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的改进机会
昨天写了文章网约车合法化的商业机会,主要观点是不看好滴滴的未来,在今日头条发表后,很多网友对此发表了评论,其中很多网友从不同维度反驳我的观点。
我不看好滴滴出行,主要因为滴滴出行没什么创新能力,抓不住行业痛点。中国的出租车行业有这么大的市场,滴滴出行不去考虑如何创造价值,而主要是通过价格战去形成垄断,通过一次次的并购形成垄断,而形成垄断之后,也毫不掩饰的立即涨价(收购快滴之后,滴滴已经演练过一次加价,Uber中国为打车人又带了一次福利,不知道这次收购之后,滴滴出行是不是又立刻加价)。
我推崇的是通过创造价值获得高的估值,比如Uber在美国的确是创造了价值,但学习Uber的滴滴,在中国市场上总要做一些适应市场的创新吧。下面列出一些通过网约平台可以创造价值的机会点:
1、中国的打车难,有一个难点是在高峰期打不到车。在高峰期出租车供给不足,导致了高峰期打车难,这时候提高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会有效缓解高峰期打车难的问题。
如何提高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一方面通过降低空驶率,提高效率。但中国很多城市交通的问题是居民区和办公区汇集,早高峰,人流从居民区向办公区汇集,而晚高峰是反方向。这种情况,降低空驶率一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其实因为高峰期期间,很多人流的方向始发地与目的地重复的数量非常大,在高峰期,让始发地、目的地相同的人拼打出租车,是不是会提高出租车的效率?在高峰期打不到车的时候,出行人是不是非常愿意拼车?拼车让出租车司机提高收入,出租车是不是也有意愿?
比如,打车一段距离,正常车费是50元,如果接受拼车,打车价格是40元,如果3人拼车,给出租司机80元,滴滴留40元。这种情况下,滴滴出行一方面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同时为打车人降低了出行成本,另外一方面提高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本身也有很好的收入。这种三方共赢的方式,才是通过创造价值实现利润的方法。
2、大量黑车的存在,说明了中国出行有巨大的市场。网约车,如果能够整合黑车资源,一方面解决监管部门的黑车难题(从管理上是难题,从经济上可能是另外一种收入来源),另外一方面也给黑车司机一个稳定的收入,解决黑车司机的灰色地位。
本来网约车的出现,给黑车司机一个机会。在网约车出现早期,很多黑车司机是非常兴奋的,后来为什么会失望呢?
网约车早期解决了黑车司机空驶的难题,比如黑车一般在固定地点爬活,他们是不敢到不熟悉的地方接活的,通常从固定地点接人,然后空驶会到爬活的地方。所以打黑车的成本高,黑车司机的接活效率也不高。而网约车可以解决空驶的问题。
但是滴滴可能是烧了太多钱的原因,需要快速盈利,开始自营车队。而平台需要平等,自营车队的规则与对加盟司机的待遇的不平等,导致原来的黑车司机的不满。
通常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人是很讨人厌的,是不可能成为成功的平台的。如果滴滴出行要成为真正的平台,一个选择是放弃自营车队,另外一个选择是将对自营车队的规则与加盟司机的规则保持一致。
其实打黑车的成本高于正规出租车,黑车司机的接单效率也不高。网约车平台本来可以很好的整合这些资源,给黑车司机很多的期望。但因为最近很多司机开始回归黑车的方式,这些需要滴滴思考。
3、如何增加使用黏性?
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我几乎天天打黑车。这个时候,我发现很多黑车司机开始使用网约车工具。后来有一个黑车司机,开始想办法应对网约车的冲击,做了一个策略,天天和我说,以后也要增加用户黏性,打他车5次,他赠送一次。
对于网约车而言,完全可以借鉴这个黑车司机的模式。单纯补贴的模式,其实不产生黏性的,而通过打车用量的补贴模式肯定比单纯的补贴钱要好的多。
而增加黏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航空公司推动的VIP会员计划。航空公司是通过促进更多的飞行,来补贴用户的。滴滴出行是否可以借鉴呢?
另外一种会员模式,是通过预付费的模式(很多美发店使用的模式),交一部分钱,提供打折服务。这种模式,一方面提高了黏性,另外一方面是不是可以形成资金沉淀,为向互联网金融打下伏笔?
4、其实出行平台还有一个大的市场
其实出差打车的比例很高,而出行费用的管理是很烦的工作。一方面企业对费用管理很难,另外一方面如果出差很久,整理出租车票也是很烦的事情。
如果滴滴出行,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出行服务的平台,为企业的出行费用提供管理,实现出行费用的透明化,这个是不是可以创造价值?
而给企业提供服务,让企业可以更好的管理费用,控制成本;让用户不需要自己垫付出租车费。同时企业用户一定具有黏性,这些是不是都是网约车的机会。可惜滴滴出行只知道复制国外的模式,不懂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解决实际痛点。
只要解决了痛点,网约车是会有发展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