挥大用也。”又本经循人体两侧向下垂行,未及于足,有如悬象,故名“悬钟”,又名“绝骨”。绝骨者,在胫膝二骨合并不着,中间隔绝之处,故名。此名之义,较悬钟为显。故后人呼绝骨者多,而唤悬钟者少。本穴治腹胀,胃热、胻膝挛痛、足不收、咳逆,喉痹、颈项强,二便涩、手足不遂等症,循经以为治也。

丘墟

踝突如乓,航前跗肉漫凸如墟,穴在二者之间,故名“丘墟”。治目翳、胸满、胁下肿、久虐、振寒腹坚及髀枢、腰,跨,胻、胫,卒病转筋等症,循经以为治也。

足临泣

泣,与涩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也,故名“临泣”。以其在足,故曰“足临泣”,示别于头之临泣也。

凡有凝滞郁塞之感者,此穴可以通之。即本穴功用能通涩也。有患乳疮者,乳汁因之不通,刺本穴而通,须同时抚摩揉按全乳,或用大孩吮□之。针入稍停,捻转提插之,颇效。

旧有传说,两足并紧而立,于两足外围划一周圈,洽与面廓相等。在此轮廓中,添画口鼻眉目,则本穴适在所画两目之外眦。又说:人当哭泣相落,适当本穴位处,亦取名临泣之意义也。此等传说近于荒唐,不足为据。不若取“涩”字之义,刺之能通为妥。本穴治症亦多,主要功能在于澈,故治喘满,痹□、乳疮、目肿等症亦效。

地五会

凡两经相交处之穴,曰会。本穴为足少阳之气,与其他五经之气会合处也。以此之一,会彼之五、足方象地,故称“地五会”。

凡穴名之曰合曰会者,皆与他经之穴会合为用也。如头之百会,腿之合阳,手之合谷,以及臑会,会宗等等,均是也。其所治症,亦多有与他经之穴协合奏效者。如《天罡秘诀》云:“耳内蝉鸣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内经》曰:“阳气起于足趾之表。”少阳为一阳,由头至足为降。厥阴为一阴,由足至腹为升。阳不降则阴无以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促也。六经替然,借少阳厥阴以启之也。

夹溪

穴在足小指次指趾歧间夹隙中,故名“夹溪”。治胸满,颔肿、耳聋、目眩、伤寒、热病、汗不出等症,须酌予攻补也。

足窍阴

少阳之气,下至于足,止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其精气过跗上,斜走阴经,隧而通之,以传经气于足厥阴也。本穴之名“足窍阴”者,以其治症与头窍阴穴大致相同也。本穴所治为心烦、喉痹,舌强、目干、目痛、耳聋,咳而汗出、头痛不可动、月信不调、汗不得出,亦多关于阴藏之窍。但头窍阴之治症,多调之于局部。足窍阴之治病,为导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阳经末穴、皆取名阴象。以其下接于阴经也,如足太阳之至阴,足阳明之厉兑,及本经之“窍阴”,同此一义。古人于经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经络巨网,非仅一点一线也。

(0)

相关推荐

  • 「针灸」18.脑户(督脉)

    别名 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西风.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刺禁论>.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 释义 脑,指脑髓. 户,出入 ...

  • 足少阳胆经3:本神至日月

    X 本神 头临泣跨过来一寸是本神. 头临泣至风池 眼珠子一条线,到发际一寸半的地方,一摸有个骨缝就是头临泣.头临泣和目窗尤其是治风泪,风一吹就流泪.这两个穴道是眼科的大穴和近取穴,在近取穴的时候是不分 ...

  • 针灸入门 十九 督脉穴位(下)

    至阳: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为阳气至盛之处,故为至阳,此穴旁开为膈腧.膈关二穴. 位置:第七胸椎下,俯而取之,简便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 ...

  • 悬钟穴【绝骨穴】与脑瘤诊断

          外踝裸上三寸,我们叫悬钟.它另外一个名称叫绝骨穴.绝骨也叫悬钟穴.绝骨穴,按照<难经>:髓会绝骨.骨髓的髓,髓生病的时候,在绝骨穴上治疗. 绝骨穴怎么找?过去我们手按到外踝,顺 ...

  •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 <灵枢◎经脉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下廉,出肘内侧当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 ...

  •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灵枢◎经脉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掌中,循中 ...

  •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人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 ...

  •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

  • 针灸穴名解-----高式国著(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 <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

  • 【针灸穴名解】长强(高式国)

    [针灸穴名解]长强(高式国) <易>称,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上头,下颐,衔接任脉,循胸,至脐以抵会阴,复接于督脉,仍由本穴循背上行,再作 ...

  • 中医泰斗高式国:打牌,也治失眠!这张医案有意思,说给你听听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治疗学>.<中医基础知要> 你好,我 ...

  • 中医泰斗高式国:打牌,也治失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治疗学>.<中医基础知要> 你好,我 ...

  • 足阳明胃经45个针灸穴位图,高清穴位图解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人体头面.胸腹.下肢外侧前缘及第2趾和大趾,循行45个穴位,首穴为承泣,末穴为厉兑.其中有11个穴位在头面颈部,19个穴位在胸腹部,其余15个穴位则分布在下肢前外侧和足部. [经络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