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三十,最舒服的生活方式(建议收藏)
文 | 有书玩子 · 主播 | 安东尼
古人说:“三十而立。”
30岁,比20岁多了一分成熟淡定,又比40岁少了几分深沉内敛。
30岁是人生最好的年纪,事业走向平稳,家庭和谐幸福。
30岁也是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时刻都在生活的压力中缓慢前行。
罗曼·罗兰说:
“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想,三十岁以后,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被生活捆绑,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更懂得生活的意义。
不慌不忙
《城南旧事》中,有这样一段:
“英子说,骆驼队在她家门口停了下来。 排成一串,沉默地站着,听主人说走了很长路才到,可骆驼们真是一点都不着急。 给它们拿来草料也毫无波动,只一屁股蹲跪下来,丑的脸,长的牙,把草料含在嘴里慢慢磨,安静得好像时间都慢了半拍。 英子说,老师教她:'人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的确,生活中,很多人沉迷于现代的快节奏,每天围绕着工作而活,没有自己的生活,不懂享受。
可是人生追求的,从不是速度。
很多事情,越是着急,反而越容易出错。
有时候慢下来,反而是一种前进。
托·德雷克斯有句名言:“缓慢,就是人生稳妥。”
人过三十,学会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
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才会比快更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一次画展上,一位画家盯着自己的画作,祈祷今天一定要卖掉。
这时,一个犹太商人站在他的画作面前,细细欣赏。
在准备转身离去时,画家拦住了商人:
“先生您好,请问您对这幅画有什么建议吗?”
商人说:“这幅画作很是粗糙,根本无法吸引到我。”
画家说道:“唉,实不相瞒,完成这幅画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可卖掉它却用了整整一年。”
商人听此,微微一笑:
“也许你可以倒过来试试,花一年的时间专心画画,也许一天就能卖掉。”
画家不屑地说:“一年只画一幅画,也太慢了!”
商人收起笑脸,严肃地说道:
“想要创作出好的画作,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你要知道,创作是没有捷径的!”
画家接受了商人的劝告,用一年的时间只作一幅画,细细打磨,认真研究,最后果然如愿以偿。
画画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太过急功近利,到最后只能得不偿失。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三十岁以后,别再追求所谓的“快捷”,不慌不忙,凡事慢慢来,才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结果。
曾国藩曾有言: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以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合适不从忙中错了。”
太过急躁,只会让人生增加犯错的几率,不慌不忙,让人生慢下来,反而走的更加稳妥。
亲疏有度
我们总说:“人生如尺,必须有度。”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对彼此关系最好的表达,是无限亲近:
过分展示自己的热情,将对方的东西占为己有,认为他人的朋友便是自己的朋友......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只会惹到他人的不快。
三毛曾说:
“朋友之间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也日渐成熟,开始慢慢懂得,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不是彼此亲密无间,不分你我,而是拥有边界感,熟不逾矩。
作家萧红是鲁迅的粉丝,她逃难到上海时,鲁迅曾给她很多的关心和帮助。
这本是好意,萧红却借此经常去到鲁迅家里,倾诉心情。
那时,鲁迅因病卧床,萧红的到来,让许广平十分头疼。
不仅要照顾鲁迅,还要平分精力陪伴萧红。
后来萧红在追忆鲁迅的文章中,毫不吝啬表达对许广平的赞美:
“她红着眼睛故作坚强,细心地照顾着他,做饭、看孩子、陪客、购买生活用品、把重要的稿件念给他听......”
但在许广平的文章里,回忆萧红却是另一种氛围:
“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耽搁在我们家里。 为了减轻鲁迅先生陪客的辛劳,只能由我独立和她在客室谈话,因此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人与人之间,最忌讳的就是没有边界感。
很多时候,那些自以为的“不拘小节”,其实是对彼此感情的最大伤害。
最好的感情,从不是亲密无间,而是亲疏有度;不是纠缠不清,而是浓淡相宜。
就像周国平所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三十岁后,别再为了所谓的亲密,而过分叨扰;别再用彼此亲近的理由,而做一些伤害他人的举动。
保持好距离,亲疏有度,才是彼此相处最舒服的方式。
聚散随缘
网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怎样的?”
其中一个回答说:“相聚皆是缘,缘尽莫强求。”
年轻时候,我们以为人和人之间,一旦相遇便是永远。
直到现在才发现,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人与人也终将会分开。
龙应台说:
“人生,其实就像一条从宽阔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 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人这一生,每个人都只能陪自己一段路。而人与人能否在一起,靠的也不是强求,而是缘分。
随着年龄逐渐长大,人也慢慢走向成熟,我们也将习惯聚散是常态,半点不由人。
曾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最近十分苦恼,他去找禅师诉苦。
禅师见他讲了足足半个小时,仍没有停止的迹象,抬了抬手,对他说:
“我先出去一趟,等我回来再说。”
然后拿起一张白纸放到他手里,让他举着跪在佛前。
一开始,他觉得很轻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吃力。
他甚至感觉放在手中的已不是白纸,而是上千吨的巨石。
即便如此,他仍然举着白纸,没有将它放下。
这时,禅师走来,见他一如自己离开时的样子,便问:“感觉怎样?觉得沉吗?”
他说:“我快累死了,这纸怎么这么沉?”
禅师说: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干脆放下呢? 再轻的纸,只要不放下,也会变得很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与其一味地强求,不如选择放下。
因为有些人出现在生活里,就只为了陪你一程。
该走的总会走,该来的总会来。
三十岁后,别再强求那些留不住的,别再忽视那些离不开的。
珍惜留下的人,感恩离开之人。聚散随缘,才能不负每一个当下。
兜里有钱
之前在微博看到一则视频,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丢了地铁票,而大声责骂。
有人看不过去,问她:
“不过是一张五块钱的地铁票,干嘛要这样打骂孩子,再买一张不就好了?”
这位妈妈无奈地说:
“五块钱,对于你来说甚少,但对我来说,却非常多。 钱实在太难赚了。我一个月才能赚900多块,有时候还不定。”
一番话,让周围的人哑口无言。
如果问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个东西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的回答,都是钱。
我们总说谈钱很庸俗,它又却是所有人都离不开的东西。
年轻时候,很多人对钱没有太多概念:不用考虑什么时候钱会用完,不用在意想要物品的贵贱,不用担心下个月的房租该怎么缴纳......
当人慢慢成熟,才发现原来生活处处都离不开一个“钱”字,那些曾经唾手可得的东西,在自己独立之后,变得有些“奢求”。
罗伯特·清琦曾说:
“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之前,你无法体会自由的真谛。”
我想,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拥有赚钱的能力。
圆桌派有一期曾谈论金钱相关的话题。
嘉宾丁学良说,他在美国读书时,身边最好的朋友是一位犹太人。
这个犹太朋友说:
“你们亚洲人总认为我们犹太人爱钱,我以前也为这一点感到很羞耻。 但是后来,我父亲给我讲了一句话,从此我就知道为什么我们家世世代代都爱钱。 因为一旦遇到了迫害的时候,无论是什么理由,能把一家人的命买下来的,就只有钱。”
的确,很多时候,在未知的风险面前,钱就是生命的长度。
拼命赚钱,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更是让自己在需要用钱的时候,不必低声下气地去求人,也不用因为钱而为难谁。
三十岁以后,别再懵懵懂懂,别再肆意挥霍,别再认为赚钱是很俗气的事情。
只有让自己保持赚钱的能力,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
三十岁以后,人变得成熟稳重,做事有担当,懂得让自己身处“低位”,藏拙守锋。
不再为了一时的风光,而让自己陷入危局。
三十岁以后,与他人相处,懂得礼让三分。
不争、不吵、不计较,尊重他人,放过自己,是对彼此的礼让,也是让自己解脱。
三十岁以后,懂得人生无常,对人对事不强求,不勉强。
他们知道是自己的跑不掉,不是自己的,求不来。所以万事随缘,不再过分苛求。
三十岁以后,对待感情,不再懵懂,不为了一时欢愉,而伤害彼此。
他们更加成熟,懂得如何处理感情之事,懂得让自己不再将就。
三十岁以后,人生进入新的阶段。
心态更加平和,对这个世界,也更加宽容。
他们试着了解曾经的不理解,也学着原谅曾经的放不下。
也许,三十岁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事事争强好胜,而是懂得让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离出来,懂得慢下来,享受生活。
愿每个人都能在三十岁以后的人生中,不被不如意所绑架,不被艰难所打倒,认真生活,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