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独 唱

独   唱

——读《郭小川全集》

张江明

第六节

一部《郭小川全集》,一个独特的视角所揭示的正是新文化丛体的生成与演变——在伊甸园般神圣的新文化丛中,战士与诗人郭小川在硝烟中站立,与战神和诗神比肩,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胸怀信念,冲锋陷阵,引吭高歌。而且,在千军万马般的管弦轰鸣之中,我总是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最为出类拔萃的独唱者。

那是为新文化丛的创造和奋进而歌唱——我仿佛顿时听到了郭小川诗歌的题外之音。

中国新文化丛是那一代中国精英们的创造,他们在贫瘠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着以革命的名义的文化创造,把各种文化特质有机地融会贯通,凝聚了古今中外的人文主义思想,创造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救世治世理念,渐渐构成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新文化丛体。这个新文化丛体有理想、有方略、有魄力、有追求,在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之后,又以无畏的拼杀和智慧挺身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惜,这个新文化丛建设在文革中遭到裂变,在遭遇多方困扰之后呈现多元走向,以至于那个原本成型的新文化丛若隐若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留存于世,留存在军魂之中,留存在坚守者之中,留存在依稀和愿景中,留存在那些感动中国人物的身上,留存在那些尚存的创造者的记忆中。现实的世界虽然令人眼花缭乱,而事实上,那些回眸看去也许并不鲜明的新文化丛才是真正的瑰宝,才是确凿的前程出路存在,是作为主流创造了历史的确凿存在,是依然以各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存在形式影响着现在的客观现实。没有这个事实的存在,尚在其后的那些“多元”的主张与想象甚至都没有表达的机会。

中国新文化丛起源于井冈山,走过两万五千里的曲折,形成了以延安为地域标志的主体,它不仅是进步的象征,也受到了当时各个到访者的一致肯定。曾经跟随红军长征万里的瑞士籍传教士勃沙特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讶的热情,对新的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有的。”以新文化丛在当年贫穷的物质条件下对黑暗的无畏抗争,却受到来自东西方世界各个阶层的人们的一致赞誉,被寄予殷切的期望,正是由于人们不约而同感觉到了那个新文化丛的生成存在与发展趋势——那才是争取解放与生存的真正出路。

中国新文化丛当年的主要载体正是人民军队。是由一批饱学精英和天才将领所率领的饥寒交迫的战士所组成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现代的文化因子,聚集了传统的优秀文化质点,带有浓重的墨家色彩。他们胸怀理想官兵一致,争先恐后视死如归,以落后的武器对抗着一个个武装到牙齿的邪恶强敌,几十年浴血苦斗,无数烈士慷慨献身,直至获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

从《郭小川全集》的文字资料中看,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留下了反映那个时代的诗作。他虽然没有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却留下了五论“争取和平的道路”等声援抗美援朝的檄文。当他转战于文化战线时,他所熟悉的那个军队正在三千里江山上与强敌拼杀,正挟着“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延续着他所熟知的一往无前的军魂。那一场各自秉持着各自所理解的正义开打的战争最终平分秋色,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表面均势的结果却让所有研究者一起内里失衡,至今无解。人们一直主要从军事学和政治学的视角探究,却鲜见有人从两种文化对垒的角度切入分析——也许是处于巨变中的文化比对过于迷离,以至于只有少数睿智者能够明察秋毫,只有少数统领者能够拥有魄力,世界上确实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样的军队,这就是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无法算解的那个谜底,那个新文化丛的峰顶展现。

在那样的条件下,在那样的趋势之下,在那样的气势之下,人们原本有理由展望由新文化丛到新文化体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规模蝶变,然而,文革导致的中断却不能不令人唏嘘。

中国新文化丛,交响乐般辉煌的新文化丛主体,出神入化的指挥,才华横溢的乐手,惊天地泣鬼神的合唱,动人心魄的直白,响彻寰宇的宣示,在这万千轰鸣的乐声中,郭小川诗歌的独唱依然显得卓尔不群。

插图/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