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德的吸引力法则

经典的意义不是让人读 而是让人学以致用

XUE MO

“ 道与德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向往道、经常修道的人,到了最后就有可能与道合一。相反,不向往道、不想证道的人,最后是不可能与道合一的。因为,向往道、想证道,是得道者必须要有的发心,有了这个发心,才会有修道的行为,有了修道的行为,才会有证道的结果。这也是一种自然,老子特别强调自然。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道德经》的影响可能比佛经更大,因为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销量非常大,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研究它。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其中有很多符合大道、符合自然的表述,能为世界所接受。虽然佛经中也有很多观点很好,能被世界接受,但相对《道德经》来说,广度还是不够大。在中国的所有经典之中,《道德经》的传播范围是最广的。

“德者,同于德”,向往德行、注重德行的人才可能成为大德,与德合二为一。道和德在《道德经》中是两个概念,道为本体,德为道之用,也是道的外在体现。如果说道是大海,德就是浪花。所以,得道者必然有德,并且必须用行为把德表现出来,如果得道者无德行,就没有真正得道。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也要看他有没有能够体现道与德的行为。如果有,他就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如果没有,即使他有高僧大德的名声,也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

“失者,同于失”,这个表述的解释有很多,其中一种解释是,失德的人必然会有诸多的过失。但修道者不这么理解,在修道者眼中,“失”是修道的最高境界。修道者认为,修道首先会证得道,也就是证得本体性的智慧,知道真正的智慧是怎么回事;然后将智慧慢慢地融入生命,成为修道者的德,并且逐渐在行为上体现出来,这时就叫有了一定的德行;最后,道与德的训练都达到最高境界时,就进入了“失”的阶段——除了修道的人,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会这么理解,但修道者的理解是有其道理的。

老子说过,“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是修道就要去除对名利、物欲、概念的执著,以及诸多的计较,当欲望和功利心损到极致,再也没有可损的东西,连道、德的概念和外相都不在乎、不执著时,就进入了“失”的境界。换句话说,“失”是一种无执的境界,连无执本身也不执著。那么“失者,同于失”的意思就是,如果向往这个境界,最后就有可能与这种境界合二为一。这与前面的“失德的人必然有诸多过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两者都有道理,但后者的境界更高。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当一个人与德相合,行住坐卧都不离开道的境界时,我们就称之为得道。另一种解释是,当你符合大道、合乎真理的时候,真理也会喜欢你,也会帮助你,也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

世界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你一定不要忽略了它。它是一种电流,我们看不到,但你一旦得到它,智慧之灯就会亮。这就是道的力量。得道者,就会拥有道的力量,因而得势;失道者,就会失去道的力量,因而失势。

抗战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军队非常强大,其军事实力远远超过解放军,奇怪的是,解放军却摧枯拉朽一样,只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奇怪,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解放军的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心。民心是道的重要载体。《荀子·王霸》说过:“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意思是,君主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民心,百姓出力种地国家就富足,百姓拼死作战国家就强大,百姓齐声称颂君主就荣耀。如果能三者兼得,那么天下人就会归附他;如果三者皆不具备,那么天下人就会叛离他。因为民心能造势,民心聚拢君主就会得势,一旦得势,就会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就像一滴滴的水虽然本身没什么力量,但它们一旦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巨浪、海啸,那个时候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造势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最成功的人特别注重造势,如企业家、军事家、政治家等。韩非就特别强调势,《韩非子·二柄》中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意思是,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刑和德两种权柄罢了。什么叫刑?杀戮叫作刑。什么叫德?奖赏叫作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而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他们想方设法从君主那里得到刑赏之权,惩罚自己憎恶的人,奖赏自己喜爱的人。君主如果听任这种局面发展,不将刑赏之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全国的老百姓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韩非的这个观点有道理,因为势非常重要,用得好就能无往不利,对得道者来说同样是这样,但得道者的势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道本身。

胡适曾说自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意思是,他只管著书立说,为社会开一代风气,不会广招门徒。他所说的开一代风气,就是为文化造势。“五四”时期就是因为开了风气,有了一种启蒙文化之势,之后才会出现那么多大师。所以,“势”对文化来说同样非常重要。文化能够得势和不能得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同于德者,道亦德之”——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就会得势,势就会出现。人们常说“历史选择了某某”,被历史选择,就是得势。

当一个人的生命本体和他追求的品德合二为一时,这种品德就会成为他的助缘。比如,一个僧人如果升华为高僧大德,那么他的德就会成为他的助缘。这时,他能融入大道,德也能够成就他,很多向往这种德的人都会受到他的感召。就像唐朝诗人高适所说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真是这样。只要有足够的道德就不要怕,你的身边总会出现同道和同志——过去所说的同志,实际上就是同道的意思,因为他们志向相同、向往相同,愿意一起做某些事情,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都会帮助你成就大事业。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仍然有两种解释。第一,失德者将与无数的过失相伴。这是一种消极的解释。另一种积极的解释是,当你进入一种无为无执的境界,将贪执习气“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时,就会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不执著,但什么都能做。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话在第十七章也出现过。在老子的时代,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然后再用皮绳,把竹简按顺序串联编成的。有时候,竹简会放错位置,书中文字的次序就会出现错误,我们称之为“错简”。也许,这里就是错简。不要紧,我还是再讲一下。“信”也有两种解释:第一是诚信,按字面上看,就是诚信不足,所以遭到了别人的怀疑。第二是信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信愿行”中的信,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对真理的信心不够,世界对真理的信心也不够,能信受奉行者就不多。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因为,在这个时代,除了诚信之外,我觉得更应该强调一种信仰之信,因为有信仰的人越来越少,但信仰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中国人需要一种信仰成为自己的生命程序,需要对一种优秀文化信受奉行,需要通过实践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二辑》

雪漠(XUEMO)

 雪漠新作 

如果你也心怀梦想,如果你也心系他方,就让我“带你去远方”。去看看那里的山河大地,去听听那里的清风鸣唱。也许,你会在路上发现自己,也许,你会在路上重拾梦想 !
(0)

相关推荐

  • 正 第 四 十 三

            制斷五刑,各當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驚曰刑正之,服之.勝之.飾之.必嚴其令,而民則之,曰政.如四時之不貣,如星辰之不變,如宵如晝,如陰如陽,如日月之明,曰法.愛之生之,養之成之,利民不 ...

  • 《皇帝·十大经·观》

    <皇帝·十大经·观>:"黄帝曰群群□□□□□□为一(人毛:老子曰道),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因以为常 ...

  • 大德者,必受天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須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生万物,依道而生生不息,大千生灵,循理而繁荣昌盛. 天之所生,随性而行,本性无极,由意而动.故天道无亲,常于善人.天不分雌雄,而 ...

  • 管子--正--九变

    正原文 原文 制断五刑,各当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惊,曰刑.正之.服之.胜之.饰之,必严其令,而民则之,曰政.如四时之不貣,如垦辰之不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曰法.爱之.生之.养之.成之,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长如何看待吸引力法则

    道长如何看待吸引力法则

  • 天机:你可知“吸引力法则”之上的“法则”,才是成功的关键?道天机盗天机

    天机:你可知“吸引力法则”之上的“法则”,才是成功的关键?道天机盗天机

  • 黄色周五 | 《秘密》:如何利用吸引力法则,实现心想事成?

    今日豆瓣评分7.2分,34495人评价 内容简介 xxxxxxxxx <The Secret 秘密>是一本心灵励志书.本书作者朗达·拜恩是澳大利亚电视工作者,有一年,父亲突然去世.工作遭遇 ...

  • 《淮南子》卷2俶真训诗解7道散德溢滑心浊神

    题文诗: 夫天不定,无载日月;而地不定,无植草木; 所立身者,精神不宁,是非无见.故有真人, 后有真知.所持不明,庸讵知吾,所谓知之, 非不知欤?积惠重厚,累爱袭恩,而以声华, 呕苻妪掩,万民百姓,使 ...

  • 吸引力法则:为何有的人吸引不来他想要的东西?

    秘密:转换自己的负面理念 我有个朋友,外号叫小巫婆,她没有信仰,但经常向宇宙祈祷,也经常收到宇宙给她的惊喜. 比如,她想要一个新手机,过了两天就会收到朋友快递过来的手机:她祈祷见客户的路上畅通,果然那 ...

  • 吸引力法则

    来自: Vesper(shameless) 组长 2011-07-07 01:29:11 你的意识和潜意识 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意识,吸引力法则提醒大家,了解我们的潜意识同样重要.我们的潜意识 ...

  • 神奇的吸引力法则

    神奇的吸引力法则 卡卡老师的精彩讲解 神奇的吸引力法则 "When you make a decision, you flip your brain onto a different fre ...

  • 还原版《道德经》第一章:道与其德

    还原版<道德经>共74章,老子自序2章,道论21章,德论51章.还原版<道德经>按照有序的逻辑脉络展开,一切概念,先有定义,再行论述,后续的结论建立在之前的论述之上.道是万物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