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智商不够110别考清北,到底是傲慢还是人间清醒?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刷到一个小视频,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授姚洋在一次采访中,直接向家长喊话,

“先给你的孩子去测一下智商,如果你孩子的智商没超过110——因为平均数是在110——没超过110,你别让他想着上北大清华,他上不了,而且他上了也读不下来。”

教授还透露,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的数院,智商没超过140就别想,那是去受罪。

“孩子在高中数学还不错,来了北大数院后发现,你要花半小时解决的问题,别人5分钟就解决了。”

姚教授直接点名了现在很火的“海淀妈妈”、“西城妈妈”,

“很大问题是家长问题。北大清华满打满算一年全国招6000-7000人,上来的可能性几乎是0,你为什么一定要你孩子奔着那里去呢,我觉得家长们首先要检讨,不要老是去怪学校,怪社会。”

看完视频,大快人心啊!

我们这些曾经自己是普娃,现在又摊了一个“普娃”孩子的普通成年人,终于能松口气了。(就是这么“普”)

很多家长十分迷信“勤能补拙”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却忽略了这种方法论要在相似的条件下才有比较价值,你总不能说6点起来的麻雀比10点起来的老鹰捕食多吧。

为了把“勤奋”的功力宣传到最大化,家长们有意无意的对“智商”的力量闭口不谈。

就拿前段时间刷屏的北大数院扫地僧韦东奕来说,他的智商网传高达168,如果以这种天才作为榜样去激励娃,老实一点的孩子要陷入“自我怀疑”的自卑心态。

幸运的是,我从小就认识到了高智商的坦克式威力,不幸的是,我就是那个被“高智商”碾压的普通娃。

我堂哥从小和我关系密切,导致我想当然的认为,我们是一类人。

直到堂哥初三下学期突然小宇宙爆发,一改往日懒散,勤奋了半年,考上了市重点高中。

从此一路开挂,高中三年成绩没有下过年级前三,高考因为大题发挥失误,差四分惜别清华进入上海交大。

最牛的是,他从来没有上过一节补习班,就算是高考冲刺阶段,每天也是10点上床听评书睡觉,打游戏打篮球画画的爱好一个没有拉下。

他上大学后的一个暑假,回来辅导一个亲戚的高中孩子,书都不用看就能够准确说出打开XX页,看哪道题。

还有一次,他在卫生间洗澡,突然想到了一道题的解法,大声叫我快拿纸笔在外面记下来。他在里面一大串一大串的说着方程式,我在外面握着颤抖的笔思索,“完了,根本听不懂,记都记不下来咋办。”

我简直是他的反面。小学一年级就被留校背课文,六年级我爸跟着我去外面的补习班听课,好回来一道题一道题给我重新讲解一遍。到了高中,上理科课已经和听天书一样,一节课都在盘旋一个问题,“这是啥,这又是啥?”

有这么一位优秀堂哥做参照,我的父母很受挫败,我妈屡屡教诲我,“你看看人家,为啥人家能学那么好,你好好想想。”

我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要学习堂哥边写作业边听收音机呢,还是学习他一边听课一边在课本上画小人。

现在看来,我妈在战术上出了极大的问题,要想达到激发我上进欲和羞耻心的目的,就要选取一个在我能力范围内能够得着的对象。

普娃和牛娃从来没有可比性,普娃也从牛娃这里借鉴不到什么实战经验,因为从一开始,两人就不是站在同一赛道上。

如今,我和我堂哥现在也都走在了奔四的路上,我依然默默无闻,他依然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

这是一个没有反转,欠缺美感的结尾,却是大多数普娃和牛娃的人间写实。

有人说,一个人一辈子有三个坎儿:

一是接受父母的普通

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

三是接受孩子的普通,

这和现在大行其道的“精英理念”不符合,却是大多数人都要接受的事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