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科技产业的成功呼唤支持创新的文化!

⬆︎ 点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上周的要闻评论里,我介绍了是洛杉矶,而不是美国东岸的城市,率先推出的左转道和自动交通信号灯。

因为美国西部的开拓精神和汽车这项先进科技更加契合,推动了先进科技被社会接受,也塑造出了代表美国的汽车文化。

其实这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创新的结果往往伴随着商业的成功,但推动创新被社会所接受,也就是商业成功的原因却往往是非商业的,是文化的。

就在几天前,由互联网的第一个浏览器Nescape的创始人Andreessen Horowitz创办的,在硅谷大名鼎鼎的风险投资基金A16Z推出了一份线上杂志,叫未来(Future.com)。

他们自称“我们是支持技术,支持市场,支持创新的” (pro-tech, pro-markets, pro-innovation)。其杂志的内容,按中国的说法,讨论的不是眼前的苟且,都是诗和远方。

我在上周的科技特训营里刚刚介绍了,风险投资叫风险投资,其实是尽量规避风险的,而且因为可以动用的资金限制,往往能省则省,不太会花钱在对未来的探索上。

我原来做咨询公司的时候,就没少风投机构的朋友向我们索要免费分析报告。那为什么A16Z会做这么另类的事情呢?

因为这才是硅谷的传统,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已经充分商业化了的硅谷,但当年硅谷能够成长起来,不是因为完备的商业环境,而恰恰是因为一切都不完备,所以没有那么多的规则限制。

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就生活在硅谷附近,从他的《在路上》和《达摩流浪者》,你很容易感受到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探索的氛围。

这也是为什么在哈佛上学的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创业之后都搬到硅谷的原因。

创新是百无禁忌,不墨守成规。我们周围的规则有三种:自然规则,社会规则和行为规则。创新者会遵重自然规则,遵守社会规则,但对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发起挑战,以找到看似离经叛道,但却更加合理的行为模式。

创新是抛弃世俗偏见。打破了既有的规则,往往会被议论、被孤立,甚至被歧视。创新者需要有特立独行的勇气。

美国的奥斯汀,就以创新者众多而出名,当别人嘲笑他们古怪(Weird)的时候,他们敢于自嘲说,我们就是个古怪的城市,古怪是我们最好的标志。

美国最大的创新会展西南偏南出现在奥斯汀,奥斯汀的硅丘(Silicon Hill)成了科技创新的新中心,和这种以古怪为荣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创新是接受挑战,是意识得到危机,并敢于急起直追,最终实现超越

已故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最后一课》的演讲者Randy Pausch说,人生路上会有各种阻挡你梦想的墙,但它们只不过是让我们来证明我们究竟有多么想要达到目标的工具。突破了这些限制,成功才会到来。

美国当年一直自诩科技领先,但却被前苏联首先发射了人造卫星,首先实现载人太空飞行。美国称之为Sputnik moment,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就是苏联那颗人造卫星的名字),然后急起直追,成功实现了人类登月的伟大壮举。

我们投资和很多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小时候受登月计划的影响,立志投身科技的。

创新是迎接改变,勇于尝试新生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行为惯性和惰性。但创新就意味着不断探索,尝试那些仍然不够完备的新生事物。

科技市场专家Geoffrey Moore的跨越裂谷理论就指出,从社会的角度,创新的成功不光靠创新者、发明家,更依赖于早期采用者,因为他们才是创新的传播者,使得创新被社会所接受。

简单总结:但光有科技创新,没有支持创新的文化,创新就无法被社会广泛接受,难以发挥效果。

尤其是要促进科技产业生态的繁荣,促进对创新产品的广泛使用,更是需要全社会的认同,需要普遍支持创新的文化,也就是Pro-innnovation Culture。

我们认为,支持创新的文化应该包含这四个重要的特点:

打破传统规则,抛弃世俗偏见,勇敢接受挑战,不断自我突破。

中国经过过去40年的努力,在硬件条件上已经充分具备,未来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正在呼唤支持创新的文化,也就是软环境的出现。所以,现在是我们认真讨论支持创新的文化的时候了。

今天,面对美国对中国科技的打压,中国也正在迎来自己的Sputnik时刻,也需要我们去面对。就像国歌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不管多么危险,我们都需要去勇敢面对,积极做出行动。

最后,创新必然会面对未知的风险,失败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坚持创新并不是纯粹理性的行为,而更是一种勇气、一种信仰。

经由乔布斯而广为流传的那句著名口号“stay hungry,stay foolish”其实来自于一本叫做 《Whole Earth Catalog》的杂志,很多硅谷当年的创业者都是从这本杂志身上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成为了科技的信徒。

A16Z的这本线上杂志《未来》的推出,我相信一定也是受到了《Whole Earth Catalog》的影响。因为科技创新,就是塑造未来,就是科技创新者的信仰。

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科技创新当做一种信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