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每个人的心上都有一个开悟点,只有触碰到,才会瞬间明了
年轻的时候读《庄子》,只是单纯的喜欢,“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读来朗朗上口,气势浩然。
中年的时候读《庄子》,才猛然发觉字里行间的智慧,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没读出其中味呢?
原来,《庄子》这本书,要等到人有一定的阅历之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每个人的心上都有一个开悟点,只有触碰到,才会瞬间明了。在那之前,还需要机缘和努力摸索。
那么,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这里分享三个字。

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说,很想看看书,可就是静不下来,读不进去。为什么你能啃完厚厚一本的文言文?
中华书局出版的《庄子》5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周易全解》627页,我都一页一页读完。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感到怵然,我文言文基本功不好,读一行古文,对照看一行白话文。坚持每天读一点,不到一年的时间,居然能读完,自己都感到惊讶。
这种经历,再一次印证老子《道德经》的先见之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我能做到,没有任何技巧,只因为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自己的心静,就不喜欢嘈杂。不像别人那样,没事总想找个人聊天,或者看电视,玩游戏打发时间。
《庄子》曰:“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古时候修道的人,以定静养智慧。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人的话,听到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可一旦真正去做了,就会发现,即使是小小的改变,时间长了,也会大大不同。

专:凝神聚气,心无旁骛
读《庄子》,学习到一条经验教训,就是:专注。这个道理,老生常谈,可是自己亲身经历后,感受更深刻。
《庄子》故事中,用竹竿粘树上蝉的老人,一粘一个准,像用手捡那么容易;戒斋后能做出鬼斧神工作品的工匠,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专注,忘我。

我自己一路走来十几年,在职场上班也好,自己尝试创业也好,有的成了,有的不成,不成的原因是自己不够专注,选择太多,分心太多。
只有真正找到自己最擅长,最热爱的事情,潜心其中,专心致志,当达到这种心境时,事情反而能轻松做成。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要自己悟到了,才起作用,在这之前,看再多道理也没有用。

虚:虚怀若谷,外物不伤。
谦虚,是现代人缺乏的品质。因为社会的竞争,谦让的人会失去机会,谁还会谦虚呢?
庄子说的虚,不是形式上的谦虚,而是心境的虚空,不把自我看得太重,甚至忘掉自我。把自己看得太重,就会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比如,在网上写文章,总会有人骂,有人喜欢。
把自己看得太重,就会影响心情,无法维持流畅的心境。不往心里去,看淡是非,做好自己的事,嘴巴在别人身上,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

当一个人真正能在生活中实践“静、专、虚”,坚持下来,人生一定会蜕变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