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干货 || 国医大师李济仁,固本培元起沉疴【一点资讯】

中国共产党党员、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李济仁,于2021年3月11日零点十分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详逝世,享年91岁。

李济仁,安徽歙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全国7名《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皖南医学院唯一终身教授,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1931年1月6日李济仁出生于安徽歙县,1946年至1950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汪润身学习,1959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内经》教研室主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安徽省中医院),1970年调任安徽医科大学内科医疗组组长;1972年调任皖南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名老中医,2009年当选首届“国医大师”,2020年当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济仁是第一个培养出院士和国家杰青的首届国医大师,第一个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国医大师,第一位获央视“十大最美医生”的国医大师;也是唯一入选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的国医大师,迄今唯一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全集报道的国医大师。

李老临证50余年,屡起沉疴,擅治痹证、痿证、肾病等,注重培补脾肾元气,常应用“培元”理论治疗疑难杂病。今天,医小知和大家分享李济仁老先生在临床运用“培元”理论治疗痹证、痿证及肾病临床经验及相应医案,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术推汪机,法崇孙一奎,深谙“固本培元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医术精湛,学验颇丰。汪机鉴于当时一些医家偏执于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过用苦寒之剂,耗伤元气,为纠正时弊,创立“营卫一气”“参芪双补”学说。其在《石山医案·病用参芪论》中就提到“丹溪之火,未尝废人参而不用”,倡导培补中焦元气,擅用人参、黄芪之药,奠定“固本培元”学说基础。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为汪机再传弟子。孙一奎在继承汪机的培补中焦元气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动气命门”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多由于命门火衰、元气不足等造成。临床上主张既要温补中焦,还需温补下元,擅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之药。

李教授作为新安医派“张一帖内科”传承人,深谙《内经》。对汪机、孙一奎等新安“培元固本”派医家特别推崇。

李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中气充足,升降相因,脏腑气血运行调畅,疾病难生;反之,脾胃失健,中气不足,升降失司,脏腑气机运行受阻,百病由生。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寄居之所,肾中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气充盛,命门火旺,正气固护,生命原动力充足,外邪难侵;反之,肾元亏虚,命门火衰,正气不固,病邪侵袭人体而致病。

临床上,李教授秉承“固本培元”思想,喜用人参、黄芪、白术、附子,治疗痹证、痿证、肾病、肿瘤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

如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肺病的固本定喘汤,治疗肾病的益气通络化浊方,治疗痹病的桂枝附子蠲痹汤,治疗肿瘤的脾肾双补方等,体现了其学术特点和创方思路。

阴阳寻平衡,治病必求本,倡导“固本培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平阳秘是指气血旺盛,精神与形体高度统一,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较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也能保持平衡协调的关系,无任何不适状态。可见,《内经》认为人体生命活动处于变化中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是人体得以健康的最佳状态。阴阳失衡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故治疗疾病需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李教授熟读经典,深悟《内经》。认为“固本培元”即治病求本,就是调理阴阳之平衡状态,以平为期,阴平阳秘,发展与发挥了“培元”学说。他还认为,培补元气,既要重视脾阳,又勿忽视胃阴;既要重视肾中阴精之不足,又需注意命门之火衰。调理阴阳,以平为期。

“固本培元”当固护脾胃之阴阳之本,培补肾阴命门之元气。

临床上,治疗痹证,对于阳气虚衰、寒湿阻滞之证,常用阳和汤、蠲痹汤加减,喜用肉桂、麻黄、干姜、熟地黄、防风、姜黄等温阳通络;

对于气血不足、湿瘀阻络之证,常用养血散寒之剂,喜用当归、赤芍药、黄芪、鸡血藤等益气养血。

治疗痿证,对于阴血不足、肝肾亏虚之证,常用滋阴养血、培补肝肾之剂,喜用当归、熟地黄、白芍药、枸杞子、菟丝子等滋阴养血;

对于脾胃虚弱、肾阳亏损之证,常用四君子汤、温阳补肾方加减治疗,喜用党参、黄芪、白术、附子、肉桂等益脾胃、助肾阳之品。

治疗肾病,对于气阴亏虚、湿热互结之证,常以益气滋阴、清热利湿之剂,药用石韦、女贞子、墨旱莲、牡丹皮、白茅根等滋阴清热;

对于元气亏虚、浊瘀互结之证,常投益气通络化浊方,喜用党参、黄芪、菟丝子、土茯苓、水蛭等益气通络化浊。

临床应用

治疗痹证,“培元”化痰利湿以治痹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关节、肌肉发生痠楚、疼痛、麻木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李教授认为,痹证初期,当注重痰、湿之病邪的侵害,或健脾化痰通络,或补肾利湿舒筋;痹证后期,常见筋脉失荣,骨节僵硬变形,或补肾壮骨通络,或健脾祛湿止痛。

案例1

刘某,女,55岁,2013-05-16初诊。

主诉

四肢关节疼痛13年余,加重2年。患者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后延及双膝关节、踝关节。患者至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未予正确治疗及规律服药。近2年上述症状加重。

刻诊

双手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肌肉痠楚、麻木不仁。伴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口渴,二便尚调,睡眠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诊断

痹证。证属脾肾亏虚,痰湿阻络。治宜培补元气,化痰利湿。

方剂

黄芪35g,党参15g,当归15g,怀牛膝15g,陈皮15g,白花蛇舌草25g,鸡血藤20g,大血藤20g,乌梢蛇12g,生地黄20g,全蝎6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蜂房9g,土茯苓30g

医嘱

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14剂。

嘱患者少食肥甘厚味之品,注意功能锻炼。

复诊

2013-06-06复诊。患者诉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仍有关节屈伸不利。初诊方加川蜈蚣1条。

患者口服14剂后关节活动度增强,屈伸不利症状明显改善。后患者在上述方药基础上稍加减,疾病稳定。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常因人体正气虚衰,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关节闭阻不通,出现疼痛、肿胀、麻木、痠楚等一系列症状。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形体肥胖,脾胃亏虚,中焦不健,气机不畅,日久内生痰湿,痰湿阻络,痹阻肌肉、关节,出现疼痛、肿胀等症,发为痹证。治宜培补中焦之气,化痰利湿。

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培元固本;当归、牛膝、生地黄补肾活血;白花蛇舌草、蜂房、土茯苓舒筋活络,通利关节;鸡血藤、大血藤、制乳香、制没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全蝎、乌梢蛇、蜈蚣搜风除湿,擅克顽痹。诸药合用,元气充,痰湿除,痹痛消,病情自然缓解。

治疗痿证,“培元”舒筋活络以治痿

痿证是指感受湿热、温毒之邪,脏腑功能受损,出现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李教授认为,痿病以虚弱亏损为本,或兼标实。虚损有气血亏虚、肺阴亏耗、真精乏匮、肾阳虚衰、中土不足、脉气虚损之不同;标实又有湿热侵淫、情志化火、瘀血内停、气机郁滞、积痰内伏之各异。故需谨守病机,“固本培元”,治病求本。

案例2

许某,男,45岁,2013-11-14初诊。

主诉

进行性四肢乏力1年余。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力量减弱,再延及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四肢肌肉出现萎缩,肌力3级。

2012-09曾在上海某医院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

刻诊

四肢乏力,肌肉萎缩,神疲体倦,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胸闷,心悸,饮水呛咳,语言不清,纳眠尚可。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

痿证。证属脾胃气虚。

治宜健脾补中,舒筋振痿

方剂

黄芪50g,当归15g,陈皮9g

川芎12g,赤芍药15g,白芍药15g

穿山龙15g,鸡血藤15g,大血藤15g

全蝎6g,狗脊30g,伸筋草10g

威灵仙25g,蜈蚣1条

三七8g,桂枝9g

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14剂。

复诊

2013-11-28复诊

患者诉四肢乏力有所改善。效不更方,继续服14剂。患者四肢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后患者在上述方药基础上加减运用,病情在恢复中。

《素问·痿论》中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记载。本病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肌肉。故脾气虚弱,生化乏源,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日久发为痿证。

治疗应补气健脾,舒筋活络。方中重用黄芪大补中气;陈皮、桂枝理气,通络,健脾;当归、白芍药益阴养血;川芎、鸡血藤、大血藤、三七、赤芍药活血化瘀;狗脊、伸筋草、威灵仙舒筋活络;全蝎、蜈蚣搜风振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中、舒筋振痿之效。

治疗肾病,“培元”祛瘀化浊以治肾

肾病是指或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禀赋不足等引起,出现水肿、淋证、癃闭等肾系疾病。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具有藏精、主水功用。

李教授认为,若肾中精气蒸腾气化失司,水液运行失常,则出现水肿、癃闭等病;若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水道不畅,则出现淋沥涩痛之证。故临证需固护肾元为本,注重湿、瘀、毒之标。

案例3

童某,女,61岁,2013-12-19初诊。

主诉

发现血肌酐(Cr)升高1年余。

患者1年前因双下肢水肿就诊于我院,查Cr290μmol/L,尿素氮(BUN)12.2mmol/L,尿酸582μmol/L,诊断为慢性肾衰竭。

患者1年来服用中成药(具体药物不详)及对症治疗,上述病情时轻时重。

刻诊

神疲乏力,面色黧黑,食少便溏,四肢倦怠,双下肢水肿。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诊断

虚劳。证属脾肾亏虚。

治宜温补脾肾,祛瘀化浊。

方剂

黄芪60g,党参25g,土茯苓40g

生牡蛎(先煎)60g,萆薢15g

车前草15g,车前子15g,白茅根25g

炒白术15g,生大黄(后下)15g

川牛膝15g,制水蛭6g

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14剂。

复诊

2014-01-16复诊

患者双下肢水肿消除,仍感疲倦乏力。查Cr216μmol/L,BUN10.4mmol/L,尿酸558μmol/L。

初诊方黄芪加至90g,土茯苓加至50g。

患者先后服药3月余,Cr、BUN指标平稳下降,上述症状悉除。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学水肿、虚劳、关格范畴,本病常责之于脾肾二脏,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肾气血为本,痰湿、浊毒、瘀血为标。

李老治疗本病常培补脾肾元气,祛除湿、瘀、浊之标邪。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老体衰,脾肾亏虚,痰湿、瘀血、浊毒之邪侵及人体,发为虚劳。

方中黄芪、党参、炒白术培补脾肾元气;萆薢、白术祛痰利湿;车前子、车前草利水消肿;土茯苓、生大黄、生牡蛎化浊解毒;牛膝、制水蛭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元气复,浊瘀除,水肿消,病情改善。

国医大师李济仁老先生

于2021年3月11日零点十分

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详逝世,

享年91岁。

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