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建在山顶上,水源是从哪来的呢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建筑,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方向的玛布日山之上,虽然玛布日山的净海拔(山头与山脚的垂直高差)不高,但是该山因布达拉宫而声名远播。
布达拉宫从外面看,一共有13层,从内部探查则为9层,主楼高度为110米左右,其主体建筑共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其中红宫包括佛殿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白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寝宫。由于布达拉宫是建立在山体之上,因此无论是建筑结构和建筑方式都需要格外考虑整体的稳定性,一是建筑墙体框架全部应用花岗岩垒砌;二是整体全部采用古木结构,厚度能达到2-5米;三是建筑的底基直接埋入岩层中;四是在墙体建造过程中,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墙体中浇灌熔化的铁汁。通过以上措施,使得布达拉宫整体的稳定性非常强,一般规模的地震下基本不受影响。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当时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特意在此处修建了三座九层高的建筑,并命名为布达拉宫。后来在战火、雷击、风力侵蚀下,当时所建的宫殿几乎全部损毁,只留下了法王洞和帕巴拉康的主体部分。到了17世纪,当时西藏最高统治者固始汗为了巩固与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的关系,开启了布达拉宫的重建之路,历经半个世纪终于重建成功,后来又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修缮和补充建造附属建筑,直到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建成以后,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建筑格局。最近的一次大型修缮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布达拉宫集宫殿、寺院、城堡于一体,既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殿,同时也是给世界留下的最美好的宝物,我想每个人去过一趟,都会在心中感到无比的庄严、肃穆和神圣,所以布达拉宫被世人称为“世界屋脊上的一颗明珠”。1994年,布达拉宫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既然布达拉宫建在山顶之上,那么水源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呢?在布达拉宫还没有建造或者在建造的过程中,由于其处在玛布日山的山顶,加上该地区降雨量较少,因此山顶之处既没有汇聚而成的常流河,也没有大型湖泊存在,就近从地表蓄水处而取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此外,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一般会与地势的整体起伏、地表水的流动方向保持较高的一致性,所以山顶处的地下水水位要比平地高一些,不过埋深要大得多,况且山体的岩石比较坚硬,靠人工的方法在宫殿建造之处打出地下水井也根本不可行。
所以,在布达拉宫修建过程中,以及建成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该处所需的水,都是依靠人力背上去的。在西藏解放之前,该区还是处在农奴社会,背水的活就落在了女性农奴的身上(男性农奴主要负责运送建筑材料和建造、维修宫殿),而且还不能几个人抬水,因为只有单独背水才能显示自己对喇嘛的尊敬和服从。而背水的水源,则是距离非常远的山脚之下,一天背不了几个来回。
到17世纪重修布达拉宫时,由于重建、扩建对岩石和土壤的需要,人们从布达拉宫的山体后面,开挖出了一个大型的人工洼地,当扩建完成之后,这里也逐渐蓄积了大量的降水,形成一个人工湖,后来被人们称为“龙王潭”。在此之后,布达拉宫之上所需的水,有很多是直接从“龙王潭”取水,女性农奴虽然不用再到很远的地方取水了,但仍然需要从宫殿的后身取水,绕过来之后再艰难地拾级而上,体力消耗量并没有丝毫的减少。
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农奴制被废除,广大农奴们翻身获得了自由,但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里的基础设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比较落后,布达拉宫上面的水,仍然需要人力来运输,只不过换成了年轻力壮的青年小伙,同时一些牦牛等牲畜也可以辅助开展运水工作。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布达拉宫也通上了电,然后修建了输水管道,在“龙王潭”也建设了输水泵站和净水处理设施,通过电力将水源泵到布达拉宫上面,用人力送水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时,为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西藏在“龙王潭”所在的宗角禄康公园内开展了布达拉宫周边水系改造工程,综合实施水系连通、截污治污、景观提升、水生态修复、防渗等措施,布达拉宫周边生态环境面貌又有了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