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合随笔】“枣沫糊”的传说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枣沫糊”的传说
文|周纪合 诵|李跃峰
到了大荔县城,你不喝碗枣沫糊,你就不算来过大荔县。
关于枣沫糊,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大荔县有着全国最大的内陆沙漠,东西蜿蜒近百里,南北宽四十里,在西汉时期这儿就广植枣树,且以枣大、皮薄、核小、味甜而闻名。据说慈禧太后西逃吃了同州府进贡的蜜枣,曾赐名“金丝蜜枣”。而今你如果秋天进入沙苑,万亩枣园如红透了的玛瑙,香甜的味儿足以让你醉倒。早在1300 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同州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创造出了食疗佳肴——“枣沫糊”。
相传唐贞观年间,同洲城有一位名叫张诚的贫苦雇工,为人勤劳憨厚,有一手务枣树的好手艺。因生活所迫,雇工于沙苑恶霸地主王尚礼,专营枣树的作务。孰料王尚礼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异常吝啬贪婪,不仅要张诚每天不停的劳作,而且每天只给几个冰凉稀渗的“麻饧馍(糜子面馍)”,而且时常克扣工钱。张诚家有老娘,饿得眼前发黑。无奈张诚就捡拾落在地上的干核核枣,带回家和娘把枣煮烂和麻饧馍一起做成糊糊充饥。
俗话说:“一日三枣,容颜不老”。中医又载大枣味甘性温,有补血益气疗虚劳的功效。一年下来,令王尚礼诧异的是张诚不但没有骨瘦如柴,反而容颜红润,精神焕发,身体壮硕了许多。王尚礼不思其解,百般盘问,张诚如实具答。但年关将至,王尚礼却以偷盗他家红枣将张诚解雇了。
走投无路的张诚,一日夜里忽然看见自家的茅屋里祥光缭绕,一位须发皆白、身背药葫芦的老翁对他说“你何不以枣沫糊疗疾为业!”猛惊醒来原是南柯一梦。张诚受仙人指点,又从自己食用枣沫糊得到启示,索性放弃务工,和母亲在同洲城里开起了专营枣沫糊的小店。在制作过程中和工艺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先把上好的红枣洗净煮烂去掉皮核,再把豇豆煮的烂熟,然后把枣泥和白面按比例放入,做成糊状。这时的枣沫糊色泽红艳、香甜爽滑,令人垂涎欲滴。
张诚改良后的枣沫糊,以物美价廉的品质和童叟无欺的诚信,使得小店一开张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时间顾客盈门。同洲枣沫糊的美名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京都长安,唐高宗李治自幼身体虚弱,经常头晕目眩,不能坐朝理事,在食用枣沫糊后身轻目明,疾病全消。药王孙思邈在药用的角度给予赞许和推崇,誉为“长生枣粥”。
而今,枣沫糊已经成为大荔人招待嘉宾和对虚劳进补的必备佳肴。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