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涨船高

水涨船高

作者:李广生

水涨船高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懂,水涨了,船自然高,这毋庸置疑。船沉了则另当别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嘛,但这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水涨”必然造成“船高”,这一点可以确信,但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反过来就不一定成立了,即:“船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水涨!用逻辑术语来说,“水涨”是“船高”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要思考一下逻辑问题。
让“船高”有很多办法。“水涨船高”是自然之力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非常手段达到“船高”的目的,比如,把船吊起来,或是用一个支架把船举起来,或是安装气动装置把船吹起来,等等。如果把“船高”作为最终目的的话,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办法总会有的,而且会让船越来越高,甚至飘到天上。
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船高”真的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吗?
提升水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至少要保证水量充足,还要保证堤坝牢固。没有源头活水,不能保证持续的水量的补充,“水涨”无法实现。如果是一潭死水,那根本谈不上“水涨”,只能是水位越来越低。堤坝不牢固,再多的水也会渗掉、漏掉,即便有水量不断补充,“水涨”也难以实现。由此可见,“水涨”特别是保持水位不断上涨,难度非常大,更要久久为功。相比较而言把几只船举起来就容易得多。立上一根杆子,搭建一个台子,安装几台大功率鼓风机,就能把船顶起来、托起来,或是吹起来。总之,“船高”了,但水未涨。这样做存在一定风险,万一来了一阵风、一股浪,杆子折了,台子塌了,鼓风机没电了,船就会掉下来,摔得七零八落。
几年前,北京某区一位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约我和几位同事聊一聊教师培训问题。我给他讲了水涨船高的道理。
他问我如何加强“名师”队伍建设。我告诉他,你越是想壮大“名师”队伍,越不能紧盯着“名师”,越要关注那些普通教师、“草根教师”、非著名教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发展。区域教育水平提高了、教师队伍壮大了,“名师”辈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时候你想不让“名师”出现都不行——这就叫水涨船高。如果一门心思地想着打造几个“名师”,通过非常手段扩大“名师”的规模,势必造成一种假象,繁荣的假象。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老百姓才不管什么名师不名师呢,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
我告诉他,如果你像关注“名师”那样关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所谓的“名师工程”才能落到实处;也就是说,你要在“水涨”上下功夫,而不是在“船高”上做文章。
这是一位年轻的领导,基本认同我的观点,但还是有点犹疑。他说,“名师”的引领作用不是对区域教育的发展很重要吗?我意识到他在逻辑上还有些颠倒,便直言相告。“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固然不容忽视,但必须要明确一点,发展区域教育的主力军、也就是主体是那些最普通的教师,支撑区域教育这座大厦的是那些没有任何荣誉称号的、与“名师”不沾边的“草根教师”。区域教育的发展壮大,“名师”的引领作用很大,但真的不是“名师”引领出来的,而是普通教师干出来的。
我问他,你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有没有好的激励机制,是激励大家争当“好老师”的机制,而不是引导大家争当“名师”的机制?如果没有,那就可能是一潭死水,“水涨”是没有希望的。如果有这样的机制,你还要考虑有没有持续跟进的稳固的保障机制。如果没有,“水涨”还是没希望,或是涨一阵子又落下去。如果都没有,你只能在“船高”上下功夫,比如搭台子、提高待遇、加强宣传等等。于是大家就积极踊跃地奔向“名师”,“名师”队伍壮大了,“船高”了,你可能会面对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名师”辈出,一方面是质量下降。
“谁是'名师工程’的最大受益者?”我请他思考这个问题,但不进行探讨,因为这个问题过于敏感。
一个地区“名师”涌现并不必然证明这个地区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因为这些“名师”可能是“造”出来的、“捧”出来的、“推”出来的,也不排除“吹”出来的。在教育系统里不是经常有人持“打造”论吗,“打造名师”“打造名校”等等。船高了,但水未涨,甚或为了举起更多的船而导致水位下降,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临别前他跟我提起北京市某区的“名师”数量,带着羡慕的表情。我对他说,是因为这个区的教育水平高所以名师数量多,而不是因为这个区名师数量多所以教育水平高。何为因、何为果,这还是个逻辑问题,看来逻辑还真是个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