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小楷範本 | 清麗端莊 溫文爾雅

民國廿七年(1938)抗戰軍興如火如荼之際,國民政府教育部一紙電文,訓令各地教育廳督導學校「注重習字」,全文如下——

教育部訓令各省教育廳轉飭各校注重習字

民國廿七年五月一日漢口電,教育部訓令各省教廳云,查習字一科,雖為國語教學之一部門,但關係於修學及應用者甚大,吾國文字歷代相傳,由來已久,在中國文化上實具有高尚藝術之價值,而文字之勢力,不特流布最廣,且能旁及諸國吸收而同化之,其功用之偉大,有如此者,而今日一般青年,往往爲求一時之便利,率多廢棄毛筆,習用鋼鉛,殊不知中國之筆,宜於中國之紙,中國之紙,宜於中國之字,互相爲用,而善兼收,且社會上一切事業之紀述,尤多通用毛筆,而學校方面,反未加以重視,致一般學生,於畢業後服務社會,對於毛筆之應用,未能盡合於事實上之要求,實深惜之,際茲非常時期,一切設施,均應檢討過去之缺陷加以補正,應就經濟之原則,自求生產,特此通令各廳,轉飭所屬各級學校,嗣後小學應遵照課程標準,注重習字,小學畢業,以能寫正楷及通俗之行楷爲主,初中高中注重楷書及行書,均以毛筆書寫爲主,每周應於自修時間,規定若干習字時間,一切試卷及正式錄寫,除外國語算學理科實驗報告及含有圖解之科學紀錄外,不得用鋼筆及鉛筆書寫,高小以上各級學校之入學試卷畢業試卷,尤應嚴予注意。庶可革惡習而宏效用,切切此令。

此訓令述及習字使用毛筆書寫之重要性,亦談及毛筆書寫面臨之危機,敦促各級學校因地制宜推廣毛筆書寫。如今看來,恍若隔世,昔時使用毛筆書寫之廣袤土壤今以不存,且硬筆書寫之普及將日常毛筆書寫之空間擠壓至近乎絕續……

當年「切切此令」之下,一套學生專用習字範本應運而生,其中有唐代顏真卿《多寶塔碑》等古代名作,更多近世書家入選,如成親王、錢南園、趙之謙等,還有一冊小楷字帖,出自當時商務印書館一位員工之手筆——

《星彔小楷》封面

此冊小楷為一代人之記憶,只是這代人如今尚存者,皆已過耄耋之年,逐漸凋零。「星彔」即童式規,上海嘉定人,生於清末,入民國任職於商務印書館,逝世於1950年代。這位童先生弟子眾多,當時影響力巨大,但於書法史中,難覓此人。原因亦很簡單,童先生之小楷,為規矩書寫之範本,深合大眾審美,但與「書法藝術」頗有差異。科舉書寫之標準起於《干祿字書》,至明清兩代「台閣體」「館閣體」之籠罩,習字學書者無不受此「干祿字」傳統之「規訓」,藝術追求之取向顯然與此大異其趣,故歷代留名之大書家,多為叛離此傳統或與此傳統保持距離者。

我國傳統以毛筆為書寫工具,楷書之規範自唐代成熟,歷代傳承之,至明清人之楷書,個性漸失,書寫之實用價值更為凸顯。但楷法之道,入門當以規矩為重,而欲追求藝術特質者,熟悉規矩並運用自如之後,進而博采眾家碑帖而化之,方有獨特之個人面貌。入門習字,範本宜端正,不但學習書寫,亦可為人格之養成產生積極影響。

童式規先生為書法普及之推動者,理應得到國人之尊重與懷念。此冊《星彔小楷》書寫用心、秀潤多姿,清麗端莊、溫文爾雅,不知諸位閱畢將以為如何?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特此說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