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存:光山县境内余姓虽同一源流,却亲疏莫辨,修谱将改变这一状况
姓氏宗谱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之一。史料记载,谱牒起于周汉,盛于唐宋,元明清诸代也都十分重视撰修家谱。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县之有志也”,说明国史、地方志和家谱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中华民族是由几百个姓氏家族组成的大家庭,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其尚朴尚诚的品德,仁爱舍已、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奋进的精神,无论从国史、地方志、或是家谱中,都是历历可数的。而阅家谱正可以知源流,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繁荣家族。这也是历代家谱之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余氏宗谱始创于1923年,至今已72年,其间经多次战乱和社会变革,谱牒流失殆尽,少数幸存者也残缺不全。朱子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先祖也有30年修谱一次的要求。但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家谱未修,以致族人相见不知称谓,命名不循谱派,造成几代同名等弊端。“现在不修谱,久后族必乱”,事实证明先辈的遗训是正确的。因此,必须续修余氏宗谱。值此升平之际,族人纷纷要求续修宗谱。续谱并非易事,因我族人丁浩繁,分布较广,登记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没有现成的活动经费。但族人之意不可违,先人遗训不可忘。1994年7月,由起斌、应华、应中、应新等人,组织各门头代表到麻栗树坡(余响塘)起元家共商续谱事宜,讨论并通过了续谱实施方案和步骤,成立了理事会。并走访了族中名望人士,得到了他们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
经多方筹资后,由起斌、应华、应新、应中,起才等,到江西武陵、永修、德安、赴安徽郎溪,去郑州、信阳,奔走于市镇乡村,或采访校对,或发函联络,使各分支的某祖某公某房男配女适,生卒年月,嘉言善行,都备载无遗。经一年多的辛苦工作,新修余氏宗谱初稿于1995年7月完成,8月定稿付印,10月成书,共印100册,以备族人珍藏。
余氏原谱中既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也有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编修人试图用历史眼光审视一切,力求以新观点、新方法,新体例来修宗谱。此次续修宗谱仍本着谱纪其实的原则,达到上溯其源,下清其流,承前启后宗祖有崇,昭穆有序,伦理朗明,敦本睦族的目的。
新修宗谱谱首,保留了原谱的《余氏宗谱创修总序》、《余氏宗谱序》、《例言》、《家训》、《家规》、《谱派序》、《祠堂冬至祭文》、《祠堂序》、《墓图序》、等文章,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有的未收入,有的作了修改后收入新谱。虽然如此,但后世仍可窥视原家谱的全貌。新续谱的主要内容有:《续修余氏宗谱序一》、《序二》、《原谱简介》、《例言》、《家训》、《新修谱派字样》、《谱派演变小引》、《余氏源流探考》、《人物录》、《载二公支下田定密言世系》、《载二公后裔迁徙地名表》、《编后记》。
我余氏始迁祖载二公系江西武陵(宁)长茅良公的后裔①,元末因兵乱(原谱称元初有讹)由武宁迁至商城县,又继迁光山县南麻栗树坡(余家响塘),六百多年中已椒衍二十四代子孙,除末房言公远迁不详外,仅田定密三公支下世系就有三千余人。现在余氏家族从政者中有县处级和科级干部,从军者中有团级干部,从事科教文化工作的有高级教师、工程师、讲师、经济师(会计师)、教授等。可以说,我族名人儒士代不乏人,他们不仅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我族的荣誉和希望。
在续修宗谱过程中,新县余店“光天”支系,光山五岳“重荣”支系,均重申一如继往与我“起应”支系(余家响塘)同宗共派。此外,泼河余庙“德有”支系,河棚熊畈上孔湾“光应”支系,老店“坦应”支系等,亦自愿要求与我“起应”支系合谱共派。各支系以前各依老谱派以存其真,此后子孙均按共同商议定的四十字谱派首字始(即“自”字派)命名,以昭一体。我支系本着团结态度,分别将其另起门头列在定公支下世系之后,载入谱牒。唯泼河余庙“德有”支系,在承认同宗共派前提下可另修支谱。从合谱之日起,凡我族人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这是我余氏宗族繁荣兴旺的幸甚之事。
但令人遗憾的是,光山县境内余姓虽同一源流,却亲疏莫辨,尊卑不存,为人际交往造成诸多不便。这就需要培土固本,纳水归源,合为一体。根深才能叶茂,涓涓小溪入大江大海才会有磅礴气势。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良好愿望未能全部实现。故寄厚望于有志之士,承前启后,继续努力,使一本万枝的余氏宗族终归一统。
十八世孙 德存 敬撰
公元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日
一、六安余学铭